新笔趣阁 > 兵法辑录 > 《战争论》第六篇 |防御(3)

《战争论》第六篇 |防御(3)


  第十章  |要塞                                                                                                                                                                                                                                                                                                                                                                                                                                                                                                                                                    以前,直到出现大规模的常备军的时代为止,要塞,即城堡和筑垒城市只是为了保护当地居民而设置的。贵族在受到各种威胁时,就利用自己的堡垒避难,以赢得时间,等待有利的时机;城市则力图凭借其坚固的城垣让自己不致遭到掠过本城的战争风暴的侵袭。这是要塞原始的和最自然的使命,可要塞的使命并不仅限于这。由于要塞所在的地点同整个国土与在国内各处作战的军队都有关系,因而要塞很快就具有了更加重大的重要性,具有了超出城垣范围的作用,对占领或者保卫国土,对战争胜败的整个结局都有了影响。这样一来,它甚至成了一种把战争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的手段。于是要塞就获得了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有一个时期很受重视,以致它对制定战局计划的轮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战局计划主要是凭夺取一个或几个要塞为目的,而不是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的。后来,人们只想到当初让要塞产生这种战略意义的原因,也就是说只想到构筑要塞的地点对整个国土与军队的关系,于是认为,在确定构筑要塞的地点时,把要塞的使命想象得再全面细致与抽象也是不会过分的。要塞有了这种抽象的使命之后,它本来的使命就几乎完全被人们忘了,于是就产生了在没有城市与居民的地方设置要塞的想法。
另一方面,不需其他军事设施,只凭加固的城垣就够完全保障一个地点不致被席卷全国的战争洪水所淹没的时代已过去了。在这以前加固的城垣所以能起到这种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各民族被分割为一些小国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进攻带有定期的性质,在当时,或是由于诸侯急于回家,或是由于对佣兵队长已经付不出钱,进攻差不多像一年中的四季那样有一定的很有限的持续时间。自从庞大的常备军能够用强大的炮队按部就班地粉碎各个地点的抵抗以来,就没有任何城市与其他不大的团体再愿意以自己的力量作赌注了,因为为了让城市迟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失守,将会受到更残酷的惩罚。分散兵力据守许多只能稍微迟滞敌人前进而最后必然会陷落的要塞,这更不符合军队的利益。除非我们可以凭借同盟军来为我们的要塞解围并解救我们的军队,否则,我们必须始终保留足够的兵力,以便能在野战中同敌人抗衡。因此,要塞的数量必定要大大减少,这一点必然使人们从利用要塞直接保护城市的居民和财产的想法演变为另一种想法:把要塞看成是间接保护国土的一种手段(要塞是通过其自身作为战略上的枢纽点这种战略意义才起这种间接的保护作用的)。
这就是有关要塞的想法的演变过程,不仅在书本上,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但是,和常见的那样,书本上自然会谈得更加抽象些。
尽管事情必定会这样发展,可是上述这些想法未免太过分了,臆造的空洞的东西排挤了自然的真正为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当我们谈到要塞的使命与条件的时候,我们将只考虑这些自然的真正被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将先谈简单的,再谈复杂的,并将在下一章中研究因此而得出的关于决定要塞的位置与数目的问题。
显而易见要塞的效果有两种,一种是消极效果,一种是积极效果。要塞的消极效果是保护其所在地区与这一地区内的一切,要塞的积极效果是对要塞炮火射程以外的周边地方也发生一定的作用。
这种积极效果表现在守备部队能对向要塞接近到一定距离的任何敌人进行出击。守备部队的兵力愈大,可以抽出来用于出击的部队就愈大;这种部队愈大,通常能出击的范围就愈大。由此可见,与小要塞相比,大要塞的积极效果不仅强有力,而且作用的范围也大。可积极效果产生于两种活动:要塞本身的守备部队的活动,一些本身不是守备部队但与守备部队有联系的大大小小的部队的活动。这些大大小小的部队力量比较弱,不能单独对抗敌人,有了要塞的掩护(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可退入要塞),他们就能在活动的地区立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个地区。
要塞的守备部队所能进行的活动总是很有限的。即使要塞占地很大和守备部队很强,能够派出去进行活动的部队比起进行野战的军队来往往还是较小的,它们活动范围的直径很少能超过几日行程。如果要塞很小,那么派出的部队就会极小,其活动范围大多仅限于邻近的村庄。但是,那些不属于守备部队因而没有必要返回要塞的部队所受的束缚要小得多;当其他条件很有利时,利用这些部队可大大地扩大一个要塞的积极效果。所以,当我们一般地谈到要塞的积极效果时,必须尤其注意上述这部分效果。
但是,即便是最弱的守备部队所起的最小的积极效果,对于要塞所应完成的一切使命来说,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严格地说,甚至是要塞所有活动中的最消极的活动(即对进攻的抵御),没有上面所说的积极效果也是不能想象的。与此同时,显而易见,在要塞一般地或在某一时刻所能完成的各种不同的使命中,有的偏重于要发挥消极效果,有的偏重于要发挥积极效果。这些使命有一些是用简单的方式完成的,有一些是用复杂的方式完成的,在前一种场合,要塞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的,在后一种场合,要塞的效果则或多或少是间接的。我们准备先谈前者,再谈后者,但是先要说明一点,那就是一个要塞可以同时(至少在不同时刻)负担几个使命,甚至负担它所能完成的全部使命。
因而,我们说要塞是防御的首要的和最大的支柱,这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一。作为有安全保障的仓库。进攻者在进攻期间只需考虑当前几天的给养问题;而防御者通常必须早就做好准备,也就是说他不能仅依靠他驻扎的地方获取给养,因为这本来是他想加以保护的地方。因而,仓库是防御者很需要的。当进攻者在前进时,他的各种储备品都留在后方,因此不会受到战区内的种种危险,可是防御者的储备品经常会受到危险。如果各种储备品不放在要塞里,那么这对野战行动必然会发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就是说,为了掩护这些储备品,往往不得不把部队配置在不是自由选择的十分广阔的阵地上。
一支进行防御的军队如果没有要塞,就像一个没有穿盔甲的人一般,有上百个地方可能被击伤。
二。用以保障富庶的大城市的安全。这一使命与前一项使命很近似,因为富庶的大城市,尤其是商业中心,是军队天然的仓库。由于它们是这样的仓库,所以它们的得失对军队有直接的影响。另外,花费一些力量来保护这部分国家财产总是很值得的,因为,一方面,从这儿可以间接地得到力量,另一方面,重要的城市本身在媾和谈判时有极显著的作用。
要塞的这一使命在现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是,它终究是最起作用的。最正确的。天经地义的使命之一。假如一个国家,不只在所有富庶的大城市中构筑了要塞,而且在每个人口稠密的地点也构筑了要塞,并且由当地的居民与附近的农民来防守这些地方,那么战争运动的速度就会得到极大的减弱,遇到进攻的人民就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使对方统帅的才能和意志力不能发挥作用。我们提出在全国这种构筑要塞的理想,只是为了让人们对上面所谈到的要塞的使命给以所应有的重视,希望人们在任何时刻都不要忘记要塞的直接保护作用这一重要意义。并且,这一想法同我们这里的考察并不矛盾,因为在大批城市中必定会有几个城市的要塞构筑得比其他城市更加坚固,它们可以看成是军队的真正支柱。
要塞在完成第一与第二两项使命的时候,几乎只需要发挥消极效果。
三。作为真正的封锁堡。要塞可用来封锁道路,在大多数场合也可以用来封锁流过它们旁边的江河。
要找到一条可用来迂回要塞的小路,并不像人们平常想象的那样容易,因为这种迂回不仅务必在要塞炮火射程之外进行,而且由于守备部队可能出击,还一定在相当远的地方绕道而行。
如果地形略微难以通行一些,那么稍微离开大路就往往使行军缓慢,以致可能耽误一整天的行程,如果这是一条必须经常使用的大路,这种耽误有可能是很严重的问题。
至于运用要塞封锁江河上的航行如何妨碍进攻者的行动,这是不用讲的。
四。作为战术上的依托点。因为一个不太小的要塞的火力控制范围通常可以达几小时行程,而出击的活动范围无论如何还要大些,所以,永远能把要塞看成是阵地翼侧的最好的依托点。几普里长的湖泊肯定可算是极好的依托点,但是一个中等要塞却能起更为巨大的作用。阵地翼侧不必完全靠近要塞,因为进攻者不会在阵地翼侧与要塞之间突入,那么做他将失去一切退路。
五。作为兵站。假如要塞位于防御者的交通线上(实际上,情况大多是这样),那么对一切往来于这条路上的军队说来,要塞就是方便的兵站。交通线受到的威胁往往只是敌方别动队所进行的短暂的袭扰。一支重要的运输队在发现这种彗星一样的别动队接近时,只要能够加快前进或者迅速后退而进入要塞,它就可以得救,然后,它可以等危险消失后再行动。另外,一切熙来攘往的部队都可以在这里休息一天或几天,以便借此加快尔后的行军速度,而休息期间恰恰是部队最容易受到威胁的时候。因而,一条三十普里长的交通线,假如中间有一个要塞,这条交通线就像缩短了一半。
六。作为弱小的部队或者败退的部队的避难地。任何一支部队在一个不太小的要塞的炮火掩护下,即便没有专门构筑的营垒,也可以不致遭到敌人的袭击。就是说,一支部队如果想留驻在这里,就不得不考虑有不能继续退却的可能。不过,在一些情况下,不能继续退却并不是什么重大的损失,因为继续退却或许只能全军覆没。
可是,在很多情况下,部队可以在要塞停留几天而不致失去退却的可能性。尤其对那些比战败的军队早一些到达此地的轻伤人员与溃散的士兵等等来说,要塞是他们的避难地,在这儿他们可以等候自己的部队。
在1806年,假使马格德堡恰好位于普鲁士军队的退却线上,而且这一退却线没有在奥尔施塔特附近被切断,那么,普军当然就能够在这个大要塞中逗留三四天,从而集结起来并重新组织。甚至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马格德堡也成了霍亨洛黑的残余军队的集合点,这支军队在那里才又重新组建起来。
人们除非通过自己在战争中的直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附近的要塞在情况不利时所起的良好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些要塞中储存着弹药。武器。饲料与粮食,使伤病人员可以住宿,使健壮的人得到安全,使惊慌失措的人恢复镇静。所以,要塞可说是荒原上的客店。
要塞在完成上述后四项使命的时候,较多地需发挥积极效果,这是十分清楚的。
七。作为抵挡敌军进攻的真正盾牌。防御者留在自己前方的要塞就如大冰块一样分裂着敌人进攻的洪流。敌人必须包围这些要塞,假如要塞守备部队作战勇敢,敌人就必须使用比守备部队大一倍的兵力。另外,这种要塞的守备部队大多可以有一部分由那些没要塞就根本不能用来作战的人员组成,例如未经充分训练的后备军。半残废军人。武装的居民。民军等。所以,在这种场合,敌军受到的削弱大概为我军的四倍。
敌军受到这种不成比例的削弱,是被围攻的要塞通过其抵抗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与最重要的利益,可这并不是唯一的利益。从进攻者突破我们的要塞线的时刻起,进攻者的一切运动都受到很大的束缚;他的退路受到限制,并且经常必须考虑如何直接掩护他进行的围攻。
因而,在这方面要塞对防御行动起着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一定把这一点看作是要塞的一切使命中顶重要的使命。
尽管这样,我们在战史上是很少看到这样使用要塞的,特别是很少看到常常重复地如此使用要塞的,这是过去大多数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对这些战争来说,使用这一手段好像太坚决。太强硬了。这一点到往后才能作进一步的说明。
要塞的这个使命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需要要塞发挥出击力量,至少要塞在这种情况下的效果是用这种出击力量为基础的。对于进攻者来说,如果要塞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占领的地点,那么,虽然这个要塞对进攻者能起障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决不会让进攻者感到有必要围攻要塞。然而,进攻者不能允许有六千。八千。以至一万名敌军在他背后任意活动,所以,他才不得不调用相当的兵力去包围要塞,为了让包围的时间不致拖得太长,就务必占领要塞,也就是必须围攻要塞。从要塞被围攻的时刻起,要塞的主要作用就是发挥消极效果了。
所有上述使命,要塞都是以相当直接与简单的方式完成的,但是,对于以下两项使命,要塞是凭较为复杂的方式完成的。
八。用以掩护广大的舍营地。一个中等的要塞掩护接近的舍营地时,掩护的正面可达三四普里,这是由于要塞的存在而产生的一个直接的作用。但这样一个要塞究竟怎样才能够掩护长达十五至二十普里的舍营线呢?这在战史上倒是经常谈到的,如果真有其事,就需要加以分析,如果这只是幻想,就需加以指出。
在这儿应该研究下列几种情况:
(1)要塞可封锁一条主要道路,并确实掩护宽度达到三四普里的地区。
(2)要塞可看作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前哨,也就是说,它能使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情况(设置在一个大城镇的要塞可以通过附近地区居民的关系而得到秘密情报等,这样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会更全面)。因为在一个有六千。八千到一万人口的城镇里,人们自然能比在一个偏僻的村庄(普通前哨的配置地点)能更多地了解到周围地区的情况。
(3)一些较小的部队可依靠要塞,得到要塞的掩护和保障;他们可以经常到敌人所在的方向去获取情报,或者袭击经过要塞附近的敌人的背后。因而,要塞虽然不能移动,却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先头部队的作用(见第五篇第八章)。
(4)防御者可把军队集中起来直接配置在要塞后面;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要想逼近这一配置地点,他的背后就会受到要塞的威胁。
当然,对舍营线的任何进攻都应看作是带有奇袭性质的进攻,或者更确切地说,这里说的进攻仅是指奇袭。奇袭的时间比对战区的进攻的时间要短很多,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进攻者在对战区进行进攻时,必须包围与封锁他要经过的要塞,那么他在对舍营线进行奇袭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因而要塞也不会像削弱进攻那样削弱奇袭。这显然是事实,而且位于要塞两侧六至八普里距离上的舍营地是得不到要塞的直接掩护的,可是,这种奇袭的目的并不是袭击几个舍营地。至于这样一种奇袭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以及可期待得到些什么,只有在《进攻》一篇中才能作较详细的说明,可在这儿我们可以提出:使奇袭取得主要成果的方法,不是袭击几个舍营地,而是迫使一些急于赶到某一地点集中而没有作好战斗准备的部队进行战斗。但进攻者的这种推进与追赶必然总是或多或少指向敌人的舍营地中心,这时位于这一中心前面的大要塞会给进攻者造成极大的困难。
我们认为,如果对上述四方面的效果综合加以考虑,那样就可看出,一个大要塞能以直接的与间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舍营地的安全当然比最初想象的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安全,是因为所有那些间接的效果并不是让敌人不可能前进,而只是让敌人前进时困难较大和顾虑较多,所以前进的可能性小些,对防御者的危险少些。然而,对要塞所能要求的以及要塞所能起的掩护作用也仅能是这一些。谈到真正的直接的安全保障,则必须依靠配置前哨与正确地组织舍营才能获得。
因此,认为大要塞有能力掩护它后面的宽大的舍营线,并不是没什么根据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关于这问题,在实际的战争计划中,尤其是在历史著作中常有一些空洞的言词,或者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既然仅有各种条件一同起作用才能产生上述掩护作用,而且即便有了这种作用,也只是减少一些危险,那么很容易看出,有些特殊情况,特别是敌人的大胆,在某种场合可能会让这种掩护作用成为泡影。因此,在战争中我们不能满足于笼统地假定要塞的此种作用,而是要必须深入细致地考虑各种具体条件。
九。用以掩护那些没有军队防守的地区。如果在战争中某个地区根本没军队驻守,或者没有大部队驻守,而且多少有遭到敌人侵袭的危险,那么人们就会把位于这个地区的一个不太小的要塞看作是对该地区的掩护,或者如果愿意的话,看成是对该地区的保障。当然人们可把要塞看作是对这个地区的保障,因为敌人在占领要塞以前是控制不了这个地区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赢得了时间,可赶来防御这个地区。但是,这种掩护当然只能看作是一种非常间接的掩护,不能从掩护这个词的全部意义上来理解这种掩护,因为要塞只能通过它的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敌人的侵袭。如果只靠要塞的守备部队来发挥这一作用,那么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这种要塞的守备部队大多兵力较薄弱,通常只是由步兵(而且还不是精锐的步兵)组成的。要是有一些小部队和要塞保持联系,把要塞作为它们的依靠和后盾,那么要塞的掩护作用就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十。作为民众武装的中心。在民众战争之中,粮食。武器与弹药不可能有正规的供应,而是靠民众设法解决的。通过这种协助,可以发掘出数以千计的。点点滴滴的。不进行民众战争就一直得不到利用的抵抗力的源泉,这正表现出了民众战争的性质。不过,尽管这样,有一个储存有这类可供紧急使用的物资的大要塞将使整个抵抗更有力量。更可靠。更有相互联系和更有连续性,这是可以被理解的。
另外,要塞是伤病人员的避难地,是国家机构机关所在地,是金库,是进行各种较大的军事行动时军队集中的地点,最后一点,还是抵抗的中心,它能让敌人军队在围攻期间处于一种利于民众武装进行袭击的状态。
十一。用来防御江河和山地。设置在大江河沿岸的要塞要比位于其他地方的要塞能达到更多的目的与起更多种的作用。要塞在这里可以保障我军随时安全地渡河,阻止敌人在要塞周围几普里以内的地方渡河,河上的运输被控制,收容所有船只,封锁桥梁和道路,使防御者有可能用间接的方法,即在对岸占领阵地来防守江河。当然,由于这种多方面的作用,要塞对江河防御极为有利,把它看作是江河防御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上述情况相类同,在山地的要塞也是重要的。整个道路网被山地的要塞控制着,成为道路网的枢纽,并由此控制着山地道路所通过的整个地区,因而,山地的要塞应该被看成是这个地区的防御体系的真正支柱。                                                                                                                                                                                                                                                                                                                                                                                   第十一章  |要塞(续)                                                                                                                                                                                                                                                                                                                                                                                                                                                                                                                             我们已谈了要塞的使命,现在要谈一谈要塞的位置问题,这个问题初看起来好像极为复杂,因为要塞的使命很多,而且每一个使命又因地形不同而可能有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住事情的本质,避免在一些没意义的枝节问题上纠缠,那么,就没有必要考虑这些了。
当然,如果在那些可以看作是战区的地区内,把连接两国的大路上的最大最富庶的城市,尤其是在靠近港口。海湾以及大江河沿岸与山地中的城市都构筑成要塞,那么,前一章所提出的所有的使命就都能实现了。大路与大城市总是在一起的,两者还同大江河与海岸有着密切市很少在山地。因此,如果某一个山地就其位置和方向来看适于作为防线,就可以构筑一些小堡垒来专门封锁山地的道路与隘口,但应该尽力少花费用,因为大的要塞设备应留给平原上的大城市。
我们还没谈到在边境设置要塞的问题,也没有谈到整个要塞线的几何形式以及设置要塞的地点的其他地理条件,因为前一章所谈的使用被我们看成是要塞的最重要的使命,并认为,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一些小国,构筑要塞时只考虑这些使命也就够了。当然就那些幅员比较辽阔的国家来说,有的拥有很多大城市与大路,有的则相反,几乎完全没有大城市和大路;有的非常富裕,在现有的很多要塞以外还想构筑新的要塞,有的则相反,极贫穷,不得不以很少的要塞勉强应付。总而言之,如果要塞的数目同需要构筑要塞的大城市与大路的数目不相适应,大城市和大路不是特别多就是极少,那么选择构筑要塞的地点时候,就可以而且需要考虑另外一些依据。我们只是简单地谈谈这个问题。
现在需要讨论一下的还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当连结两国的主要道路很多,不能在每一条道路上都设置要塞时,应选择在哪些道上设置要塞的问题;
要塞应仅仅设置在边境附近,还是应该分布在全国;
要塞应平均分散地设置还是成群地设置;
设置要塞时务必考虑的地理条件。
就要塞线的几何形式来说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比如:这些要塞应成一线配置,还是成多线配置,也就是说,要塞重叠配置的作用大还是并列配置的作用大;应棋盘式配置,还是直线式配置,或要塞线像要塞本身的形状一样具有一些凹进去的和凸出来的部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枝节问题,就是说,是一些不必加以考虑的问题,当人们提到更重要的问题时,就一定不会再去谈论它们了。我们在这儿所以谈到这些问题,只是因为在有些书本上不但谈到这些内容贫乏的东西,并且还认为它们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了把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只想提一提南德意志对法国,即对上莱茵地区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构成南德意志的各个邦的情况,只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从战略上来决定构筑要塞的地点,那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出现,因为从莱茵河通往弗兰肯。巴伐利亚与奥地利的腹地有无数漂亮的大路。虽然在这些大路上并非没有比一般城市大得多的大城市,比如纽伦堡。符次堡。乌耳姆。奥格斯堡。慕尼黑等,但如果不打算在所有这些城市中都构筑要塞,那就必须有所选择。此外,即便人们根据我们的观点,认为主要应在最大最富庶的城市构筑要塞,他们也还是不得不承认,由于纽伦堡和慕尼黑的位置不同,这两个城市具有明显不同的战略意义。因而,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不在纽伦堡而在慕尼黑地区的一个地点,即便是比较小的地点构筑要塞。
至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作出决定,也就是说,怎样回答第一个问题,请读者参阅我们论述一般防御计划与选择进攻点问题的那几章。哪里是最自然的进攻点,哪里就是我们尤其应构筑要塞的地方。
因而,在敌国通往我国的许多主要道路中,我们将首先在那些最直接通往我国心脏的道路上构筑要塞,或在那些由于穿过富饶的地区或靠近通航的河流因此最便于敌人行动的道路上构筑要塞。这样,这些要塞就能阻止敌人的前进,或当敌人企图从要塞侧旁通过时,我们当然就可获得威胁他翼侧的有利的机会。
维也纳是南德意志的心脏,只从对法国作战这个角度来看(假定瑞士和意大利都是中立的),慕尼黑或者奥格斯堡作为主要要塞显而易见会比纽伦堡或符次堡起更大的作用。如果同时还考虑到从瑞士经过提罗耳来的和从意大利来的道路,这一点就更清楚了;因为慕尼黑或者奥格斯堡对这两条道路来说总可以起到一些作用,而符次堡与纽伦堡对它们却差不多完全不起作用。
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个问题:要塞应仅仅设置在边境旁边,还是应该分布在全国。首先必须指出,对小国来说,这个问题是多余的,因为战略上可以称为边境的地方,在小国几乎就是整个国土。国家越大,考虑这个问题越有必要。
对这个问题的最自然的回答是:要塞应设置在边境附近,因为要塞应该用来保卫国家,而守住了边境也就保卫住了国家。这一看法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从以下的探讨中可看出这个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要主要指望外来援助的防御,都尤其重视赢得时间。这种防御不采取强有力的还击,而是采用缓慢的抵抗行动,它主要的利益更多地在于赢得时间,而不在于削弱敌人。假如其他一切情况相同,敌人攻占分布在全国的。彼此相隔很远的要塞比攻占密集在边境附近一线上的要塞所费的时间要长一些,这也是极自然的。其次,凡是想通过使敌人拉长交通线与生活遇到困难而战胜敌人的一切场合,也就是说在那些可以主要靠这种抵抗方式的国家中,仅在边境附近设置要塞是完全错误的。最后,如果考虑到下述情况,那么就可看出在腹地设置要塞多少总是有道理的。这些情况是:只要条件允许,在首都构筑要塞必须看成是首要的事情;各个地区的首府和商业中心,根据我们的原则也需要构筑要塞;横贯全国的山脉。江河与其他地形障碍都有利于设置新的防线;有些城市天然地势险要,需要构筑要塞;最后,某些军事设施,比如一切兵工厂,设置在腹地就比设置在边境附近有利,而且因为它们很重要,的确值得用要塞来掩护。我们认为,在那些有很多要塞的国家中,即便把多数要塞设置在边境附近是正确的,但是在腹地完全不设置要塞,这毕竟是个严重的错误。很显然,法国就犯了这个错误。要是某个国家的边境地区完全没有大城市,只在深远的后方才有大城市(比如在南德意志这种情况就特别明显,在施瓦本几乎根本没有大城市,但在巴伐利亚却有很多大城市),那么是否只该在边境附近设置要塞就更值得怀疑了。我们认为,没必要根据一般的论据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说,在这种场合必须考虑具体情况才能作出结论,另外我们请求读者注意本章最后的结论。
第三个问题是,要塞主要应成群地设置,还是主要应该分散地平均分布。如果对各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考虑,那么在这方面很少会有问题。但我们并不因此就认为这是无意义的枝节问题,因为由距离一个共同中心只有几日行程的两三个或四个要塞组成的要塞群,当然能让这一中心和在该地的军队增强力量,因此,只要其他条件容许,人们一定会力图构筑这样的战略棱堡。
最后一个问题是对于决定设置要塞的地点的其他地理条件。要塞设置在海滨。大江河的两岸与山地,能加倍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必须加以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前面已谈过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地理条件应该加以考虑。
如果一个要塞无法直接设置在江河的岸上,那最好不要把它设置在江河附近,而要设置在离江河十到十二普里的地方。因为不这样的话,江河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一切方面都会制约与影响要塞发挥作用的范围。
在山地就没有这种情形,因为山地不会像江河那样把大部队与小部队的行动限制在几个点上,但在山地的向敌一面设置要塞是不利的,因为这样很难替要塞解围。如果把要塞设置在山地的背敌一面,那就会使敌人的围攻极困难,因为山地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我们请大家看一下1758年围攻阿里木次的例子。
难以通行的大的森林地与沼泽地的情况是同江河类似的,这是不难理解的。
位于难以通行的地形上的城市是否应设置要塞,这也是一个常常被人提起的问题。因为这种城市用少量的费用就能筑成要塞进行防守,换句话说,这种城市同通行不困难的地形上的城市相比,付出一样多的人力物力,可以成为坚固得多而一般难以攻克的要塞。同时,因为要塞的使命更多的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所以似乎没必要去过多地考虑那种以为很容易把这种城市封锁的意见。
最后,如果回过来再考虑一下我们所提出的如何在全国构筑要塞的极简单的理论,我们可以说:这种理论建立在一些直接关系到国家根基上的重大而长远的事情与条件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理论不可能有关于战争的流行一时的时髦观点。空想的战略妙计与只适合于暂时的个别需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和妙计对为了使用五百年。甚至一千年而构筑的要塞来说是错误的,如果按照这些观点行事的话,只会引起无可挽救的结果。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亚境内苏台德山的一个山脊上建筑的西耳贝尔堡要塞,在情况完全变化了之后,就几乎失去了它的全部意义和作用;而布勒斯劳如果始终是一个坚固的要塞,那么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不论是对抗法国的军队,还是对抗俄国的军队。波兰的军队和奥地利的军队,它都能继续保持它原来的意义与作用。
请大家别忘记,我们进行这些考察并不是针对一个国家完全从头构筑要塞的那种情况提出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考察就没用处了,因为从头构筑要塞的情况是很少的,甚至是压根儿没有的。我们实行的这些考察对设置任何一个要塞都是有用的。                                                                                                                                                                                                                                                                                                                                                                                                                                                                                                                                                                                第十二章  |防御阵地                                                                                                                                                                                                                                                                                                                                                                                                                                                                                                                                   只要我们利用地形作为防护手段,那么在上面接受会战的阵地就是防御阵地,至于当时我们的行动是以防守为主还是以攻击为主,这是没关系的。仅仅从我们关于防御的总的看法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人们可以进一步把一支向敌人前进的军队在敌人挑战而被逼应战时所占领的任何阵地,也叫防御阵地。实际上,大多数会战都是这么发生的,在整个中世纪,就没有其他的会战。在战争中大多数阵地都是这一类阵地,对于这种阵地,我们只要指出阵地的概念是同行军的野营地不一样的就够了,但我们这儿所谈的却不是这一类阵地,那些专门叫做防御阵地的阵地必定还有同这一类阵地不同的地方。
在一般阵地上决战时,时间概念显然是主要的;相向运动的双方军队在进行决战时,地点是次要的,它只要不特别不合适就行了。但在真正的防御阵地上进行决战时,地点概念却是主要的,因为决战是在这一地点进行的,或者更确切点说,主要是运用这一地点进行的。这里指的只是这种阵地。
这时,地点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这个地点可以让配置在这里的军队对整个防御起一定的作用;其二,这个地点的地形可以作为掩护与加强这一部分军队的手段。简略地说,前者是战略意义,后者是战术意义。
假如我们想说得确切一些,那么防御阵地这个概述,只是从上述战术意义的角度提出的,因为,如果从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军队即便不利用这一地点的地形进行防御,而是采取进攻行动,也可以对整个防御发生这样的作用。
上述两种意义中的第一种意义,即一个阵地在战略上的作用,往后在研究战区防御时才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我们在这里只想谈现在可以谈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非常近似因而常被混淆的概念,即对阵地的迂回和从阵地的侧旁通过。
对阵地的迂回是指绕过阵地的正面,这种迂回有时是为了从翼侧乃至在背后攻击这一阵地,有时是为了切断这一阵地的退却线与交通线。
前一种情况,就是翼侧攻击与背后攻击,是战术范围内的行动,在军队的机动性很大。一切战斗计划都或多或少地以迂回和包围为目的的今天,每个阵地都务必对此有所准备。一个名副其实的坚固阵地不仅应该有坚强的正面,而且当翼侧与背后受到威胁时,应至少还能在那里组织有利的战斗。这样,阵地不仅不会由于受到旨在从翼侧或背后袭击它的迂回而失去作用,而且在这时发生的会战中能发挥它原来的作用,同时通过会战仍能给防御者带来阵地在一般情况下所能提供的利益。
如果阵地遇到进攻者旨在威胁退却线与交通线的迂回,那么,这就是战略问题了。这时问题在于阵地能坚持多久与是否在保障交通线和退却线方面优于敌人,而这两点都取决于阵地的位置,也就是说主要取决于双方各自的交通线与阵地构成的角度。任何良好的阵地都应当在这方面保障防御的军队占有优势。无论如何阵地应该不致因遭到迂回而失去作用,与此相反,至少应使进行这种迂回的那部分敌人军队不起任何用途。
但是,如果进攻者不去理睬在防御阵地上等待的敌人军队,而用主力从另一条道路前进,去追求自己的目的,那这就是从阵地侧旁通过。如果进攻者能不受阻碍地这样做,那么,当他通过之后,防御者就不得不立即放弃这个阵地,也就是说这个阵地已失去它的作用。
如果仅就”从阵地侧旁通过”的字面上来看,在世界上差不多没有不能从侧旁通过的阵地:像彼烈科朴地峡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几乎可以不用加以考虑。因此,不能从阵地侧旁通过,肯定是由于进攻者从阵地侧旁通过会遭到不利的缘故。至于这种不利究竟是什么,我们在第二十七章将会有更好的机会予以阐明。这种不利有可能是大的不利,也可能是小的不利,总之,它在这种场合替代了阵地遭到攻击时所能发挥出来的战术效果,它与这种战术效果一起构成防御阵地的目的。
根据以上的考察可看出,防御阵地应该具备两种战略上的作用:
让敌人无法从它的侧旁通过;
在保障交通线的斗争中让防御者处于有利地位。
现在我们要补充一下另外两种战略上的作用:
交通线与阵地正面构成的角度对防御者战斗的进程也应该产生有利的作用;
地形一般说来应对防御一方起好的作用。
交通线与阵地正面构成的角度不仅关系到进攻者能否从阵地侧旁通过,能否切断阵地上的粮食供应,且关系到会战的全进程。斜方向的退却线在会战中有利于进攻者进行战术迂回,但让防御者在战术上无法自由活动。然而,斜方向配置并不总是战术上的过失,它往往是在战略方面选择地点不当的结果。例如说,如果道路在阵地附近改变方向,那么斜方向配置是根本不可避免的(比如1812年的博罗迪诺会战)。在这样情况下,进攻者可以不改变他原来的交通线垂直于自己正面的态势而让自己处于可迂回防御者的方向上。
另外,如果进攻者有很多退路而我们只有一条,那么进攻者就会处于在战术上有很大活动自由的有利地位。在所有这些场合,防御者即便用尽了一切巧妙的战术,也无法消除战略错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至于谈到最后第四点,地形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对防御者十分不利,造成即使精心地选择了并且很巧妙地运用了战术手段,也不能消除这一不利情况。在这个方面,应该注意的几项主要的情况是:
(1)防御者首先必须在观察敌人方面与在自己阵地范围内能够快速攻击敌人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只有能阻止敌人接近地形障碍同这两个条件结合的地方,地形才尤其有利于防御者。
一切在制高点瞰制之下的地点对防御者都是不利的;一切山地的阵地或大多数山地的阵地(这问题在有关山地战的那几章中还要专门论述),一切侧方依托山地的阵地(因为山地虽然给敌人从阵地的侧旁通过增加困难,可是却利于他进行迂回),凡是前面不远有山的阵地,以及不符合上述对地形要求的一切地点对防御者全是不利的。
在与上述不利情况相反的情况中,我们只想提出阵地背后有山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可以带来很多利益,以致一般说来可以把它看成是对防御阵地最有利的情况之一。
(2)地形应在一定程度上同军队的编成特点相适应。一支骑兵占多数的部队,当然会去寻找开阔地。而一支骑兵与炮兵都比较少,但拥有大量有战争锻炼而又熟悉地形的勇敢的步兵的部队,就最好选择极复杂。困难的地形。
在这里,我们没必要详细论述防御阵地的地形对军队所具有的战术意义,而只谈防御阵地的地形的总作用,因为只有这种作用是战略上起作用的一个因素。
毫无疑问,军队单纯为了等待敌人进攻所占领的阵地,应为这支军队提供非常有利的地形条件,这种条件可以看成是让军队力量成倍增加的因素。当大自然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但仍不能满足我们愿望的地方,就要求助于筑城术。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让阵地的某些部分加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可以让整个阵地加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当然,在整个阵地坚不可摧的情况下,防御措施的整个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我们的目的不再是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会战,也不再是通过这种会战取得战局的成果,而是不经过会战取得战局的成果。我们让军队在坚不可摧的阵地上固守,这就是我们断然拒绝会战,逼迫敌人采用其他方法来决定胜负。
因而,我们必须把这两种情况完全区别开来,我们在以坚固阵地为题的下一章中讨论后面这一种情况。
我们在这儿所谈的防御阵地,无非是一个通过加强而变得十分有利于防御者的战场。但是,防御阵地要成为战场,加强的程度就不应过大。防御阵地到底应该坚固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敌人进攻的决心越高,阵地的坚固程度也要越大,这一点取决于对具体情况的判断。对抗拿破仑这类人物与对抗道恩或者施瓦尔岑堡这类人物比较起来,可以并且必须守在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后面。
如果阵地的某一部分(例如正面)是坚不可摧的,那么就该把它看作是构成阵地的全部力量的一个因素,因为在这些地点节约下来的兵力可用在其他地点。但是,必须指出:敌人由于无法攻击这些坚不可摧的部分,就会全部改变他的攻击方式,这时先必须弄清楚,迫使敌人改变攻击方式对我们是否有利。
比如,如果在一条大河后面很近的地方占领阵地,以致可以把这条大河看作是对正面的加强(这是常有的情况),那么敌人就只能在右方或者左方更远的地方渡河,变换正面向我们进攻,因而,实际上江河就成为我们在右翼或左翼的依托点。这时,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情况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利弊。
我们觉得,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越不暴露,我们在战斗中造成让敌人意料不到的机会越多,防御阵地就越接近理想。就如应该设法对敌人隐瞒自己真正的兵力和军队真正的动向一样,我们同样也应力求对敌人瞒住自己想从地形方面取得的利益。当然,这只能做到一定的程度,并且也许需要一些特别的。迄今还很少运用过的办法。
任何一个位于大要塞(不论它在哪个方向)附近的阵地都能让军队在运动和作战方面比敌人占更大的优势。适当地使用野战工事可以弥补某些地点天然条件的不足,这样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预先决定战斗的大体轮廓,这就是一些利用人工加强阵地的方法。要是我们把这些方法同善于选择地形障碍(使敌军行动增加困难,但又不致不可能行动)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尽量利用环境带来的所有利益,比如:我们熟悉战场而敌人不熟悉,我们会比敌人更好地隐蔽自己的各种措施以及在战斗过程中能够比敌人更好地运用出敌不意的手段,那么,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就让地形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让敌人由于这种作用而遭到失败,却不知道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防御阵地,而且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防御战的最大优点之一。
如果排除特殊情况不谈,我们就可以认为中等耕作程度的起伏地大多可以提供这样的阵地。


  https://fozhldaoxs.cc/book/95601948/255694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