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穿越四十年 > 第五十二章 愚公移山不如另辟蹊径

第五十二章 愚公移山不如另辟蹊径


  这个时候,赤脚医生和两位村民告诉梁海涛,黄玉香的左脚不小心被剧毒的眼镜王蛇咬伤了,如果不锯断半截受伤的腿,生命就有危险。



  梁海涛转过身子问李天放:“为什么不让人马上送下山?或点起烟火求救?”

  李天放摇摇头:“来不及,无论是从山上抬到上下,或者从山下走到山上,五十多公里陡峭的山路最快也得十个小时。即使山上和山下同时走,只要走一半的路,也得四到五个小时,根本来不及,这是眼镜王蛇,如果不锯腿就没命了。”

  接着李天放又告诉梁海涛:“云岭村近百年来,遇到被毒蛇咬伤只能用这种办法。不仅如此,妇女遇到难产时也是一样,如果送不出去,也只能是等死。

  我回村十几年了,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也麻木了。”

  ……

  “李天放大哥,云岭村的李天放大哥来了吗?”想到这儿,梁海涛对着人群喊道。

  “梁书记,我在这儿。”李天放从人群中站了起来。

  “你过来。”梁海涛对李天放招了招手。

  接着,他指了指走到自己身边的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对大家说道:”这位是云岭村的带头人李天放,相信在座的不少人都认识他,他是一位六十年代的回乡知青。

  比小岗村还早十年,他就一直想带领云岭村的村民脱贫致富,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种植天麻、养蜜蜂。



  结果辛辛苦苦种植的天麻被野猪拱完了,辛辛苦苦收成的蜂蜜让黑熊吃个精光。

  如今,从云岭村通往下山的那条五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宽度不到三十公分宽,就是李天放大哥十几年来带领着二十多名男女老少像愚公移山似的,一点一点在悬崖峭壁上开出来的。

  社员同志们,云岭村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天放大哥和云岭村的村民这种精神,任何艰难的路都不在话下。”

  说到这儿,梁海涛想起前世在出国之前,和初中几个要好的同学在燕京海淀一家餐厅吃涮羊肉,大伙儿对做人做事的方式,提出了不同观点。

  起因是刘明说的一句话:对于做事儿,世人总结出来的技巧很多,但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专一和坚持,曾经感动一代人的愚公移山就是最好的典范。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琢磨并不全面。精神固然可佳,但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值得磋商。

  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家人每次要外出,都必须绕过这两座大山,极其不方便。

  愚公召集一家老小开会,最后一致决定:挖山!

  对此,有人说愚公“愚”,愚公对人说: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有儿子。



  如果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死了,还有重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而山上的土挖一点就少一点,石头搬走一块就少一块,只要我坚持天天挖,月月挖,年年挖,总有一天能搬走这两座大山。

  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两座山挪走了。

  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七十年代曾经在华夏拍摄过同名的纪录片。

  导演吴家骀以其为蓝本拍摄了三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伟人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鸿有名画《愚公移山》传世。

  尤其是前世的歌星江涛唱的《愚公移山》那首歌,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不错,愚公精神最主要精髓就是专一!坚持!

  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家人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挖山,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想要到外头的时候,出入方便吗?

  既然图的是方便,为什么不能把家搬到山的那头去,一劳永逸呢?

  即使要在山的那头重建一个家园,难道不比挖两座大山快得多、容易的多吗?

  有同样的时间,不仅能够解决道路的问题,而且还能作出很多比挖山更有意义的事情。

  坚持,执着是没错。但并不能思维僵化,不懂得变通。

  当传统思维方式行不通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或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很快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前世的人们常说的逆向思维。

  想到这儿,梁海涛看了看李天放,又看了一眼坐在草坡上的何明亮:“明亮大哥你也过来。”

  梁海涛沉思片刻对大家说到:“现在,我们来一起讨论刚才西山村的队长何明亮大哥提出的问题。”

  “天放大哥,何明亮大哥,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贵,但需要我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付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努力。”

  接着,梁海涛转身对大家说道:“社员群众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把类似云岭村和西山村这样的自然村的村民迁移到交通比较方便、土地充足、又缺劳动力的自然村,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呢?”

  “梁书记,你的意思是让云岭村的村民迁到别的村子?”李天放惊讶的看着梁海涛。

  “是的,不仅是云岭村和西山村,包括那些偏远的、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身处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不适合人居住的自然村,为什么不能想办法另辟蹊径,带领村民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梁书记,我们不是没有想过,问题是往哪儿迁移?”何明亮说道。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昨晚也跟松杨队委会成员做了沟通,可以往南桐村迁移!

  与扈州交界的南桐村,在所有自然村中面积最大,甚至超过了松杨大队所在地的面积。南桐村的队长有没有意见?”梁海涛指着人群中南桐村队长何文辉问道。



  “梁书记,南桐欢迎其他村迁移过来!目前南桐村全村也就七户人家,男女老少加起来三十几个人,大面积土地荒废。”何文辉大声说道。

  “是啊!为什么不能让类似云岭村和西山这样的自然村全体村民迁移到南桐村呢?”人群中开始沸腾了。

  梁海涛说道:“社员同志们,这不仅解决了南桐村土地荒废和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同时可以解决云岭村和西山村的村民生活困难、交通不便和孩子上学的问题。

  将云岭村和西山村原来的耕地退耕还林,不仅可以保护自然资源,还可以还大自然一个生态环境。”

  梁海涛继续说道:“而对于南桐村来说,人口规模上去了,才能扩大经济规模。

  自身的条件得到了充实,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当地的资源,还可以充分利用与扈州市交界的优势,对接扈州的产业和经济。”

  “天放,明亮,你俩就不要犹豫了,回去跟乡亲们商量一下,就搬下来吧!”何文辉大声说道。

  “在昨晚的队委会上,大家一致赞同将松杨大队周边凡是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自然村的村民,往目前的松杨生产队所在地迁移,在三年之内,打造和建立一个2000人以上的经济圈。

  将南桐周边凡是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自然村的村民,往南桐村迁移,在三年之内,打造和建立一个1500人以上的经济圈。

  这两个经济圈如果发展的好,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上去了,今后完全可以朝着乡镇方向发展。”



  “梁书记,如果真能这样,对云岭村的老百姓来说太好了,真的可以这么干吗?”李天放激动的说道。

  “为什么不行?即使你现在不迁移,等到有一天外面的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越来越精彩,你觉得你的孩子长大了,村里的年轻人愿意留在云岭和西山那个连电视都看不到的地方吗?等到有一天年轻人都离开了,那个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穷。”

  梁海涛心里清楚:前世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吗?尤其是从2000年以后,有无数贫困山区的年轻人向往城市的生活,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孤寡老人和儿童。

  人往高处走,这是历史潮流,阻挡不住的。

  那么,如果我们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前,就解决了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种情况还会发生吗?

  与其今后让农村的年轻人和劳动力大量外流,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从现在就安心建设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呢?

  梁海涛对大家说道:“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当一个地方出现人类与其他生物产生矛盾,出现相互威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开辟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区域,把适合生物生活的空间让给它们呢?

  “物尽其用,适者生存。明明其它生物生活的好好的,而那个地方又不适合人类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与其它生物抢夺空间和资源?”梁海涛对李天放说道。

  梁海涛转向院子里的众人说道:“相信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喜欢贫穷,都痛恨贫穷。但是,往往很多贫穷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知识缺失,知识缺失导致思维方式出现问题。”

  “大家再回过头想想,我们的修路计划为什么要奖励教育而不是奖励钱,就是要把知识送给大家,最终实现教育扶贫。



  因为知识才是你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能享用一辈子的最大财富。”

  ......


  https://fozhldaoxs.cc/book/95848192/1043817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