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宋泼皮 > 第646章 0643【大礼仪】

第646章 0643【大礼仪】


“快些,今日龟山先生与具茨先生论道,若是去晚了,便没位置了。”

“莫催莫催,容俺吃完这碗汤饼。”

东城闻鼓巷的一间汤饼摊上,两名身着儒衫的年轻人坐在摊前。

其中一人身形高瘦,面色焦急中带着些许无奈,时不时探头朝巷子外看去。

另一人则身宽体胖,相貌憨厚,捧着一大碗海错汤饼吃的津津有味,享受之色溢于言表。

见他碗里不剩多少了,高瘦的读书人劝道:“好了,赶紧走罢。”

“不急。”

憨厚青年不急不缓道:“松鹤兄需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闻言,高瘦读书人苦笑一声。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他还能说甚么呢,只能压下心中焦急,继续等待好友吃完。

喝干最后一口汤,憨厚青年长出一口气,赞叹道:“不愧是汴京,一个胡同小巷的摊食儿都这般美味。”

得了夸赞,汤饼摊的小贩吹嘘道:“不是俺说大话,俺家的汤饼,就是比之七十二家正店也差不分毫。”

“哈哈。”

憨厚青年哈哈一笑,问道:“多少钱?”

小贩笑呵呵地说道:“诚惠二十七文。”

“啧!”

憨厚青年砸吧砸吧嘴,心中暗叹汴京物价之高。

这一碗汤饼,在他成都老家,顶破天了也就十五文。

这还不算甚么,住宿才是大头,一间外城胡同小院的破旧民宿,一天都要价八百文,更离谱的是,就这还供不应求。

见状,小贩忙解释道:“大官人您别嫌贵,您可这满京城打听打听,要是有低于二十七文钱的海错汤饼,您就回来把我这摊儿砸了。”

“嘿,你这厮……”

憨厚青年觉得小贩挺有意思,正欲掰扯两句,一旁的高瘦读书人却抢先一步将一把铜钱拍在桌上:“二十七文,掌柜的你点点。”

说罢,就拉着好友朝巷子外走去。

出了巷子,两人沿着街道直奔太学而去。

此次大礼仪举办的地点,选在了太学隔壁的辟雍。

按理说大礼仪该选在国子监,之所以选在辟雍,就是因为辟雍足够大。

辟雍是崇宁二年时,赵佶亲自下旨命将作少监建造,以赵佶那好大喜功,奢靡无度的性子,他亲自下旨督造的辟雍,不论规模和精美程度,远非国子监和太学这两个老破小能比。

除了有一个巨大的广场,可以用来讲学论道之外,还有上千间宿舍,正巧可以用来安顿受邀前来论道的大儒贤士们。

受邀的大儒贤士食宿与路费全免,除此之外大礼仪期间,不限制旁观,各路州县的读书人若想旁听也可,只不过路费与食宿就得自理了。

这一胖一瘦两名青年就是不远千里从蜀中赶来,自费旁听的读书人。

一路上,似他们这般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老少皆有,俱都脚步匆匆,焦急中夹杂着兴奋与期盼。

大礼仪对他们而言,是百年难遇的盛会,一旦错过,将会抱憾终生。

为此,齐国各地不少读书人自掏腰包,也要一睹盛会。

况且,此次朝廷邀请了各学派的大儒大贤之中,有些年事已高,早已退隐田间,不再讲学论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能得闻大儒讲学,也不枉来京一趟。

这个时代,法不轻传,学问无价。
尽管宋时印刷技术提升,使得文风昌盛,读书人暴增,可真正的顶级学问,依旧掌握在少数世家门阀手中。

而这些学问是世家门阀安身立命,延绵不断的根本,哪里会轻易传授?

但如今在朝廷举办的大礼仪中,各家各派却是把压箱底的绝学都拿出来了。

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东京城太大了,从东外城到国子监,足有好几里路程,他们二人却没有选择坐马车。

经过前几日的堵车,这些赴京的读书人都学聪明了,宁愿辛苦些走路,也不愿坐车了,坐车一堵就是半个时辰起步,等到了国子监,论道也结束了。

紧赶慢赶,两人终于在辰时一刻之前赶到国子监,憨厚少年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他毕竟痴肥,加上刚刚吃了一大碗汤饼,好悬没吐出来。

“快,里头还有位置。”

见国子监大门还没闭上,高瘦青年面露喜色,拉着好友就往里冲。

没法子,旁听的人实在太多了,不快些连个落脚的位置都没有。

广场被精心布置过,中间搭建了一座高台,外圆内方,长宽十丈有余,铺设毛毯锦垫,乃是论道之所。

高台四周东南西北,设有三排座椅,共计二百余个座位,供朝中官员与受邀的大儒旁听所用。

至于更外围的位置,则空空如也,来旁听的读书人要么席地而坐,要么自带软垫矮凳。

等到二人挤进广场的时候,广场上已经黑压压的坐满了人,距离高台五十步以内挤的满满当当,彻底没了位置。

两人也顾不得嫌弃,赶忙寻了一处空地坐下。

此处相隔高台五十余步,根本就听不真切。

坐下后,高瘦青年数落道:“让你早些来,非要贪图口腹之欲,耽误了正事。”

“松鹤兄此言差矣。”

憨厚青年伸出胖乎乎的手指,指了指前面黑压压的人,苦笑道:“咱们住在外城,就算卯时出发,也比不得他们这些住在内城的快。”

闻言,高瘦青年不由面露苦涩。

他二人家境殷实,否则也来不起汴京,可到了东京城后才发现,竟连内城的民宿都租住不起。

好在常玉坤早有准备,每一日的大礼仪论道,都会有史官记录下来,翌日刊登在《青州文报》上,以便全国各地无法赶来的读书人观看学习。

两人说话间,不断有一波波的读书人涌入辟雍。

不多时,诺大的广场便座无虚席。

那些来晚了的读书人,一个个懊悔不已,只能站在广场边的学舍屋檐下,远远眺望高台。

当~
就在这时,一声清脆悠扬的铜钟声响起。

要开始了!

所有人神色一凛,正襟危坐,闭口不言。

在上千人的注视下,一名耄耋老者,被一个青年搀扶着缓缓走向高台。

此人正是龟山先生,杨时。

作为程门立雪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在二程先后离世后,成了洛学当之无愧的扛鼎人。

龟山先生之名,已经不止在国内了,西夏、大理乃至安南皆有大批读书人,尊其为大贤。

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出使高丽国时,王楷还特意问:“龟山先生现如今还健在吗?”

由此可见,杨时名气之盛。

(本章完)


  https://fozhldaoxs.cc/book/93230298/850269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