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革宋 > 第124章 黄河交易点(十四)

第124章 黄河交易点(十四)


  空荡荡的村落当中响起铜锣声,听到声音的陆家人都变了脸色。上次差役们就是在铜锣声中,抓走了村里面近半人口。没多久,就听外面的差役吆喝道:“知县老爷驾到,各家都出来跪见。”

  陆大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出家门,他已经被提前告知此次知县老爷并非来抓人,而是与村里面这帮不穷的人们谈谈。

  在北方,三拜九叩已经是蒙古朝廷中汉臣对蒙古皇帝的礼数。现在的皇帝忽必烈规定,各地的长官都必须是蒙古人,回回和色目人充当财政官。至于那些办事的则由汉官来担任。汉臣对蒙古皇帝要三拜九叩,地方上的汉人对于官员当然要跪见。汉人们对此也已经习惯,并且认为这是汉人的传统。

  而且因为缺乏文化教育,北方汉人并不知道这并非是汉人的传统。在此时南边的大宋,汉人见到大宋皇帝也不过是微微躬身表示致意。在全新的制度中,汉人只用和皇帝握手而已。

  跪在地上,便是不高的车驾看上去也高高在上。作为知县的蒙古大人乘车而过。没多久,各家的人都集结起来。陆大伯作为族长参加了会议,环顾周围。来参加的三大家就是郑家、孔家、陆家,其他几家都是没有参加向官府申请救济的庄户人家。之所以没有申请救济,完全是因为这帮人胆小,不敢招惹官府。当然,在正儿世道下能有这样的认知已经算是聪明人。

  众人到齐,就听差役长声吆喝:“行礼!”

  郑家、孔家、立刻跪下给蒙古知县磕头行礼。陆大伯本来以为郑家和孔家乃是汉军世侯,是有身份的人,地位应该在蒙古知县之上,所以不用跪地磕头。没想到眼见的是这两家的族长规规矩矩的跪下磕头,他也乖乖和其他几家人一起跪下磕头。等他们跪伏在地磕完头,蒙古知县就坐在位置上开了腔,“你们几位都没有向朝廷申请粮食。可见诸位都很能干。”

  知县的汉话里面有股子浓浓的蒙古腔调,陆大伯几乎听不明白。不管这第一次听到的怪异的腔调是多么陌生,陆大伯还是从遣词造句里头听出了危险。

  蒙古知县并没有去分辨下头那些跪伏在地的人是什么表情,这帮人都低着头,脸部方向基本都规规矩矩向下,其实也分辨不出来。知县继续说道:“大家都很能干,也不会缺粮。本知县此次亲自前来,就是要诸位把今年的粮食给交了。”

  “什么?”陆大伯忍不住惊叫道。此时的他彻底懵了,之前的事情证明官府根本就没有赈济灾民的意思,现在知县更明白的讲出了此行的目的,他竟然是来收粮食的。现在可是灾年,大家本来就没有足够吃到明年收获的粮食,然而知县却要把大家现在仅有的粮食都要走,大家还要怎么活?当然,前提是这帮人手里还有粮食的话。

  “怎么样,你们现在要不要交粮食?”稳稳当当坐在马扎上的知县居高临下的看着跪在他面前的这些汉人。

  没人说话。谁也不敢说话,更不想说话。

  “怎么没人说话?粮食多的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哈哈。”知县说了个也不知道该称为是笑话或者是调侃又或者是威胁的话,接着就自顾自的笑出声。旁边那些蒙古兵们也跟着笑起来。

  下面的人还是没人吭声。在此时,陆大伯只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压力,根本不敢吭声。只要他吭声,那就一定不会附和知县的要求。

  见到还是没人说话,知县说道:“你,说话。”

  陆大伯低着头,根本不知道知县在说谁。稍稍抬起头,就见到知县旁边的蒙古兵抽出马鞭,上前两步,对着陆大伯旁边的人劈头就是一马鞭,在小门户家主的惨叫声中,蒙古兵骂道:“说你呢,聋了么?!”

  “啊!”挨了这么一鞭子,户主忍不住惨叫起来。他看躲不过去,收起呼痛的声音之后就哀求道:“老爷,我家是真的没粮食了。”

  知县听完之后爽快的笑道:“没粮,那就把他们全家带去大都做工。大都缺的就是做工的人。”

  命令一下,蒙古兵立刻就架起了这名家主,拖着他就往他家走。见家主还在折腾,蒙古兵怒骂道:“老实走,不老实一刀砍死你!”

  片刻后,苦苦哀求的户主就被拖走了。知县继续问道:“诸位家里有没有粮食?”

  又是沉默,沉默。就在陆大伯觉得蒙古知县又要点名的时候,就听郑家家主开口说道:“我们家有粮,现在就交了。”

  “哼!算你识趣。”知县答道。然后对其他人说道:“其他人呢!”

  到了此时,陆大伯也不敢再等下去。他已经下了决心,是坚决不要被抓走。既然已经躲不过,他开口说道:“我家也有粮,现在就交。”

  有了这样的破口,其他人家也都不得不一一应承下来交粮。

  “你们按照名册,挨家挨户的收粮。”蒙古知县对旁边的差役命道。

  人们不得不散了,陆大伯万念俱灰的向家走,虽然蒙古人灾年继续全额收粮食税的做法很离谱,却意外的并没有让陆大伯感到意外。见到了昨天的大抓捕,陆大伯对蒙古官府的任何行动都不会轻易感到意外了。

  走了一段,陆大伯就听到隐隐有人哀求的声音,扭头一看,却是一家人直接给郑家跪下了,哀求的声音只传来了片段,却是那家人哀求郑家借粮给他家,让他家渡过这次的难关。

  陆大伯心中悲凉,也不管最后是什么结果。他现在对自己竟然做了从黄河南边逃回来的决定无比后悔。若是陆大伯全家都跑去南边,一个空空荡荡的家里随便人们怎么折腾。与现在要缴纳的粮食一比,那种可能遭受的损失根本无足重轻。

  幸好有从地里收来的那点残余粮食,还有南边的侄子陆二郎给的粮食。总算是勉强凑够了该交的粮食。陆家的男人都知道躲不过,要么面如死灰,要么默默流泪。倒是女人们一想到把这些粮食上缴之后马上就没有吃的,有些人忍不住就扑倒装了粮食的麻袋上嚎啕痛哭。男人们生怕差役和蒙古兵趁机动手,连拉带拽的把女人拽回屋里。

  一袋袋的粮食打开,差役仔细看过都是粮食,里面并没有掺麦秸。这才开始称量,陆大伯看着他们把量麦子的斗给堆得冒尖,一咬牙,就从贴身的口袋中掏出些交钞,陪着笑递给了差役。

  差役原本就用眼睛乜斜的看陆大伯,见他如此识相,立刻上前把交钞抓在手里,一张张看了之后,不满的说道:“才这么点?”

  陆大伯心如刀绞,却只能又掏出一张,颤抖着手交给了差役,差役一把抓过来,看了是张两百文的交钞,这才傲慢的说道:“早点掏出来不就没事了。俺们都是讲规矩的,哪里会要的那么过份!”

  听着差役的训斥,陆大伯的眼泪差点流了出来,他点头哈腰的尽量陪着笑脸。领头的差役对手下说道:“看看差不多就行了。”

  有了命令,差役们手脚麻利的称量起来,看着总数差不多,便收起粮食包,拉着车子向下面的人家走去。

  陆家的人各自落泪,却也只能如此。没多久,就听到另外那家门口的差役怒喝道:“你们拿的都是什么!缺了这么多粮食,还敢来哄骗俺们。好大的胆子。”

  叫骂声没停,差役就已经开始对那家人拳打脚踢,边打边骂。

  陆大伯赶紧让自家人各自回家,在这种时候看热闹是最傻的选择。

  大半个时辰之后,外面的差役又喊道:“知县老爷请大家再过去一趟,把收粮的单子签结一下。”

  大家再次聚齐,就见那几个小门户的家主都是鼻青脸肿,鼻子被打破。这次几人叩头之后,蒙古知县笑呵呵的让他们起来,还赏了他们几个人板凳。

  等众人坐下,蒙古知县说道:“诸位都是大元的臣民,又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大家都知道这蝗灾有多凶,朝廷遭了灾,支用极为吃紧。大家都讲忠君爱国,此时就是诸位忠君爱国的时候。朝廷给咱们县定下的额度是五十锭银子的赈灾钱。本知县觉得咱们村富户这么多,五锭是一定拿得出的。这些还得由大家商议各家拿多少。”

  陆大伯只觉得自己此时都要晕倒了。他以为被搜刮走了所有的粮食就该是尽头,却没想到这位蒙古知县还要搜刮钱财。大元的中统元宝交钞是按贯来计算,一贯等于一两银子。在两之上还有一个‘锭’的单位。一锭指的是一锭银子,一锭银子是五十两。五锭就是二百五十两银子,是二百五十贯中统元宝交钞。

  此时还算是很热的天气,陆大伯就觉得浑身冰凉,只能哆哆嗦嗦的抬头看着孔老爹。却见孔老爹也是脸色惨白,花白的胡子哆哆嗦嗦。明显说不出话来。

  “知县老爷。我等真的没有这么交钞。”郑家家主开口了。

  “你等怎么会没有这么多交钞。”

  “老爷,现在我们手里哪里有那么多交钞。便是有,也得等我们变卖家产。”

  “哈哈。”知县爽快的说道:“我说你们有,你们就有。要么咱们打个赌,我派兵到你们家去找,若是找不出五锭,我倒找给你五锭。”

  对这样的威胁,陆大伯已经吓得牙齿打架。让蒙古人进家,那大概是什么都会给抢光。

  而郑家家主则笑道:“知县老爷,不如这样,大家来一趟也不容易,我们献给老爷十贯的茶水钱,可好。”

  “十贯?你打发叫花子呢!十贯能喝个什么出来!”蒙古知县愠怒的应道。

  “那知县老爷觉得多少合适。”郑家家主讨价还价。

  大家从五锭,杀价到二十贯。最后在三十贯和三十五贯之间展开了拉锯战。蒙古知县也被郑家家主的坚持给完全激怒了。他喝道:“你们这些汉人就是不痛快。三十五贯,你若是再少,我便杀去你家。”

  得到了确定的数字,郑家家主转身对孔老爹说道:“老孔,不如咱们一家一半,把这个钱出了。”

  孔老爹紧闭着嘴,一个劲的摇头。仿佛不说话,就可以躲过这场灾难。郑家家主看孔老爹始终不肯说话,最后叹口气,他命家人返回家里去。不太久,就取回了十七贯五百文钱交给蒙古知县,然后郑家家主就转身离去。

  陆大伯虽然对郑家极为不满,但是此事他却觉得郑家做的还不错。此时若是不给钱,大概是过不去的。现在不过是破点财,若是蒙古兵杀起人来,这十七贯五百文并不够一条人命。

  见到孔老爹坚持不肯交钱,蒙古知县却也没有多话。他命道:“把这老东西捆走。告诉他们家人,老老实实拿一锭来赎人。”

  听了这话,孔老爹才忍不住哀求起来。然而蒙古知县根本不管孔老爹表示愿意商量着交钱的哀求,带着人押着粮食就走了。

  回去的路上,蒙古知县心情很不错。孔老爹吆喝一阵,惹人烦躁。差役弄团草塞进他嘴里,然后用布条绑住嘴,算是让队伍里面清静下来。

  大都一直缺乏匠户,现在按照朝廷的命令抓了好上千户百姓,送到大都之后肯定能够得到嘉奖。在这样的灾年里面又征集到了粮食,又是大功一件。至于那个赈灾的钱,是知县编的。郑家的家主倒是懂行,知道这是给知县的茶水钱。有了这笔钱,知县也算是发了个小财。

  对于普通人而言,灾年日子难过。以知县的经验,灾年对他未必是坏事。丰年的时候朝廷非常在乎征收到的粮食,很多事情反倒不容易动手。在这样的灾年里面,朝廷在乎的只是知县能不能保证县里不出事。丰年时候并不方便做的事情,就很方便做了。譬如他本来就看中了一个闺女,正好可以商量着买下来。这些灾民里面应该也有长相不错的女子,知县准备找到之后也买过来。

  眼瞅着要到了县城门口。却突然听到有响箭的声音,接着从路边的草丛里杀出来好些人。蒙古知县一惊,然后就看到这些人中有那么几个头上戴着麻袋,只是眼睛和口鼻的位置留下洞口。这扮相把知县弄得大惑不解。


  https://fozhldaoxs.cc/book/91265044/3445492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