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时代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铁血残明
三嫁咸鱼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虽然庆典已经快要结束,但是长安城内,这几日仍旧是热闹非凡。
在应天府、太平观的西侧,在隆重的典礼之下,一座新的建筑群开始起了修建。
这座新的建筑群,名为英灵宫,不过说是宫殿,其实却更像是后世的公园。
凌云、明光两阁,正在这座新的建筑群中线之上。
除去凌云、明光两阁之外,在其周围还修建有花园和广场和休息的场所,围绕着凌云、明光两阁,犹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两阁。
凌云阁内供奉公爵一人、侯爵二十三人,伯爵四十八人,共有七十二人。
明光阁内供奉子爵两百人,两阁共计有两百七十二人。
进入阁内每一人都由许安亲题赞词,阎忠题额,并聘请名画师为其专门画像。
凌云、明光两阁建成之后,他们的画像都会被放置于阁上,并且画像之下书写着他们立下的功绩,他们做出的贡献,写上其的生平、故里、官职,供世人所瞻仰。
除去封赏本人之外,对于其妻子亦有封赏,公爵者妻子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侯爵妻子封为二品、伯爵三品、子爵四品。
太液池,渐台之上。
许安双手撑靠在栏杆之上,眺望着远处正热火朝天正在施工的英灵宫。
凉风台在建章宫的北面,临太液池,积木为楼。
池边筑有渐台,台高二十余丈,由于水波渐浸岩石,所以称为渐台。
凉风台和渐台原先都已经毁于了战火之中,如今的渐台是经过了翻修之后的渐台,当初阎忠督造之时查阅古籍,询问工匠,尽可能的去还原当初渐台的原貌。
一座宫殿的修建要历经数年乃至十数年,一座城市的建立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由无数的能工巧匠耗费心血、精力。
但是毁灭却是只需要一瞬之间。
董卓在洛阳放下的那一把大火,使得昔日繁华无比,拥有无数殿阁,上百年来耗费了无数人所修建的洛阳城,就此成为了历史。
直到如今洛阳也从伤痛之中回复过来,洛阳城中只是清除了废墟,在废墟之上重新修建的洛阳城不足原先一半的规模。
洛阳周边的城邑恢复的还行,在洛阳地区稳定之后,许安迁移了冀州和中州的民众前往洛阳,这些人如今已经在洛阳地区生活了下来。
观察了许久之后,许安终于是收回了目光,转身重新坐在了渐台之上所摆放的座椅之上。
“昨天在殿内的事情想必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坊市之间反应如何?”
许安拿起了放在身前桌上的茶碗喝了一口清茶,向着站在一旁的刘辟询问道。
“消息一经传入坊市之间便成为了热点,今日发行的晨报已经被抢售了一空,甚至还加订了几千份。”
刘辟站在一旁,身穿着浅黄色的鹰狼服,低头禀报道。
除去普通的学院修建,在长安城还有各地还修建了夜校,夜校免费为工匠农户提供教育,教授最简单的汉字,听说读写。
不过说是夜校,并非是真的在夜间教学,而是在下工到天黑的这一段时间开设的学校。
学校的老师其实就是蒙学的老师,而学习的场所就在蒙学堂内,那个时间段蒙学堂的学生都已经返回家中,寄宿的学生也已经进入了内院休息,蒙学堂实际上是空闲了下来,正好用于开办夜校。
随着识字率的提高,现在报纸的刊物的销售量也是逐年上涨。
“主公昨日在殿上所念的诗句如今已经是传遍了长安,长安城内的百姓对于我军的军卒越发尊敬。”
“前往长安太平观内祭拜的人也是一日比一日要多,这几日光是所收的香火钱,便已经是够太平观差不多数個月的维护费了。”
长安城内的太平观是供奉烈士的主要场所,无论是入观,还是祭拜烈士都不需要付钱。
之所以有香火钱的产出,完全是观内募捐箱中的收入,前来祭拜烈士的百姓自发往募捐箱之中投递的钱。
贾诩这个时候也适时的说道。
“军中将校皆是战意昂扬,请命想要前往西域、南疆者难以计数,请命书已经是堆满了中军府的案桌,中军府的官吏正在加急清点之中,不过请命书不断投递而来,恐怕要理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许安身躯向前倾了一些,拿起了放在桌面之上的一封文书。
这文书是刘辟之前就放在桌上的,是那些送到中军府中请命书的其中一封。
请命书上写满了名字,用词用语无不慷慨激昂,甚至文书之上还有写着他昨天刚念出的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尽取天下百万州。”
“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翻阅了另外的几封文书,基本每一封上都写着他所念的这首诗。
显然,他昨天在殿内所说话点燃了大部分军将心中的战意。
疆场厮杀虽然凶险,但是开疆拓土、青史留名、拜将封侯、封妻荫子却是吸引着无数人向前涌去。
“军区的事情暂时不急,工作是永远都做不完的,应当劳逸结合,如今庆典还有几日,军区之事暂时不急,不必要加班加点。”
“国内的战事已经结束,除非是紧急情况,否则以后不允许再延长工作时间。”
许安有些无奈,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三府六部的官吏们都是在高负荷的工作之中,加班加点稀疏平常。
在战争时期是不得不如此,但是如今却是没有必要。
全面战争已经结束,安西和南洋两大军区的对外作战只是局部战争,不会波及到内地。
“让中军府那边暂时放下这个任务,等到庆典结束之后,再统计人员,拟定一个名单,到时候派往安西和南洋两处军区从其中择优挑选。”
“诺。”
贾诩应了一声诺。
事有轻重缓急,安西和南洋两大军区的设立是为了未来的开疆拓土。
但是对外作战牵一发而全身,自然是需要筹备万全,这些事情他自然也是知道不能着急。
许安翻阅着桌面之上的文书,如今国内的情况稳定非常。
原先汉庭最后占据的五州实行的是全面军管,军管将会持续两年的时间,随后才会逐步解除。
那些原本五州的世家豪强财产、田地都被收拢了上来。
张季如今带领着狼卫坐镇陈县,统管五州公审。
那些被查出犯罪的世家豪强都将会被送到南疆,以后就留在南疆拓荒开土。
剩余的世家豪强,势力根深蒂固,尾大难掉者也被迁移故地,不是迁往了边疆,便是迁往了洛阳。
诸如荆州蔡氏、江东孙氏、汝阴、颍川等世家豪强也是一样。
洛阳残破,填充富户正好可以重新振兴洛阳,而去往边疆也可以开疆拓土,稳定地界。
毕竟这些世家豪强利爪和獠牙虽然都拔除,但是他们曾经也仍然是猛虎。
原先不知道那些主动投降的世家豪强心中所思所想,许安还不知道如何应对,但是得知了之后,他选择直接将那些世家豪强直接迁入长安。
既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就直接放在眼皮底下,放在狼卫的监察之下。
说实话,鹰狼卫建立距今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对于长安城的管控更是达到了一个颇为恐怖的地步,长安城内的大小事几乎都瞒不过鹰狼卫的耳目。
现在主要的问题,其实还在作为屏障的八省之中。
八省之中人口成分复杂无比,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各方面的习性几乎都没有一个统一。
不说八省,就是原先的十四州内部也是有些混乱。
秦始皇当初一统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但是很多地方还是有些偏差,没有彻底的清除干净。
之所以推行夜校的目的,其实就是有两个,一是提高识字率,二是推行官话。
汉庭时期虽然就已经是有了官话,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的语言,仍然是有很多人说着方言。
说实话,有一些方言,实在是真的无法听懂,甚至都像是外语一样。
北方还好,南方山岭众多,甚至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
当然推行官话,不仅仅只是靠夜校,所有的学院教习、官吏、军兵、道众都必须要会说官话,而且在日常之时也要尽可能的使用官话,推广官话。
首先要提高说官话的人口基数,有了语言的环境之后,才能够使得官话被更多人接受,更多的人学习。
在内地之中,推行官话是循序渐进的。
但是在屏障八省,推行官话的行动就带上了一些强制性,明庭官话被定义为唯一的通行语言。
所有的那些番邦属国也必须要学习官话,书写汉文。
“等到安西、南洋、北域三处军区设立之后,便立即推行‘影响’计划。”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对于这些事情必须要快刀斩乱麻。
许安已经是下定了决心,虽然必然会遭受到反抗,但是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一个国家再如何的强盛总有衰弱的时期,如果作为屏障的八省对于华夏文化毫无认同,仍旧是如同以前一般,那么在之后必然会频繁的出现独立,叛乱等等情况。
影响计划便因此应运而生。
现在的明国的基础是原先汉庭所占据的十四州。
而作为屏障的,则是漠北、西域、南疆、海东等八省。
这还只是现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行省。
而除去了这些作为直接控制屏障的行省地域,现在的明国在行省内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附庸国。
这些附庸国单个的军事实力并不强,但是联合在一起却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而且在地方之上他们拥有着极强的控制力,而且根深蒂固、难以拔出。
在国内这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但是问题就是在于这些附庸国都是在距离长安数千里,乃至万里之外的边陲之地。
影响计划是由中军、中书、中道三府一起拟定而出,管理附庸国的计划。
首先便是将其国家,按照国力大小分为伯郡县亭四等,然后按照地域划分其职属,以及需要承担的义务。
一些临近内陆十四州的国家主要提供税收和粮食以及一些特产,只提供较少的军队。
而在靠近边陲的国家则是主要提供兵役,他们提供的军队将会跟随着明军的主力一起征战,常驻于明军的要塞之中。
如果提供的兵役人数不足,则要支付高额的税赋,如果抗拒兵役和税赋,将会遭到明军和其他诸国的讨伐。
一旦暴发战事,只要明军征召,附庸国必须出兵配合作战。
其国家不得称帝、称皇、称王、称侯,也不允许使用超出规格的仪仗。
最高的一级的国家也只是伯国,受封为荣誉伯爵。
荣誉伯爵的实际地位要低于伯爵,只是略高于子爵,自然也没有资格进入凌云、明光两阁之中。
同时所有附庸国的贵族都需要学习大明官话,附庸国国主的子嗣必须要进入明庭专门设立的学院就读。
所有的附庸国也都必须要明文上表,奉大明帝国为宗主国,并缔结盟约,许下盟誓。
而这一时间,许安将其定在这一次长安庆典最后。
这一次的长安庆典,相关有司早就筹备了许久,所有附庸国、臣属国早已经派出了最高规格的使臣团云集于长安城内。
在最后一日的大朝会之上,他们上表请封。
中书府也早已经完成了统计,将所有附庸国的排序并定下了等级。
而相对于这些附庸国所付出的代价来说,明庭要付出的代价实际上微不足道。
明国必须要保证他们的统治,如果发生窃国之事,明军将会出兵帮助其夺回国家。
而这一代价实际上也有利于明国。
所有继位的国主都必须要有明国的册封,得到明国的承认。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附庸国的国主没有明国的承认和册封,甚至都无法继承国家。
实际上,这些附庸国虽然名义上是国家,但是实际上只是明国的官员,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还是要受明国管辖,只是空有国主之名,其位可以世袭而已。
附庸国没有主权,一些靠近内陆的附庸国甚至不被允许保有军队。
条件是很苛刻,虽然明庭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但并非没有国家和人心有怨言。
他们要提供的,比获得的要多上不少。
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只能如此。
这个时代。
并不属于他们……
https://fozhldaoxs.cc/book/89293663/537389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