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明天子 > 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

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


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

        于谦在正统三十年末担任首辅。一上任就号称了萧规曹随,一切如旧。他又与刘定之密谈过后。

        刘定之就对于谦恭恭敬敬,好像是对待师傅一般。

        其实于谦给刘定之挑明了他在首辅位置上待不长。刘定之自然也不敢反对大明皇帝的权威。

        于谦担任首辅固然是一件大事,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在政坛之上引起多少波澜,或者这与年关将近有关系。

        在正统三十一年正旦大宴之后,明报就刊登了朱祁镇署名的文章。首先就提出的就是如何才能达到大同之世的问题?

        这一篇文章根本就是一石击起千层浪。

        影响力从北京开始,向外面层层叠叠的荡漾开来。

        大体是两个层面之上的影响。

        第一个层面的影响,更多是官场之上的影响。第二个层面就是民间的影响。

        官场之上人都明白,皇帝这样策问天下,决计不是耍着玩的。

        其中深意自然在很多大臣内心之中回荡。

        另外一个层面的影响就是在民间的。

        要知道理学的盛行,不仅仅是在的官场之中,在三杨时代,三杨之所以威望重,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百官之首,还是文坛领袖。

        但是三杨离世之后。文坛领袖就不在朝廷了。

        民间有很大儒,虽然不做官,但是在儒学上的造诣,还让他们有大的影响力。

        在北京。

        徐有贞对这种变化,有些失望。

        徐有贞而今五十多岁,他在刑部任上也大有作为的,李贤去位。按照之前的惯例,大明内阁要有一番变动,徐有贞一直在准备补位内阁。

        但是而今于谦敲定了一切不变的总原则之后,虽然内阁之中,还有一个空位,也就是之前刘球去位之后留下的位置。

        因为朱祁镇与李贤之间达不成妥协。所以一直空着。

        但是徐有贞却也明白,这个位置盯着的人太多了。他想要进入内阁的可能性大减,所以他一点要揣摩朱祁镇的意思。只有投其所好,才能得到这个位置。

        同样对这位置,大有渴求的就是陈文。

        陈文乃是李贤的人。

        李贤即便是退位,他也不可能不将他的政治势力安排好。很多时候,如果中枢没有为你说话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悠哉林下的。

        陈文就是李贤安排的人。

        只是李贤也没有想到,真正接任首辅之位的是于谦,而不是刘定之。

        如果刘定之上位,内阁之中一定会有一场大调整,最少有一两位出局。到时候陈文补位,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只是于谦这样一座。也卡了陈文的位置。

        不过,陈文比徐有贞好一点的事情,就是陈文有李贤临走的指点,对皇帝的心思更能明白一点。

        陈文心中暗道“陛下的心意,无非是想改变理学独尊的地位,才好大展拳脚变法。我只有助陛下一笔之力,才能入陛下法眼。”

        陈文一想到这一点,他就将四书五经全部翻了出来,重新读了起来,这一次不是为了科举的敲门砖,而是为了内阁的敲门砖。

        只是之前科举的时候,陈文要将这些东西都奉为金科玉律。但是此刻陈文,却是要抓出这些文字之中的破绽。

        最好是那一种,一发出了,就天下震动的破绽。

        只是朱熹的学问如果能那么容易找出破绽,朱熹也不会被人尊称朱子了。

        即便陈文挑出来几个问题,但是对朱熹整个儒学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是边角问题而已。

        陈文翻《尚书》的时候,心中忽然一动,手指轻轻敲在书面之上,心中暗道“这个或许可以。假亦真来真做假,真真假假,还不是看怎么说的。”

        此刻陈文心中已经有成见,但依然要一套逻辑来证明他的论点。

        就在陈文在老老实实的做学问的时候,一直在老老实实的做学问的吴与弼此刻也被惊动了。

        之前朱祁镇是下过一道诏书,就是要召集天下大儒,吴与弼就在被征召之列。

        只是吴与弼拒绝了。

        吴与弼乃是三杨之中,杨溥的弟子。

        不过吴与弼二十岁的时候,看了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大受启迪。而焚烧了所有科举的书,回乡躬耕讲学。

        几十年来,一心一意践行圣人之学,成为天下静养的大儒。

        即便在北京很多人都听过吴与弼的名声。

        甚至每过几年,就有一些人上奏,请召吴与弼入京。

        但是朱祁镇一直将理学视为敌人,怎么可能让这个当代理学教主入京。所以朱祁镇都拒绝了,不过为了显示大明重视教育,朱祁镇赏赐了吴与弼不少金银。

        而吴与弼虽然拜了杨溥为师,但是他大多理念都是自学的。他大多理念都是自己的特色。他这一派被后世称为崇仁学派,很多人都受到了影响。

        比如王阳明。

        而吴与弼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之中的死板的道学先生,甚至恰恰相反,真正死板的道学先

        生,根本就是没有将书读透,真正能称作大儒的人,一般来说,都是那种放在现代也值得被尊敬的。而不是红楼梦之中贾政的象形。

        吴与弼教学的时候,也不是让弟子死读书。而今强调学问是要践行的,吴与弼即便在乡教书,也是带着弟子们身体力行,躬耕田野。

        后世很多理念,都是从吴与弼这里发展出来的,比如叶圣陶老先生要求的劳动教育,也是从吴与弼这里借鉴的。

        所以在明报出来之后,吴与弼也是很重视的,咬着牙,订了一份,虽然每一次看到最新版都在十几日之后了。

        正统三十一年正月初一的明报,送到了吴与弼这里,已经是正月十五之后了。

        吴与弼看了之后,立即召集诸位弟子,让弟子们传阅。

        等所有人都看完之后,吴与弼就以朱祁镇的问题,问诸位学子,问他们如何能达到大同世界?

        这些学生彼此之间七嘴八舌的。但是总体上来还是受到了理学与吴与弼的影响。

        “夫子,我等之见,欲使世界大同,必先令人人为圣贤,欲人人为圣贤,必先大张教化,令士农工商皆知大义所在,人人相亲而不相害,如此世界就大同了。”一个学生总结道。

        吴与弼却好像每天听到一般。

        这与吴与弼的答案并没有相差太远。

        吴与弼本身就不仅仅是一个理学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一生教育了不知道多少学生,并不排斥贩夫走卒来学习。

        甚至说后世心学之中很多理念都能在吴与弼这里找到根源。

        只是吴与弼比自己弟子想的更多。

        这一番话,虽然是对的。但是却不是皇帝所要的。

        无他,因为这一番话,皇帝身边的翰林,其实也能说出来的。如果皇帝认为这个道理是对的。、

        又怎么能能发在明报之上,策问天下。

        吴与弼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前番陛下下诏,诏我入京,我准备去北京一趟,你们各自准备一下,有想去的跟我走,不想去的,就暂且回家吧。”

        “不过学问之道,不可一日或缺,不能因为我在与不在放松。”

        诸位弟子有些吃惊,有些不吃惊,起身行礼说道“夫子,我等明白。”

        吴与弼说完这些之后,就退回自己的房间,却见身后有一个弟子跟了过来,说道“夫子,弟子有一处不解,还请夫子解惑。”

        吴与弼而今明显是有心事,只是他依旧请这位学子坐下来,说道“公甫,你有什么不解之处?”

        。


  https://fozhldaoxs.cc/book/7217/74573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