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188章 水军统帅郭颢

第188章 水军统帅郭颢


所谓纪效,是指切合实际,从实战角度出发考虑,并非空言。

    所谓新书,是指出于陈旧之练兵法,但又不全按照陈旧之练兵手段,出于旧法而创新法,切合时宜。

    卫渊所写之纪效新书,大部分都是在写如何训练出精锐水军。

    还有一小部分,是讲该如何迎战如今的倭寇。

    纪效新书,只切合时宜,至于将来,他此前有说,水军需要去不断兴盛发展。

    所以,将来若是水军基础设施、军器设备有所发展的话,那么纪效新书也就成了陈旧之法,后世人再去训练水军,就要从此陈旧之法中再去立新。

    这就是为什么,卫渊的这部练兵法,取名为《纪效新书》了。

    嘉佑五年,五月中旬。

    历时二十天左右,卫渊将《筹海图编》与《纪效新书》编纂完成。

    他将杨怀仁、陈大牛、萧逾明、沈青、谢武、林兆远等人唤来。

    并且将图编与水军练兵法传阅众人。

    眼前这些人,是他组建新军的骨干,除了他们之外,东南一行,卫渊很难信任他人。

    众人用了整整半日的时间,才将图编与新书部分内容看完,随后,一个个露出惊骇的目光,

    “卫帅,您只用了半个月不到,就将这两本惊世之作写出来了?”

    “俺很笨,可是再笨的人,用这部纪效新书,也能创建出一支精锐水师啊!”

    “这两部书,当为我兵家之瑰宝!”

    “.”

    寻常兵家宗师,一生能够写出一本兵法,就足够当世惊叹了。

    如果这部兵书还能传世,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韩信的《兵法三篇》、姜太公的《六韬》,那么这些人,就会被后世封神。

    卫渊虽然只写过练兵之书,但依靠《练兵实纪》,也足以让卫渊成为后世兵家中的前辈宗师。

    如今,再加上《筹海图编》与《纪效新书》,毫不违言的说,足可让卫渊在后世封神。

    而且,卫渊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两大著作。

    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惊叹!

    后世一位革新中华的伟人在看到卫渊所写的两部练兵法之后,就曾给予高度评价,

    “那时正年轻的卫渊,就已经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实干家了,是他将周朝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有继往开来之功。”

    当然,后世之事,现在的卫渊,是不晓得的,他看向眼前众人,笑道:

    “我写这图编与训练水军之法,是要让陛下与后世人重视海防与水军建设。”

    “更希望,后世人可以永不忘水军之重要性,要使我天朝永远万邦来贺,最不可缺乏的,就是水军。”

    卫渊太清楚了。

    前世历史上,就是因为水军的衰败,导致敌人打开了国门。

    倘若那时的水军足够强大,可以击败一切敌,那些敌人,也不至于如此轻视中华。

    在这个与前世中华高度相似,几乎一模一样的世界里,卫渊想为后世人留下一些东西。

    也想以微弱的翅膀,煽动不该发生的,或是足以影响后世命运的事情。

    身居高位,一言一行,或都可扭转后世大势,卫渊有这个前瞻性,所以他也想试一试。

    听到卫渊的这番话,杨怀仁等人肃然起敬,

    “这世上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但如卫帅这般,从一开始,就想到后世子孙该如何,仅您一人而已。”

    “我天朝子民能有卫帅,当为一幸事!”

    “.”

    他们也并非是在无脑吹捧。

    别的不说,就说眼前之事。

    如今,使得辽夏两国忌惮的人当中,就有卫渊!

    甚至,两国一些高层人物,已经将卫渊的威胁性,排在了张辅前面。

    因为张辅已经老了,这辈子,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卫渊呢?

    还未到三十,他有着无限的可能!

    若此时卫渊死了,大周的后世子孙,也会将他与狄青排在一起。

    甚至靠着他留下的兵法,会将他排在狄青前面也说不定。

    因此,杨怀仁他们才说,有个让敌国忌惮的统帅,乃是大周子民之幸事。

    “这两部兵法之事,暂且不要外传。”

    “兆远,你亲自将这两部兵书,面呈陛下,本帅会给你派一百名满甲营将士随你前去。”

    “若中途遇到变数,这两部兵书,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到他人手中。”

    卫渊郑重其事道。

    他半个月没有走出营帐,又派亲信前往京城。

    只要是有点儿脑子的人,都会深刻意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若是不大张旗鼓,只派遣一名斥候送书,卫渊又有些信不过。

    毕竟,半个月在营帐当中,忽有斥候离营,也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斥候出身的林兆远合适送书。

    他知道,走哪条路,最快也是最近。

    更知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做,才能将兵书安全送到京城。

    当然,卫渊是有些杞人忧天,可小心终归是好事。

    他在东南,有无数人都在盯着他。

    有辽夏密探,有海外诸国势力,还有本土官僚势力。

    没有人比卫渊更晓得这两部兵书的重要性。

    别的不说,前世历史上,戚继光写完《纪效新书》之后,可是一直藏着掖着,只给顶头上司还有几位信得过的同僚看过。

    直到明朝皇帝召见戚继光时,他才放心的,亲自将兵书呈给皇帝去看。

    只因练兵之法写得过于详细,只要是略懂兵家之道的将帅看了,都会对训练水军产生一个大概得章程。

    而这个章程,就是一支支水军的成立。

    当然,无论此时卫渊,还是他所熟知的,那位抗倭英雄,都不免有杞人忧天的嫌疑,毕竟,一部兵书而已,能有多大用处?

    但小心,终归是没错。

    “请卫帅放心,书在人在,人亡书毁!”

    林兆远作揖道。

    卫渊摇头道:“书重要,但是你更重要。”

    杨怀仁笑道:“这是在咱们大周境内,宵小即使再多,也不敢肆意而为,而且,沿途还有皇城司干吏保驾护航,应该无恙。”

    卫渊点了点头,道:“将最近各地铲除倭寇的情况说一说。”

    随后,几人陆续发言,

    “永嘉郡境内几乎再无倭寇与匪患。”

    “我军共计斩杀明州倭寇三百余.”

    “楚州存留倭寇大概有三四百,已尽数被我军伏诛,或许还有一两条漏网之鱼,但已掀不起丝毫风浪。”

    “.”

    在卫渊写书之时,就已让陈大牛等人各自领兵数千,镇守沿海一带州府。

    除了铲除倭寇之外,细细看他布局,会发现,东南沿海一带,几乎都已在他的掌握当中。

    甚至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扬州等一些内陆地区。

    东南招讨安抚使,哪里是东南,定义不明确,可只要涉及到海运,谁想做海运的生意,都得听卫渊的意思。

    杨怀仁道:“我军来至东南这段时间,已经铲除倭寇两千余,几乎沿海陆地之上,再无倭寇。”

    “但是根据皇城司此前调查,仍旧有大部分势力倭寇,已经提前逃亡海上。”

    “有皇城司的几人,已经乘船去海外探查倭寇情况,卑职初步约莫,应是逃到了海外的几座孤岛上。”

    卫渊微微颔首道:“让皇城司与我军斥候严密观察,若真是如此,待水军成立,我们便主动进攻。”

    他在猜测,即使倭寇逃到了海外几座孤岛上,占岛为王。

    怕也是一些钓鱼台、赤尾屿等地。

    “兆远,你将我军在东南所为,铲除倭寇等一些细则,尽数汇报于陛下,不可有隐瞒。”

    卫渊又道。

    林兆远刚欲作揖,就听萧逾明皱眉道:

    “沿海内陆倭寇已被我军全面肃清,若是此时,陛下让我军回朝该如何是好?”

    卫渊笑道:“海运尚未正式开启,陛下需要有一位大将坐镇东南。”

    “而且,创建水军这事,陛下其实也想做,否则,文治武功,如何评?”

    此话一出,众人旋即恍然大悟,不再聊下去。

    继续聊,不免有些犯忌。

    “如若陛下真的要建造水军,不知卫帅心中可有合适的挂帅之人?”杨怀仁询问。

    首先,新军的将领,不可能担任水军统帅。

    卫渊,也不能一直留在东南。

    但是,水军统帅,至少在刚成立这段期间,一定要是卫渊他们的人说了算。

    对于这个问题,卫渊也考虑了很久,

    “本帅想让代州的郭颢统领水军,由呼延忠辅佐,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呼延忠很有本事。

    卫渊手上的亲信就那么多,而且都身居要职。

    按理来说,此刻担任雁门守将的梁达,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为他比较听话,论忠心程度,丝毫不输陈大牛。

    但梁达不一定能压得住呼延忠。

    郭颢虽然有自己的主见,如今在代州任‘代团练使’,将边军治理的井井有条。

    此人足够聪明,又是跟随卫渊一路厮杀过来的将领,他来担任东南水军统帅,既符合身份地位,也能让卫渊放心。

    关键是,以郭颢的能力,压制呼延忠,不成问题。

    呼延忠精通水兵之道,这样的人才,又不得不用。

    杨怀仁不晓得郭颢此人,所以不便发言。

    陈大牛笑道:“郭大哥来担任东南统帅,俺是没有意见。”

    在雁门之战中,卫渊是雁门主将,徐长志是副将。

    而卫渊在临时担任雁门守将之前,郭颢就已是戍卫雁门的一营副都头。

    后来此人为跟随卫渊,又特意做了卫渊的亲卫都头。

    要是论资历来说,跟随卫渊一起出来混的将领,也就徐长志能稳压郭颢一头。

    以儒将著称的萧逾明在郭颢面前,最多也只能‘平起平坐’。

    至于陈大牛.那个时候,只是一名普通士卒而已。

    论资历,陈大牛的确要排到郭颢后面。

    至于沈青、谢武等人,论资历,那更是排不上号了,甚至要排到斥候出身的林兆远后面。

    萧逾明皱眉道:“郭兄前来,那代州之事,要靠谁决断?”

    “代州是咱们得退路.梁达太老实”

    虽然有‘半路出家’的杨怀仁在此间。

    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相处,跟着卫渊的代州老卒们,对杨怀仁都颇为信任。

    而且,对于杨怀仁来说,若无卫渊,就没有他的今日。

    所以,他对卫渊,也很忠诚。

    卫渊道:“英国公之子张鼎要前往代州,让梁达顶替郭颢的位置,让我那未来小舅子去守雁门。”

    “张鼎这小子有几分聪慧,又是本帅恩师之子,咱们自己人,能信得过。”

    (本章完)


  https://fozhldaoxs.cc/book/71111793/678521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