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十六字真诀,小迷弟苏轼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三嫁咸鱼
玄鉴仙族
铁血残明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听到顾廷烨的解释,卫渊下意识有些恍惚,思绪似乎来到了多年之前。
那还是在代州,自己大伤初愈,顾偃开将顾家枪传授自己。
当看到一些较为惊奇的招式时,自己也会像顾廷烨一样,说出自己的理解,
“当殊死搏杀之际,出手往往出乎意料更易取胜”
如今,区别只在于,他想要指点顾廷烨的并非是兵法还是武艺。
一将横扫千军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一场战役的冲突,也并非是靠一将、一帅就可取胜。
是天时地利人和,是整体国家的实力,更是为帅者对于用兵之道的研究。
“廷烨,可教也,假以时日,必为一代名将。”
卫渊对顾廷烨的评价很高。
自今日后,他对于贺兰山一带的布防算是暂告一段落,接下来,就看彭孙等人该如何做了。
将要离开十里井时,卫渊提出的一个要求,引来众人反对,
“既已来到此处,若是不去龙州城外走上一遭,岂不可惜?”
龙州乃是西夏重镇。
自杨怀仁与种谔在西夏大闹一场后,李元昊对于西夏边境的布防也重新做出调整。
首先是在洪州、龙州、韦州等地域大量驻军,随后又欲在边境一带组建六大军司。
可见,将来西夏布防的重点,就要放在大周身上了。
将来战事再起,大概率,西夏会从龙州与洪州等地出兵进攻十里井。
而大周若是主动出击的话,首先要拿下的地方就是龙州。
十里井距离龙州仅有五十余里。
按照彭孙等人的想法,卫渊亲来十里井已经是涉险了,怎会让他接近龙州?于是纷纷反对。
但卫渊打定主意的事情,还没有人能够劝阻。
于是乎,卫渊、萧逾明、陈大牛、顾廷烨、彭孙五人,各自骑乘一匹快马,跨越数十里平原,直至来到一座山丘上方才驻足。
此时,他们距离龙州城仅有四五百步左右。
“自上次战役结束后,龙州一带,便无西夏军踪迹,只是据探子来报,龙州各地,都在积极部署营寨、烽火台等。”
彭孙缓缓开口。
说实话,就凭五人,五匹马,就敢来到此处,的确需要一定的魄力。
他们跟随着卫渊,并没有感受到丝毫的惊惧之意。
只是陈大牛一直巡视着四周,就担心有些西夏兵突然冒出来,会殃及到卫渊的性命。
“若是让你们来攻打龙州城,你们会怎么打?”
卫渊问起。
四位将士先是陷入沉思,而后陆续应声道:
“坚壁清野,使龙州城成为一座孤城,至多围困半年,龙州士气必堕,届时攻城,事半功倍。”
“制造大量攻城器械,以绝对兵力优势强攻,挖掘地道、投毒,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以扰敌之术辅之,使敌军不得片刻安宁,再去强攻?”
“.”
卫渊摇了摇头,道:“让你们随本帅来此,其实就是要告诉你们一个道理,你等务必牢记于心。”
“但凡用兵,每至一处,主将需亲自勘查地形,这龙州城背靠长城,多山岭,依湖而建。”
“若攻此城,需多方布局,长城、决堤、强攻城镇,缺一不可。”
经由他那么一说,众人思绪逐渐打开。
如果根据地形作战的话,确实会多出一些可操作的空间。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卫渊若无张辅的教导再加上又亲身经历两次国战,只怕,论用兵之道,他还不如顾廷烨等人。
所谓练兵法,也只是因为他有着穿越者的身份,了解一些历史概括。
就是因为用兵天赋的不行,他比任何人都要重视细节,甚至是仔细到每一寸土地的程度。
嘉佑六年,十一月初旬,卫渊准备返回汴京复命。
临走之前,卫渊在延州召开‘对西夏攻防大会’,几乎是将陕西边将都召集了过来。
会议重点主要有两条。
第一,贺兰山一带防御工事建设。
第二,全面落实《对西夏攻防总略》要点。
并且,卫渊还特别指出,
“我军此前都是以防守为主,是因为缺乏战马,很难做到且战且退且进。”
“但一味防守,最终只能落得个故步自封的下场,我们即使没有战马,也可以根据地形层层阻击与骚扰西夏军。”
“比如他们的骑兵,擅长在平原作战,而我军就可换个思路,在袭扰西夏之后,躲藏于深山沟壑中安营扎寨,以地势将敌军骑兵优势瓦解。”
“所谓袭扰敌军,也是指游动作战,从暗处打击敌军,或东或西,让敌军摸不着我军行动轨迹。”
“.”
“总之一句话,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诸位可明白?”
他足足用了一日的时间,将某项战术的要点传授给了诸将。
包括种谔兄弟在内,许多将领瞬间都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
“此前西夏军不断袭扰我大周,不就是用这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法子吗?”
“他们有骑兵优势,但我等也有地形优势,打一战就藏身于深山老林当中,他们要是敢来,战马也就失去了作用。”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从一点出发,全面开花,彻底转守为攻,卫帅这十六字说得当真是极好!”
“如此,我军可立于不败之地啊!”
“.”
卫渊听到众人议论,遂莞尔笑道:
“关于本帅所言之十六字,希望诸位将军能够认真揣摩,以本帅看,不如就从今年开始,从局部开始,转守为攻。”
“倘若西夏军还敢出关侵略我大周,那便以牙还牙。”
这时,彭孙起身作揖询问,
“以前,我等面对西夏军依仗骑兵优势不停对我大周疆域进行骚扰与掠夺,也做出过一些分析,但始终没有卫帅今日总结的这般精彩。”
“不知该如何称呼这项战术?好让此战术可名流千古。”
卫渊认真地想了想,片刻后,他笑道:
“秦汉年间,有游击将军之职务,其职责就在于率领轻骑袭扰敌军。”
“此战术,可称之为游击战法。”
游击战法?
话音刚落,众人无不点头称赞道:
“好一个游击战术,如此,寇可往,吾亦可往!”
“卫帅果真精通兵法,令我等钦佩至极!”
“.”
嘉佑六年,十一月三日,为时两日的大会结束。
第一日,卫渊讲了贺兰山一带布防的重要性。
第二日,卫渊讲了游击战术的精髓,使得诸多边将受益匪浅。
此会议,史称‘第一次议边大会’,确定了在朝廷领导下的对敌国初步战略方针。
会议结束后,卫渊又与种谔、彭孙等人聊了一夜,言谈内容涉及到了全面军制改革。
“如今边军战力较为分散,光是有番号的边军就不下十余部,难以在作战时统一调遣。”
“待本帅回京之后,会向官家上札子,将三十万边军更改为三军,每军十万人,以便调遣。”
“此外,为激励众将士奋勇杀敌,本帅认为,可在军中设立官司会,要对将士奖罚分明.”
“.”
将边军统一编制,划分为三军,只是卫渊的一个初步构思。
如今,西夏那边创立了六大军司戍边,就是在学大周的各军驻扎边疆。
此举,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没有一个将领可以彻底掌握兵权,能够保证边境不出内乱。
可束缚也很明显,那就是,无法主动出击,更多时候,只能处于各自为战,被动防守的尴尬境地。
卫渊有心要改变这一状况,势必会触及到皇家的底线。
因此,他也只是将这个想法暂且告知种谔他们,如果一旦有机会,定会这样去做。
“改制边军,固然是好事,可官家能答应吗?”种谔询问。
卫渊道:“有些事情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结果。”
顿了顿,他又道:“游击战术的秘密是守不住的,我希望,在有了一定机会,可以让咱们的官兵‘上山’,深入敌后,为将来收复西夏疆域做铺垫。”
收复西夏?
听到这四个字,种谔瞬间眼前一亮,“真有那一天?”
卫渊点头道:“会有的,只是需要一段时日的经略,可能是三年五载,也可能是十年八年,总之,会有的。”
这一刻,种谔等人突然很庆幸,庆幸大周有卫渊那么一位将帅,可以对于现在、未来的局势有个清晰地判断,更重要的是,能够代表武将,在朝中有着一定的话语权。
否则,若无卫渊,再多几个像是韩章、文彦博那样的士大夫,没了锐利进取之心,终有一日,会自食恶果。
翌日。
卫渊便打算离开延州,启程时,他对种谔再三叮嘱,
“延边转守为攻的策略乃是国策,绝不容有失,望诸君奋力。”
种谔道:“在卫帅未讲解游击战术之前,末将对于这转守为攻的策略尚且有些打怵,认为定难行之,仅是敌军那来无影去无踪的骑兵,末将就难以解决。”
“但现在,有了卫帅的法子,若末将还不足以成事,那责任全在末将。”
“请卫帅静待佳音!”
——
卫渊离开延州时,经由侍卫通报,说是凤翔府通判苏轼求见。
对于这位名流千古的大词人,卫渊也早就有相见之意,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而且,苏家乃是望族,从不与勋贵接近。
卫渊对于苏轼的情感,也只能寄托于那些诗词当中。
说苏轼乃是这个世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丝毫不过分。
别说他一个穿越者了,哪怕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原住民,提到苏轼二字,也会两眼放光,心向往之。
出于好奇,卫渊见了苏轼。
对方身材挺立修长,在延边待了半年有余,皮肤早已晒的黝黑,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位名动天下的大词人。
二人见面后,卫渊刚要脱口而出,“久闻苏”
然而,还不等他说下去,就见苏轼的眼神里似乎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卫帅,下官终于见到您了!”
卫渊能够瞧到他脸上的激动之意,下意识感到诧异。
怎么感觉,不像是自己见到了偶像,而是苏轼见到了偶像?
“苏先生”
卫渊又欲说出一些时,耳旁再次传来苏轼的声音,
“在您面前,下官岂配‘先生’二字?”
“卫帅,您可不知,下官为了能见到您,特意在延州待了数日.”
“皇天不负苦心人啊!”
闻言,卫渊微微皱起眉头,看了一眼苏轼。
有这么夸张?
“你为何要见我?”
卫渊好奇道。
苏轼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卫帅乃是秀才出身,身为儒将,却有万夫不当之勇,戍卫国朝,使得辽夏深深忌惮,佑我子民无数!”
“像您这样的人物,下官早就想见了,只是下官自入仕途以来,历经起落数次,始终未能与您见上一面,实为憾事。”
“如今,总算是有个弥补遗憾的机会了。”
他这边刚说完,跟随着他的书童也忽然开口道:
“我家大人得知侯爷您来到延边后,激动地一夜都未睡着,原本想为您做一首诗词,可是我家大人绞尽脑汁,都觉得所写诗词配不上您。”
这一刻,卫渊彻底好奇了。
苏轼给自己写诗?那可真是名流千古的好机会。
只是,我的魅力有那么大?
竟然连苏轼都给迷住了?
“卫侯爷,只怪下官才疏学浅,有朝一日,下官必能写出一首配得上您的诗词。”
“卫侯爷,下官.下官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卫侯您能应允。”
直到现在,苏轼说话,还透着一种激动不已的感觉。
真就像是见到了自己偶像,还与偶像亲密接触的那种快感,四肢都在隐隐发颤。
卫渊好奇道:“请求?说来听听。”
苏轼合不拢嘴的笑道:“不怕卫侯您笑话,下官于吃食一道颇有研究,也烧得一手好菜。”
“下官想亲自下厨,烧几道菜肴,与卫帅小酌两杯,不知卫帅能否答应?”
卫渊愕然。
怎么感觉,搞反了呢?
不该是自己成为苏轼的小迷弟吗?
(本章完)
https://fozhldaoxs.cc/book/71111793/678521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