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李晟李世民 > 第23章 色目人

第23章 色目人


察举制,是汉武帝提出的一种中央朝廷招揽人才的办法,由朝官、地方大员从家乡举荐人才,进入朝中作为郎官任职。

        西汉董仲舒,便是通过察举,被汉武帝赏识,并成功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统一了汉代的思想基础。

        一开始,察举制的确为朝廷举荐了不少人才。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察举权被地方世家门阀操控,反而成了世家大族的操控朝堂人才选拔的手段,每次朝堂下令察举,都会造成世家势力的膨胀。

        至于普通人,压根连举荐的资格都没有。

        大唐刚刚立国,一旦察举,大量的世家门阀涌入朝中,大唐迟早会陷入世家的控制,再演东汉两晋皇权衰微的局面。

        房玄龄身为吏部尚书的,非到万不得已,并不愿意大规模进行察举。

        李世民笑道:“朕这次不是察举,朕要开科取士!”

        “科举?”

        房玄龄微微一愣。

        这是隋炀帝时期,曾经小规模搞过的一次实验,但效果似乎并不怎么样。

        怎么皇帝突然想起来搞这个?

        孔颖达同样迷惑不解。

        “察觉之制,弊病由来已久,所举之人,贤愚难辨。”

        李世民缓缓站起身,双手背着,肃穆道:“而科举之制,论才取人,贤者上、能者下,公平公正,取士之法更加合理。”

        李世民说着,袖袍一挥,昂然道:“所以,朕决定从今以后,废去察举制,改为科举制!”

        废察举?

        房玄龄吃惊的看着皇帝:陛下,你疯了吗?

        察举制乃是世家门阀举荐自家子弟的途径,这么突然废掉,绝对会激怒各世家门阀的!

        “陛下三思啊!”

        房玄龄连忙上前劝道:“贸然废去察举制,恐怕会引起世家非议啊!”

        李世民笑道:

        “房卿多虑了,朕只是说论才取士,又没说禁止世家之人参加科举。世家子弟之人,如若有才,自然可以参加科举,朕来者不拒!”

        李世民虽然恨透了世家大族,却也心胸足够开阔。

        不论是寒门士子、还是世家子孙,只要有能力通过科举的,他都愿意用。

        毕竟,一旦进入朝廷,这些人为了官位,自然而然就会走到世家门阀的对立面。

        早晚都是朕的人!

        原来如此!

        房玄龄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陛下并不是禁绝门阀之人。

        这样一来,自己的忧虑就是多余的了。

        “陛下圣明!”

        房玄龄恭维一声,不再反对。

        “科举一事牵连甚广,尚未完善,吏部尽快拟一个完善的章程出来,朕会在大朝会上与百官宣布。房卿,这件事关系大唐根据,你多费心了。”

        “臣遵旨!”

        房玄龄连忙应旨。

        站在一旁的孔颖达,却依旧眉头微皱。

        孔颖达忧虑道:“陛下,民间遗才或许会有,但毕竟书籍难寻,恐怕科举难以奏效啊。”

        “这个朕已经想到了,这也是朕要吩咐你的事。”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

        “为了提高科举选拔人才的质量,朕决定刊印书册传播天下,让天下百姓人人有书读,人人可科举!这印书一事,就教给国子监了。”

        “印书?”

        房玄龄和孔颖达再次一愣。

        以往各代颁布书籍,都是作为皇帝的恩典,在重要场合宣布的。

        陛下怎么突然想到了印书?

        之前在朝堂上,怎么没听到丝毫消息呢?

        孔颖达迟疑一番,上奏道:

        “陛下,这刊印书册传播天下,乃是对天下文运极好之事,臣本不应该有所疑虑。但国子监现在编撰《五经正义》,再无人手来手抄经文……”

        在唐朝之前,想要刊印书籍,难度很高。

        汉代书册是竹简,每次朝廷刊刻文集,都需要制作大量的竹简,再用刻刀雕刻文字,费时费力,数十年才能成书一部,必须由太史严加呵护。

        等到蔡伦改良纸张后,抄书成为了颁布书籍的办法,比刻刀竹简方便得多。

        但手抄的速度也就那样,依旧很费力气。

        当年晋代的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因为文采出众、横压一时,抄写的人非常多,导致国都洛阳的纸价格,都因此飞涨,一时间洛阳纸贵。

        这是印刷术出现之前,文字传播的唯一途径。

        所以一听要颁布书籍,孔颖达就一阵头大。

        《五经正义》还没搞定,现在又要抄书,任务太多,国子监扛不住啊!

        “爱卿,这次刊印无须手抄。”

        李世民微微一笑,眯着眼,开口道:“孔卿可曾听说过印刷一术?”

        “印刷术?”

        孔颖达闻言,微微皱眉,顿时搜肠刮肚地思考半天。

        但身为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却发现,自己从未听说过这么什么印刷术。

        房玄龄闻言,开口道:

        “陛下,这印刷术,臣倒是曾经有所耳闻!”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也知道印刷术,连忙问道:“这印刷术,房卿是怎么知道的?”

        “家中老妻,尤爱尊崇佛门,经常到寺庙上香。她曾经带回过家中几本佛经,微臣偶然看到,所以知道。不知陛下突然询问这佛门的印刷术,是何意啊?”

        房玄龄狐疑问道。

        李世民说道:

        “朕偶然听说这印刷术,可以非常快速地拓印文字,有意用这佛门的印刷术,来拓印儒经,所以有此一问。”

        这时,宦官捧着一个物品,匆匆走上大殿

        正是雕版,以及雕版印刷的书册。

        李世民随手一翻,问道:“这是谁找到的,让他进来,朕有话要问。”

        一名百骑走上大殿。

        李世民问了几个问题,百骑如实回答。

        原来,这些百骑去了寺庙后询问,原来这些雕版印刷书,都是从城东的一个书店内购买的,每月都会定期购买。

        百骑又追查到这家书店,发现他们不仅印刷佛经,还印刷一些道经、传奇故事,甚至还有一些儒经。

        百骑最后说道:

        “卑职为保险起见,已经将书店的掌柜带来了,现在就在宫门外等候。”

        “将这书店掌柜带至堂上,朕亲自问他!”

        李世民听完这名百骑的问话,满意地点点头。

        对于印刷术,自己也是刚刚知道。尚且还没搞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百骑能带来雕版的老板,正好能详细咨询一番。

        百骑赶紧去请人。

        这名百骑下殿后,李世民将雕版、书册,拿给孔颖达和房玄龄看。

        孔颖达取过一本《论语》,刚看了一眼,就眉头大皱:“如此字迹,宛如刀削一般,简直不堪入目。”

        孔颖达身为大儒,本身也是书法大家,对书写的文字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眼前的书册上的文字,全无半点美感可言,只是勉强写成字罢了。

        这要是自家学生写成这样,孔颖达会直接抽出戒尺,狠狠地教训一番。

        “冲远,不必急着下结论。”

        房玄龄笑了一声,递过一个书册大小的木板,说道:“你先看看这个。”

        孔颖达狐疑地接过木板,顿时发现,这木板上雕刻的赫然是一种特殊的“反字”。

        细读之下,这些“反字”,赫然正是一篇论语。

        孔颖达笑了一声,依旧摇头:“能将字体反刻,倒也算得上奇思妙想,只是刻录得太不细心了,这里还有一处错字,实在误人子弟。”

        “呵呵,谬误还不少呢。”

        李世民捧着一本《周易》,不由莞尔一笑。

        这本周易还附带着部分解释,其中不少解释都是错得离谱。

        这时,一个戴着小帽的人影,被带到殿上。

        三人抬头看去,赫然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色目人。


  https://fozhldaoxs.cc/book/69047016/915417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