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多尔衮的无奈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铁血残明
三嫁咸鱼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
沈阳。
睿亲王府。
“辅政王!你是不是太悲观了?锦州城池坚固,城中大小火炮,三百多门,更有威力无比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说是天下第一坚城也不为过,绝不是明军可以轻易攻下的,如果明军胆敢围攻锦州,我大清正可以趁他们在锦州城下受挫,转守为攻!”
多铎激动的声音在堂中回荡。
这一刻,他不叫十四哥,而是叫辅政王,提醒的意味浓厚。
多尔衮却仿佛听不出,声音更冷静:“莫忘记我们是怎么拿下锦州的,我们能做到,明军也能做到,何况,以隆武的睿智,他怎会犯崇祯的错误?这几年来,我大清国事不顺,最大的原因就是低估了隆武,如果我们再看不清这一点,再端着进攻的架势,而不想着防守,时间长了,必败!”
多铎被多尔衮说的呆了一下,脸色阵青阵白,是啊,隆武的手段,他可是领教过不止一次了,但想到锦州,他依然是摇头:“不,锦州决不能放弃!”
---就像是身上的一块肉,明明已经快要溃烂了,但却很少有人能狠心一刀剁去。
何况,烂与不烂,还是一个未知呢,
多尔衮看他:“不弃锦州,锦州粮草从何而来?从盛京辽阳向锦州发粮,路途遥远,所耗众多,如果明年明军大军大举攻击锦州,我大清又拿什么去救?”
“那也不能放弃,一矢不发就放弃锦州,宗室朝臣都不会同意的!”多铎反驳。
“由不得他们不同意,”多尔衮声音坚定,这一刻,他杀伐果断的枭雄性格尽显:“为了大清的长久,为了太祖的基业不毁于一旦,不同意,也得压着他们同意!”
多铎又呆了一下,随即跺脚,嚷道:“你有本事就说服他们,我不管了!”
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望着他的背影,多尔衮先是苦笑,然后沉思。
----虽然多铎嘴上说反对,但只要他在朝堂上立主,多铎还是会维护他的。
因此,他不担心多铎。
他担心的是豪格一系的反对和众多宗室朝臣的不理解。
要想搞定这些人,非争取到一个人的支持不可。
“备马,本王要去探望礼亲王。”
多尔衮道。
“嗻!”
……
飘飘洒洒的白雪中,身为辅政王的多尔衮,亲自前往礼亲王府。
半个时辰后,多尔衮一脸不满的从王府中走了出来,嘴里喃喃道:“明哲保身,模棱两可,老狐狸……”
……
二十天后。
十一月末。
原吏部右参议,已经卸任在家养病的高鸿中,忽然上了一个密折,密折里说了两件事,第一,请朝廷立刻征伐朝鲜,朝鲜背叛大清,必须予以消灭,不然大清后方不稳,威严不存;第二,认为义州锦州已经不可守,为长远计,朝廷应该思虑从两地撤兵,加强辽东本土防守之策。
因为是密折,最先看到的多尔衮,随后他召来郡王以上的宗室和极少数的汉人重臣,将密折给他们看。
众人看完,都是震惊,讨伐朝鲜是应该的,也是大清正在秘密准备的,但放弃锦州,第一反应都是不可,高鸿中在满嘴胡言!
高鸿中,辽东辽阳人。天启二年在广宁降清,授游击世职,驻防辽河沿岸。天聪年,黄太吉改制,高鸿中进入文馆,为赞画机要,从此就成了黄太吉的重要智囊,己巳年,黄太吉绕道喜峰口,偷袭大明之策,就是他最先提出,并予以完善的。其后,更和鲍承先两人施展反间计,致使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崇祯帝处死。
除了这两条毒计,对建虏的政事,高鸿中也颇多谏言,都为黄太吉采纳。
论起来,高鸿中不但是最早投降的一批汉官,而且也是最有成就,最得建虏信任的几个汉官之一。
崇德年后,高鸿中在家养病,已经极少参与朝政了,但想不到竟忽然上此奏疏。
……
“高鸿中什么意思,这是要祸我大清的江山吗?”
“我看他是老糊涂,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最初,高鸿中遭到了猛烈抨击,那些不知情的建虏宗室都是愤怒,他们对高鸿中大加痛斥。恨不得将病中的高鸿中提到大堂来审问。
一片抨击之中,多尔衮却说:高鸿中是先帝老臣,智谋甚远,他的话,可议。
此话一出,朝堂立刻就安静了。
聪明人立刻意识到,高鸿中的奏疏,怕不是本意,而是辅政王的授意。
随后,多尔衮就高鸿中的密折,在一众宗室和重臣面前,细细分析,说到动情处,甚至是潸然落泪。
---辽南、鸭绿江、锦州,这三地今年以来,一直都有战事,南朝三面进攻,三面骚扰,我朝三面应对,都比较被动。
三面之中,祸害最大,距离大清根基最近的就是朝鲜,当年先帝就是因为平定了朝鲜,稳定了后方,然后才能进取整个辽东,继而夺下锦州,现在大清要想摆脱颓势,就非是讨平朝鲜不可。
然大清粮草和兵马都困难,过去,依靠百十几的田庄,锦州义州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今年南军破坏了两地所有的田庄,并将汉人包衣全部掳走,锦州义州无法自给,以后必须得从盛京输送了。
锦州距离盛京遥远,即便是从海州广宁往锦州运送粮草,都会有相当的损耗,而从情势来看,锦州义州将是明国下一个重点进攻之地,其兵马一定会越来越多,一旦明国兵围锦州,大清连救援的钱粮也是拿不出。
锦州义州已经是难守,我多尔衮无能,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遵从高鸿中的谋划,暂时从义州锦州撤退,集中兵马,讨伐朝鲜,解决后顾之忧,主守辽东,以待来时,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宁愿现在就辞去辅政王!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睿亲王,这是以辞职相要挟啊。
虽然多尔衮主政起来,豪格一系一直不服,但其他派系,却渐渐为多尔衮慑服,且现在的烂局,除了多尔衮,怕也再没有人能挑起来……
……
随后,一直默默无语的多铎,第一个站了起来,面无表情的说,避敌锋芒,暂时隐忍方是上策,他支持辅政王的计划。
接着,原本在这个事件里保持中立的礼亲王代善,也对多尔衮表示了支持---他没有说支持放弃锦州,但既然全力支持多尔衮继续为大清的辅政王,那也就是间接的支持多尔衮从锦州撤兵的决定了。
只有济尔哈朗依旧一言不发。
眼见就要形成决议,一个人的声音忽然冒了出来,那就是被禁足的豪格。
自从乌克尔河之战后,豪格因为要承担战事失败的责任,又因为顶撞辅政王多尔衮,因而惹的福临小皇帝大怒,将豪格无限期的禁足,因此,豪格虽然还是大清的肃亲王,但却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大清的政事和军情,整天被困在王府中,除了发怒牢骚,日夜诅咒多尔衮,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虽然是禁足,但朝堂上的重大军政消息,豪格依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所以在听闻快要病死的高鸿中忽然上了密折,建议从锦州撤军时,他立刻就勃然大怒,他知道,高鸿中才没有这样的胆子呢,都是多尔衮授意和捣鬼,于是他也立刻和府中幕僚商议,连夜写了一封密折。
密折中,豪格慷慨激昂,痛斥多尔衮主政的无能,又说,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先帝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被多尔衮毁于一旦。多尔衮无德无能,阿济格胆小怕死,有负先帝的重托,没有能力守卫锦州,他豪格愿意担起这个重任,率领正蓝旗去守锦州,他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大清守住辽西的咽喉,不使明兵进入一步。
如果做不到,就请治他的死罪!
豪格的奏疏,迅速掀起了波澜,原本被多尔衮压制的反对声音忽然又多了起来。
这时,又一人的折子到了多尔衮的面前。
却是多尔衮的一奶同胞的亲哥哥、镇守锦州的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的密折很直接,那就是他不认为锦州义州不可守,只要朝廷在来年开春,速速拨调粮食,再组织一万名汉人包衣,重新派驻到义州锦州屯田,一到两年的时间,他就能恢复两地的生产,
锦州可战之人有三万,大炮三百余门,城池坚固,如果这样的地方都能放弃,那大清还有什么地方不能放弃的?
最后,阿济格说道,锦州是无数的大清勇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不能无视他们的牺牲,将锦州轻松放弃,同时他对坚守锦州信心十足,因此,他绝不会放弃锦州,带兵从锦州离开的。
就算是死,他也要死在锦州!
阿济格的密折,等于是打了多尔衮的脸。
豪格一派和不同意从锦州撤兵的宗室朝臣,都是暗暗欢呼。
……
多尔衮脸色阴沉。
阿济格的密折,在他的预料中,但又出乎他的预料。
预料的是,阿济格一定会反对,没有预料的是,阿济格的言语竟然这么的激烈。
这中间,他数次派人到锦州劝说阿济格,看起来,一点效果都没有。
扣下阿济格的密折也没有用,因为阿济格还会继续上折子。
糊涂!
阿济格只看眼前的锦州,不从整个战略全局考虑,而且不听劝阻,执意上疏,这让多尔衮十分痛苦。
他知道,阿济格是自尊心极强,极爱面子的人,孙传庭的大军悄无声息的退走,他事先没有察觉,事后难以追击,已经让他抓狂,这种情况下,他不能接受悄无声息的逃跑,豪格的折子更是刺激了他。
因此,他不能理解多尔衮放弃锦州的策略,说什么他也要留在锦州。
阿济格的折子,对多尔衮是一个挫折,不过没关系,多尔衮还能控制全局,只要朝堂达成共识,发下圣旨,他亲自前往锦州,晓以大义,阿济格终究还是会听命的。
但不想,更大的意外来了。
崇政殿上,十二岁的小皇帝福临,忽然开口,说,先帝基业不可弃,锦州不可丢。
多尔衮听罢大惊。
原来是豪格一系,暗中策动了福临的满文老师。
原本对多尔衮言听计从的小福临,在听了老师的慷慨激昂后,亦是起了“奋起”之心,平生第一次违背多尔衮的意愿,在朝堂上公开反对多尔衮。
小皇帝的开口,大大激励了那些反对者。
于是,群议汹汹。
腊月初二,锦州之事,终于是有了结果。
朝廷研讨攻朝之策,但锦州,辽西的咽喉,辽东的门户,绝不能拱手让给明人。朝廷要办法稳固锦州的防务,而不是放弃锦州。
-----辅政王,终究只是辅政王,而不是皇帝。
……
睿亲王府。
多尔衮醉了。
醉的一塌糊涂。
……
豪格却在府中痛快饮酒,哈哈大笑。
……
洪宅。
洪承畴坐在灯下,脸色灰白。
如果不弃锦州,那第二次松锦之战,怕就在眼前,最少一年,最多两年,大明数十万的兵马,就会出现在锦州城下,到时,车马滚滚,旗帜飘扬,一齐仿佛都要回到崇祯十三年,第一次松锦之战刚刚开始的时候……
……
京师。
大明户部。
户部尚书倪元璐亲自主持了一项签字仪式。
签字双方为大明京惠商行和东印度公司、澳门佛郎机、西班牙商行。
京惠商行以名下所有商铺和通络为抵押,向三家商行借款两百三十万两银元。
大明中央皇家钱庄和大明户部联合担保。
而借来的银元,全部用于向三大商行购买粮食和各种军用物资。
贷款期十年,分期偿还。
这是大明,也是华夏历史上,中外商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借款,开创了大笔银钱往来和担保的先例。
虽然是京惠商行,而不是大明户部直接出面,但内外依然有很多的非议,但隆武帝不理,在他的全力支持,并且召见三家外国商行的代表,做出保证的情况下,三家商行才勉强同意,借款给京惠商行。
明年六月以前,京惠商行购买的所有粮食和物资,都要运到大明天津港。
……
https://fozhldaoxs.cc/book/67435033/667140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