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皇帝也缺钱!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铁血残明
三嫁咸鱼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出什么事儿了?”朱瞻基快速走上前去,目光炯炯有神的盯着锦衣卫,开口问道。
一路奔跑而来的锦衣卫停在朱瞻基身前,揖手行礼,低头说道,“回禀太孙,南直隶,庐州府八百里加急,祁门、霍邱、寿州,暴雨成灾。户部、工部的几位大人,已经在宫里等着皇上!”
(安徽,永乐年间安徽最大的一场暴雨,引发了洪灾。这里是小说家言,时间点不对,不可作为历史参考。)
祁门、霍邱、寿州,洪水入城了,朱瞻基心中一惊。
作为被朱棣倾心培养的储君,朱瞻基每日的学习不单单只有政治和军事,还有山川地理等事。
庐州府境内河流分支众多,在大明开国之初,数次暴雨,众多河流决口,致使数十万百姓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眼看着就要秋收了,暴雨连同洪水却都来了。
而且能让户部、工部的官员急不可待的率先进宫等候着觐见皇帝,那么此次的灾情影响一定很大。
朱瞻基转过身来,只见朱棣大步流星的走来,一脸肃穆的模样,也不问究竟是何事,过来就直接对边上侍卫吩咐道,“备马,回宫!”
前一刻,祖孙二人还在集市上闲庭信步的闲逛;下一秒,两人却是翻身上马,马不停蹄的赶回宫中。
马背上的朱棣身姿挺拔,目光如炬,面若沉水。
两人一路骑马奔袭,进了皇宫,连衣服都没换,
直奔奉天殿。
此刻殿中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蒯洋,中书舍人朱孔易等十几个臣子,已经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众人一见皇帝进来,赶紧叩首,整齐划一的高声呼道,“圣躬金安!”
“朕安!”朱棣在龙椅上坐下,再次开口说道,“都起来吧!”然后吩咐王景弘,“给诸位臣工赐座。”刚说完,目光炯炯的看向了一旁的朱瞻基,说道,“你站到朕身边来!”
“是!”朱瞻基恭敬的回应道,随后站在朱棣的身侧。
“启禀陛下!”户部尚书夏元吉的脸像蜡一样的黄,嘴唇都发白了,灰白的胡子一颤一颤的,说道,“庐州府从四月起,连日来暴雨成灾,两个多月的时间,河水暴涨。庐州府八百里加急奏称,祁门、霍邱、寿州多处石堤决口,一日之间决口已达三百余丈。一夜之间,洪水入城,聚雨磅礴,城内百姓皆随屋梁漂泊。”
朱瞻基在脑中快速的思索着,三百丈就差不多等于六百米宽,想象一下洪水从六百米宽的决口往下直冲出来,那是何等的惊天动地,骇人所闻。
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决口只会越来越大,波及到的地域只会越来越广。只怕是庐州东部地区,今年要颗粒无收了。
(地理不好,案例是根据大明永乐年间的一场真实洪灾改编)
工部尚书蒯洋,紧皱着眉头,愁容满面,说道,“祁门、霍邱、寿州,多处河流决口,情况不容乐观,下辖的县城,怕是凶多吉少啊!”
大殿中死一般的沉寂,祁门、霍邱、寿州这几个地方涉及到的可是将近百万的人口啊,以及难以估量的财产损失。
这片区域内的农作物是肯定没有指望了,除此之外还有城内百姓的房屋和商铺肯定也都完了。除此之外,将近百万人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时间一长,肯定会闹出民乱。
老百姓没饭吃,挨饿受冻就会造反,这是刻在史书上的铁一般的事实。
就算他们暂时还不会造反,但是在洪水过后,他们临时的聚集地往往会伴随着害人的瘟疫。
想到这,朱瞻基不敢再往下想了。
这是这个时代最辉煌的国家,大明。
但是如今再辉煌的大明,终究也还是不如后世。
洪水的到来,使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甚至饥寒交迫,惨不忍睹!
想到此处,愤怒如同潮水在胸中汹涌起伏,朱瞻基再也忍耐不住,开口问道,“庐州府是从四月开始天降暴雨的,那时候的地方官员怎么不写折子向朝廷奏报?这些日子翻看各地奏折,全部都是国泰民安之事。就在昨日给庐州府的公文中,皇爷爷还特意写道,庐州多灾,务必体恤百姓。庐州府那么多的官员,就是这样体恤百姓的?”
奉天殿内一众大臣,两两相望对视,惊慌得犹如冷水浇身,众人连忙起身,跪倒在地,大声的喊道,“臣等有罪.......”
“此事与你们无关。咱们现在说的是庐州府!”朱瞻基愤怒了,眉毛抖动得像是发出来声音,两眼喷射出摄人的光芒,开口说道,“那庐州府的官员只是八百里加急上奏朝廷,可有对灾情作出正确的处置方法?”
户部尚书夏元吉先是看了看朱棣的脸色,随后对朱瞻基说道,“回禀太孙殿下,庐州府梁志深请求朝廷火速派人来赈济!”
“出了灾情就知道要赈济,开仓放粮;这平时没出事的时候,就不知道做些准备措施来防范灾害!”朱瞻基脸上有一种奇怪的笑,很勉强,紧绷绷的一看就知道是气的很厉害,“呵呵,他梁志深真是一个好官啊!”
群臣眼看着朱瞻基面目逐渐狰狞,目露杀机。
殿内众臣彼此间对视一眼,心说这将来肯定又是个难侍候的君主。
皇太孙的脾气和老皇爷实在是太像了,都是心中有刀,拿官员来作磨刀石。
朱棣的大手死死的扣着椅子的扶手,目光中闪烁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冷声笑道,“太孙说的很对,不过现在该先商议如何处理灾情,当然了,那些该掉脑袋的,一个都逃不了。”顿了顿继续说道,“你们估算一下,此次祁门、霍邱、寿州多个地方的灾民究竟需要多少石粮食!”
“臣等预估最低需要一百万石粮食,另外还需要大量盐,药物!”工部尚书蒯洋一脸认真的说道。
“自从有了皇太孙殿下的盐矿石制盐之法,大明的盐很充足,不难筹备。只是,药物怕是不够。”
国难当前,此时此刻不应该藏拙,作为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有必要在皇帝面前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对于政事的见解以及解决方法。
朱瞻基看了看朱棣的脸色,小声的说道,“皇爷爷,孙儿有话要说,还请皇爷爷原谅孙儿僭越之举!”
“无妨!”朱棣紧绷着脸,说道,“你也长大了,也是时候替爷爷分忧了,你有什么方法,直言就是!”
“是!”朱瞻基默默地说道,“皇爷爷,孙儿以为百万石粮食,远远不够用于赈灾。眼看着,马上就是农作物收割的时候了,祁门、霍邱、寿州多地百姓因为一场洪水,农作物毁了,家也没了。如今即便是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那也是杯水车薪。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一旦进入冬天,百姓没了朝廷的赈济,他们该如何活下去?长贫难顾啊!”
“洪水过后,百姓还需要担忧明年的春耕生产,以及田地清理淤泥,而做完这一切的前提是粮食能充足提供给百姓。最要命的是,洪水过后,还要防止瘟疫蔓延,同时各地府衙也要做好准备,防备灾民闹事、流窜作贼。区区百万石粮食能吃多久?”
朱棣听完朱瞻基这一番话,不住的点头,脸上露出欣慰,问道,“京城的粮库还有多少粮食?”
“回禀陛下,京城粮仓中还有粮三百万石!”夏元吉犹豫了一下,禁不住开口提醒,“只是,那都是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军粮,是储备粮,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动用!”
这盛世大明看着辉煌无比,实际上是缺钱又缺粮。
靖难之役后,朱棣数次率领数十万大军,北伐草原。
江南地区倒是影响不大,可是边关因为连年征战不休,年年都要发抚恤金给将士。
一句话概述,大明是看着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国库其实是缺钱又缺粮。
“那就把武昌的粮仓粮草调拨到庐州府,但是记住了,一定要快,要急!”朱棣开口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急迫。
夏元吉闻言,忍不住说道,“可是,那个大仓的粮食也是为了大军北伐所用!”顿了顿继续说道,“一旦全拿出来,想再把它给填满,可就又得一两年了……”
“百姓的性命要紧,顾不得那么多了!”朱棣站起身,来回踱步,再次说道,“无论如何,绝不能饿死一个百姓!”
“臣等遵旨!”一众大臣跪倒在地,异口同声的说道。
武昌不仅仅是南北中转的要道,对江南地区而言,它更是重要的军事重镇。那里驻防了大明最为精锐的部队,而如今为了赈济灾民,不得不动用他们的储备军粮了。
“可以让各州府的大户人家捐粮!”朱瞻基忍不住了,开口说道。
他知道在封建时代,官府准许地方上的豪门世家修桥铺路做善事的,但是不准他们赈济灾民,有一种说法是皇帝为了防止豪门世家收买人心。
只是,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百姓要紧!南直隶那边有着数不清的豪门粮商。
朱瞻基语气平和的说道,“皇爷爷,让南直隶那边的世家豪族出面来赈灾,朝廷可以给予他们表彰。”顿了顿继续说道,“比如说,朝廷可以给予他们为国为民的旗帜,为他们赈灾的事迹刻碑,放在当地府衙门口,让他们名传千古!”
“这个啊你是想都不要想了!”朱棣闻言,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再次开口说道,“如果是田地制度改革之前,你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只是,田地改革制度一出来,这些世家豪族可是恨透了朕,要想让他们出粮食赈灾,除非把田地改革制度给废了!”
此时,工部尚书蒯洋看了看朱棣的脸色,说道,“皇上,除了赈济灾民的粮食,庐州府治辖下的祁门、霍邱、寿州等多地还需要修复河堤,清理河道淤泥等多事的银钱!”说着,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臣算了下,大概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准了!”朱棣毫不犹豫的说道。刚说完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事,忽然皱眉,问道,“户部的库房里还剩多少银子?”
“还有五百万两白银,可那都是压箱底的,不到重要时刻,不得轻易动用啊。”夏元吉叹了口气,满脸愁容的说道。
煌煌大明,连一百五十万两的银子都拿不出来了吗?
不是的,而是那五百万两白银是军事储备,不可以轻易动用,因为边关连年战事,军费开支不是一笔小数,什么叫打仗,打仗打的就是银钱。
陈懋不久前打了一场胜仗,即将班师回朝。到那时,这又是一笔银钱犒赏,还有一笔抚恤金。
(大家可别觉得五百万两白银很少,大唐贞观之治,李世民当了几十年的皇帝,也只是给他的儿子留下六百万两白银的国库。)
“先拿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出来赈灾吧!”皇帝也缺钱啊,朱棣缓缓开口的说道,目光中充满了坚定。
…………
https://fozhldaoxs.cc/book/61986786/7374945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