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害人害己与自掘坟墓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铁血残明
三嫁咸鱼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害人害己与自掘坟墓
清朝晚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政治、科学,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他们企图通过光绪皇帝,运用皇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但维新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
戊戌年秋,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将倾向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囚禁,捕杀惩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闻讯,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御史杨深秀、京卿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及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史称六君子)在京遇难,维新变法失败。
祸福报应之说,应是迷信,然天下奇事多矣。
据说光绪戊戌年,赵舒翘为刑部尚书,维新案发后六君子被捕,慈禧太后怒命刑部严究其事,要把事情来龙去脉弄清楚。
身为刑部尚书的赵舒翘竟然向慈禧太后奏曰:“此等乱臣贼子,杀无赦,何必问供。”
慈禧太后在震怒之下,点头默许。
赵舒翘有个门生,任提牢厅。他与杨锐、刘光第是同乡。知其冤,求赵舒翘按律审讯,以免造成冤案。因师生关系,赵舒翘不便当面发作,故沉吟未语。
数日后,赵舒翘的这个门生听闻六人将被处决,大骇。即叩见赵舒翘,力陈杨、刘此案定有冤情,请老师分别审讯,明辨是非,以免误杀忠良。
赵舒翘肃然曰:“汝所言者,友谊也。我所执者,国法也。此案不可更改。”
赵舒翘的这个门生恸哭而去,闻者莫不谓赵舒翘残忍而不分善恶。
不就就发生庚子拳乱,两宫西逃,颜面丧尽。赵舒翘一言险乎丧邦,慈禧甚为恼恨。
到西安后,慈禧太后命人拟旨,赐赵舒翘自尽。
侍官不敢怠慢,懿旨拟就后恭呈慈禧太后御览。但慈禧太后因他事搁置,此旨忘记下发。
过数日,左右奏请慈禧太后,问赵舒翘一事如何处置。
慈禧太后闻言大怒,曰:“此事还未办么?”
立命左右即刻宣旨,限今速办复命。
赐死的懿旨到达赵舒翘住处,赵舒翘的那个门生君及大同县令均在场,大同县令亦赵舒翘之门生,二人含泪为老师整衣戴冠。
赵舒翘叩头领旨谢恩毕,却服鸦片不死,服鹤顶血不死,吞金亦不死,受尽煎熬,就是不死。
使者急于复命,频频催办。见赵舒翘老是死不掉,便命人以黄蜡涂在赵舒翘耳、目、口、鼻上,并用汾酒、石灰喷厚纸封其面(俗谓开加官),但赵舒翘仍未死。
使者无奈,只得命人缚其手足,以帛勒之。
良久,赵舒翘方缠绵死去。
呜呼,害人如害己,此言不虚也。
庚子拳乱后,堂堂大清皇室,竟然在为数不多的外国军队威胁下,仓皇离宫逃难,他们对此不可能没有羞耻感。西太后逃难归来,痛定思痛,开始革新自强。
一九零五年七月,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使朝廷中的高层人士看见了中国和外国的差距。他们回来后,清政府听取了他们的建议,预备立宪。行文要求各省选定咨议局,朝廷也组成资政院,定在一九零八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立宪时间预备期为九年,并决定在一九一六年正式召开国会。
后在新派压力下,清政府又将立宪期提前到一九一三年。
对此一事实,我们不能简单断定当初清政府立宪,是一个有预谋的骗局。
清政府推行宪政,是先由地方自治做起。
朝廷谕令各省设立咨议局,明令咨议局为民治机关。咨议员由人民按照选举法选举,议长由议员公选,并规定不许官员参加,此为中国人第一次有了选举权。
民众所选举的议员,都是地方素有声望的人,大都为乡绅学子。今番能参政议政,自然能提出很多建议。后来各地咨议局对朝廷和地方官的建议太多,地方官对于咨议局已觉头痛。惟朝廷已经准予民选之故,奈何不得,只好敷衍,他们并非真正尊重民意。
清政府亦怕议员得寸进尺,时以为虑。
后有咨议员认为朝廷以九年时期实施立宪,期限太长,主张缩短年限,并联合各省咨议局进京向清政府请愿,请缩短立宪年限。
清政府对各地咨议局,本有戒心,见这次竟来直接干预朝廷大政,更加厌恶。答曰,似这等立宪大事岂可儿戏?朝令暮改,成何体统?
已定年限不能更改,已令代表不满,拒绝请愿,更令代表们寒心。
当时,清政府宪法草案已成,国会已开始建筑,立宪年限缩短几年,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些咨议员本来大都是主张君宪的温和派,哪知朝廷中的保守派,对他们温和的建议竟不赞成,后来竟要警察厅劝令代表出京。代表不从,警察厅竟下令将他们递解回籍。
这就激怒了各省咨议员,认为政府不讲民意,成立咨议局是玩弄权术。于是各省本来主张君主立宪的咨议员,后来有许多反而变为排满的革命者了。
戊戌百日维新虽未成功,换来慈禧的九年立宪,也可以说是有失有得。可惜九年立宪喧传一时,终成画饼。
咨议员以拥护君宪始,而以造反革命终,朝廷中很多有识之士,对此言之痛心。
后来慈禧、光绪死后,清廷皇族中其他人执意要收回皇权,消弱地方权力,这就更加冷了新派和汉人官僚的心,更冷了立宪派人士的心,把自己人逼向反面。
本来就政权不稳,四面楚歌,这一来火上加油,他们自己提前敲响了清朝皇室政权的丧钟。
于是,在暴力的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那些文武大臣袖手旁观者多,临危受命的少。有人还帮着起哄,甚至参加了这场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广州起义一败涂地,只留下了七十二烈士的英名浩气,但几个月后的武昌起义,则一哄而夺下了武汉三镇,大获全胜。
继而全国响应,一举推翻了貌似强大的满清政府。
这一切绝不是侥幸,而是历史必然。
https://fozhldaoxs.cc/book/56045560/627930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