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西游之蛟魔覆海 > 第140章 王戎二三事 广陵散再响

第140章 王戎二三事 广陵散再响


  “竹林七贤”之中最后一个“王戎”,也是很有特色的奇妙人物。
  王戎与山涛类似,都是会当官、且最后当上大官的人物。
  只不过与山涛四十岁才开始做官、“大器晚成”这种流传在外的名声不同。
  王戎流传在外的名声,是抠。
  这个王戎姓“王”,出身是著名的“琅琊王氏”,是超级世家子弟。
  “琅琊王氏”又与那“陈郡谢氏”,并称为“王谢”,典出《南史.侯景传》:
  “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
  上面这个典故,是说侯景原来是北朝叛将,投降南梁后受梁武帝重视,于是他请求娶王谢家的女儿。
  但梁武帝认为王谢门第太高了,让他从朱张以下的望族选择。
  这里要解释一下,南朝的望族,是以侨姓王(王导)谢(谢安)桓(桓温)庾(庾亮)或王谢庾萧(齐梁皇族)为首。
  其次才是原东吴望族顾陆朱张。
  ——所谓“侨姓”,概指的就是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因“侨居”江左得名。
  侯景一介叛将,自然想通过“王谢”联姻来保住自己的权位,不然没有安全感。
  但其实不止“王谢”,顶层的望族都看不上侯景这样的武夫,因此梁武帝只让侯景在“朱张”以下选。
  这就是看不起人!也同时意味着整个权利核心,都拒绝侯景这莽夫进来分肉。
  虽然梁武帝后来为了安抚他,力排众议把皇族兰陵萧氏的女儿嫁给他。
  但侯景已经怀恨在心,因此后来举兵发动“侯景之乱”,对王谢等望族进行大屠杀,更导致了梁武帝竟被活活饿死。
  ……
  而在晋朝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
  后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为后人所嫉羡。
  故有“王谢”之合称,后渐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
  例如唐人羊士谔在名为《忆江南旧游二首》的诗中,就有“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之句。
  这是感叹“王谢”这两家为晋王朝建功立业,在当时风光无限。
  刘禹锡《乌衣巷》中如是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
  “王谢”、“王谢”,上面的文字已经说明了这“王谢”二族的煊赫。
  但若具体对比两家,“王谢”之称则“王”在“谢”前,这王家其实更厉害。
  甚至有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这里的“马”,就是指“司马氏”。
  而出身于这样煊赫的世家,这位王戎却偏偏活成了“葛朗台”一样的人物。
  他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他是标准名门之后加“二代”。
  他也不是没有钱,他当官之后日思夜想就算计着要怎么敛财,身家很阔。
  但他有钱却舍不得花销,不仅对自己十分吝啬,对身边人更加吝啬。
  他女儿嫁人的时候,跟他借钱数万很久没还,结果回娘家后,王戎就一直黑着脸没个好面色。
  等到女儿还钱了,他才有些笑脸。
  另外王戎有一个侄子要结婚,王戎于是给了他一件单衣,但结婚之后,又把这件单衣要了回来。
  简直奇葩!
  ……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竹林七贤”还是凡人身时的轶事了。
  他们死后成神,现在都是神仙了。
  ……
  “铮~”
  “铮~”
  与会宾客来齐之后,负责接迎的嵇康和山涛,也同样来到宴上。
  嵇康并不入席,而是在一旁的一颗白色大岩石上盘膝坐下,又取出一古琴来横架在两膝之上,开始操曲飨客。
  焦平听了两声,不由心里又一动,这莫非是传为绝响的《广陵散》?
  传统的古琴曲,多是意境高远,曲调平和,抒发的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寄情于山水、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唯独这首《广陵散》,刀光剑影,杀机四伏,其旋律十分之激昂、愤慨,大异于传统琴曲,甚至可说是格格不入!
  它是古琴曲中唯一表现“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战斗杀伐气氛的著名琴曲。
  因此虽然之前没听过,但要辨认出《广陵曲》并不是很难。
  这篇古琴曲《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
  据《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
  战国时期,聂政父亲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为韩王所杀。
  其时聂政尚在母亲腹中,他自幼闻听母亲讲述父亲的惨死,立志为父报仇。
  他曾潜入宫中刺杀韩王未遂、逃身入深山幽谷,正遇一仙人授其琴艺,潜心学艺十载,习得超绝琴艺归来再次复仇。
  这一次聂政刀石毁容,吞炭毁声,在城门楼下依墙弹奏,引起“观者成行,马牛止听”的轰动,韩王听闻后大喜。
  他即刻召聂政进宫弹琴献艺,结果琴曲正酣之际,聂政从琴内拔出匕首,刺入韩王心脏,随即横刀自尽。
  《广陵散》悠扬之间难抑沉郁凝重,沉郁凝重之处尽显超旷飘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刺韩、冲冠、发怒、抱剑”等情形,旋律慷慨激昂,令人荡气回肠。
  全曲共四十五个乐段,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这一部分以叙述性的音调来开始,主要情绪是怨恨。
  第二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是对聂政壮烈事迹的颂扬。
  纵观全曲,浩然之气贯注始终。
  此曲曾被宋代的朱熹,愤然斥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为回避刺杀君王的命题,《聂政刺韩王》易曲名为《广陵散》,其意为“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
  而嵇康得到这篇《广陵散》琴曲曲谱的经过,也堪称是鬼神传奇!
  据《太平广记》中所记,嵇康好琴,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打动一幽灵。
  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传人。
  ……
  嵇康三十九岁那年遭人陷害,以“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为他求情。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
  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于今绝矣”,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之叹。
  嵇康之死令人悲叹长啸,他的好友“七贤”中的向秀,为他写下《思旧赋》。
  其中有一句“形神逝其焉如”的深情叩问,写尽了对嵇康绵绵不尽的哀思。
  后世的诗仙李白亦有诗文道:“琴存人已殁,谁传广陵散”。
  嵇康作为凡人的生命,便永远地定格了在这千古绝响的《广陵散》中。
  而今,《广陵散》再响!
  ------题外话------
  多谢各位书友的订阅、投票等支持!继续求推荐!收藏!投资!月票!打赏!


  https://fozhldaoxs.cc/book/55285061/7075768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