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盛雄北宋 > 第八十三章 名将宗泽 开封知府

第八十三章 名将宗泽 开封知府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六月二十七,我召集了检校太傅梁师成、执政兼御史中丞赵野、执政兼尚书左丞张邦昌三人在皇宫宝文阁欣赏古籍字画,这便是大宋重文的传统,虽然我对文艺方面兴趣不是很大,也不是刻意要往老爷子喜欢的方向发展,但是考虑到随波逐流,偶尔也是要做做样子,在这个关键的军事、经济等改制时刻,稳住目前朝廷的人心及天下读书人的心,也是我这个皇上目前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此时我手拿一本古籍坐在玉案前对三人感叹道:三位爱卿,每当朕到此,便想起了在杭州的太上皇,转眼间太上皇已往南方近一个月,真的是景物依然,人物全非也。三人听后也是唏嘘不已,都在感叹时光的飞快,转眼间已然已经是另外一朝,之前还都跟太上皇在此地雅集,彼此享受着君臣之乐,现在已经都是过眼云烟。

见三人也在感慨之际,我便话锋一转道:诸位爱卿对朕最近之新政有何评价?对于我突然提出的这个问题,三人都是面面相觑,不知我的用意何在,我也是装作没有看到他们的疑问,片刻后御史中丞赵野先回答道:启禀皇上,目前御史这边还没有接到具体的奏章,皇上的新政都乃是利国利民之举,臣相信御史官们也都能够看的到,只是最近听说国子监的监生们好像在酝酿着对朝廷重臣的弹劾。具体情况臣还没有了解清楚。

听说国子监的太学生们要对朝廷重臣进行弹劾,我也是心头一紧,现在正是朝廷改制的关键时刻,希望这些所谓的正义之士不要给朝廷出难题,毕竟现在还得用这些前朝大臣来稳住局面,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和锻炼的。而梁师成则心里颤抖了下,毕竟他的名声在京师确实不咋滴,张邦昌倒是一脸淡定,毕竟他除了之前对金国坚持和平的主张以外,其他倒没有给这些监生弹劾的理由。

赵野说完,尚书左丞张邦昌也接着反馈道:启禀皇上,朝廷三省六部及众多衙门这边也是风平浪静,跟平常没有大的区别和异动,只是有些官员在私底下议论,对朝廷最近在军事上、经济上所采取的改制措施说法不一,但是臣以为也非常正常,毕竟之前朝廷推出的每个政策,都有不同的说法和看法。

此时梁师成由于内心的对太学生弹劾的担忧便略带情绪说道:皇上,臣以为朝廷应该对那些私底下议论朝廷政策的官员给予训斥和惩罚,所有的改制措施都是经过朝堂上皇上和众臣的一致商议决定,朝廷的方针大政且是儿戏乎?还有他们懂啥治国之道乎?

面对三人的不同说法我也只是微微一笑,便安慰梁师成道: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吗,对朝廷的政策下面有些看法和议论,朕认为也是正常,毕竟是新政,多点不同的看法也是督促朝廷在制定、政策执行的过程更加透明化,只要朝堂上君臣一心,下面严格执行落实,待新政结果出来,是好是坏到时将一目了然也。谈起这个,朕今日还有一事征求下三位爱卿的意见,那就是朕自登基以来,权知开封府尹这个职位,朕想诸位爱卿推荐一个合适的人才给朕。

张邦昌回奏道:启禀皇上,臣推荐一人想必能胜任权知开封府尹。我看他表现的这么积极并饶有兴趣的说道:哦,张爱卿,那就将此人详细经历道来。张邦昌接着说道:皇上,此人便是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的宗泽,字汝霖,浙东乌伤(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宗泽出生于嘉祐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060年1月20日)。他家虽贫苦,但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宗泽父亲宗舜卿就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宗泽自幼随长兄宗沃参加劳动,农闲则在父、祖的教导下,读书识字。天资聪慧的宗泽,勤奋好学,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宗泽在十几岁时,宗家举家迁居交通比较便利,商贸、文化较为发达的廿三里镇。在那里,宗泽视野扩大了,耳闻目睹很多事,同时也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抱负。不到二十岁的宗泽毅然辞家外出游学,历时十余年,就学之地多达数十处。他不仅悉心求学,研读古人典要,而且学以致用,考察社会,了解民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治国之道,逐步看清了整顿吏治是解决政治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眼看辽国、西夏屡屡入侵,也产生了靖边安境、为国效力的思想。于是他认真研读兵书,苦练武艺。这样,宗泽迅速成长为一个博学广识、文武兼备、富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

元祐六年(1091年),朝廷举行省试、殿试。年已三十三岁的宗泽,通过发解试后,千里迢迢前往京城开封应省试。宗泽通过省试(礼部试)后,进入殿试。宗泽在殿试时,不顾字数限制的规定,洋洋洒洒写了万余言,力陈时弊,还批评朝廷轻信吴处厚的诬陷而放逐蔡确,认为朋党之祸自此始。这是宗泽第一次在朝廷上亮相,就充分反映出他革除弊政的强烈要求以及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主考官以其言直,恐忤”,将宗泽置于末科,给以赐同进士出身。宗泽虽未能名登榜首,但毕竟通过了科举考试,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元祐八年(1093年),宗泽被派往大名府馆陶县任县尉兼摄县令职事。宗泽到任不到一个月,就迅速而妥善地处理完该县历年诉讼积案,显露了他处理政务的才能,赢得了属吏们的信任和敬仰。绍圣二年(1095年),知府吕惠卿命宗泽巡视御河修建工程,这时宗泽适丧长子,他强忍悲痛,奉檄即行。吕惠卿闻知后,赞叹道:可称得上是为国忘家的人啊。这时天寒地冻,宗泽在巡视中发现不少民工僵在道旁,立即上书司,建议推迟工期,待明春天暖时再动工,并表示届时当身任其责。朝廷同意延期。次年春,河成,所获甚众。宗泽在官场初露头角,就表现出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等高尚品德。此后,从元符元年(1098年)至政和四年(1114年),宗泽先后任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莱州掖县等四县知县。纵观宗泽从政二十多年,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卓著,所至称治,赢得了各地群从对他的信赖和爱戴。

后来朝廷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下令将登州等四州提升为次边,要选拔一些干练的官员充任通判。政和五年(1115年),宗泽升任登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年),年届六十的宗泽乞请告老还乡,获准授予主管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鸿庆寺的虚衔,遂退居家乡义乌邻县东阳,结庐山谷间,拟著书自适以度晚年。后被人诬告蔑视道教,宗泽被发配镇江编”。宗泽被编管期间,夫人陈氏病逝。宣和四年(1122年),太上皇举行祭祀大典,实行大赦,宗泽才重获自由。宗泽先掌监镇江酒税,今年才调任巴州通判。

赵野此时也奏报道:启禀皇上,下官推荐西北将门世家的姚雄,字毅夫,陕西三原人,姚雄乃姚兕之子,此人少勇有谋,年十八岁即辅佐父征伐,成为父亲姚兕的得力助手。在征讨金沙作战中,姚雄率领百名骑兵先锋出击,第一个登城夺关。在征讨金沙作战中,姚雄率领百名骑兵先锋出击,第一个登城夺关。姚雄于荔原战役中再立战功。将军韩绛惜其英才,推荐给朝廷。姚雄参加了延和殿阅试。

姚雄还参加了安南、泸川战役。历泾原、秦风战斗,驻守甘谷城,任远镇戎军、岷州,再任左骐骥使。

绍圣年中(1095),渭州将章楶城平夏国,姚雄在熙河率兵前往支援,夏国全军出战,姚雄军队与夏人进行了非常惨烈的战斗,姚雄肩部中箭受伤,但其作战更英勇。士兵们勇气大振,敌人顶不住便撤退,姚雄率军乘胜追击,杀敌三千,俘虏无数。而当初五曰之前,折可(通)在作战失利,士气沮丧,姚雄与折可(通)会师,幷且身先士卒,大大地舞动了军中的士气,各路军都奋力拼战,取得了战斗胜利。姚雄被任为东上(阎)使、秦州刺史。

第二年,虏寇攻打平夏,敌人的攻势一时十分锐利,眼看城将失守。姚雄与弟弟姚古快速联军急援,力战后得以解围。后姚雄任知会州,领熙河钤辖。王赡驻地青唐,羌人攻打湟、鄯,朝廷急召姚雄与苗履率军援助。邈川地方军情危急,姚雄奉令解围,姚雄刚刚赶到,羌人军队看到空中尘烟滚滚,听说是姚雄的军队,大惊而溃退。围困已解,姚雄立即军行鄯州,苗履后期到达。王赡告诉姚雄苗履他们,兰豀还有一部分余敌,应该趁机立即去消灭。姚雄分析了情况,认为不可出征,但苗履不听姚雄的劝告,独率兵前往作战,姚雄即布防军队,充分准备迎敌战斗。不出姚雄所料,不久苗履的军队就战败而退,敌军追击而来。姚雄亲率军队迎战,敌人万万没有料姚雄的这一招,一时大惊大乱,结果被杀二千多人,大败而逃。胜利的消息大振军民,哲宗帝特派使者到军营中慰问犒劳官兵们。部队随后转移至河州。

当时另一将军种朴战败,王赡也陷敌中,姚雄从鄯州战至湟州的四战,每一次都取得胜利。后在驻军地修筑安乡水关,于河两岸立堡垒,以保卫桥梁,开通了水道运输,平民商贩旅人,都来往于湟城之道。一派繁荣稳定的生机现象。后姚雄兼任夏州防御使。

建中靖国初,朝廷议论弃守湟州,便诏姚雄讨论其中的利害。姚雄认为可以放弃湟州,就将湟州赐赵怀德,调姚雄任治熙州,再任华州观察使。姚雄目前在任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

由于权知开封府尹涉及到京师重地的安全,此人要忠诚第一,武职出身或有其经历。而跟随梁师成的主要都是文人雅士,要是一个有血性的将领,谁会愿意屈身跟一个太监套近乎呢。对于他们二人的推荐,我综合考虑了下便下决心道:朕决定将宗泽调任权知开封府尹,此职位不仅关系京师安危,更有肩负维护京师整体城市形象之责,毕竟京师乃是商贸重地,而宗泽担任过县令、通判之职,所以更适合这个职位,如此甚好,诸位以后要多为国举贤,今日就到这里。三人就我意已决,都齐声道:皇上圣明,下官遵旨!特别是梁师成好像欲言又止,然后便是同时跪拜依次而出宝文阁。


  https://fozhldaoxs.cc/book/52167801/1334069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