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满朝奸臣,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 > 第二百五十一章 翰林日讲官,吴国战事

第二百五十一章 翰林日讲官,吴国战事


  拥挤喧闹的仆从们眼神热切,不断向里面挤过去。

  而站在人群最中间的诸葛亮则是一副衣衫不整、头发散乱的模样。他努力挣扎着推开身边的人,每次想说话时,刚张开嘴就被周围的人堵了回去。

  他发出的声音在周围的喧闹中没激起一丝水花。

  “住手!!”

  吕布大怒着从人群外突入进来,犹如天神下凡一般,把挡路的人全都推开,最终护在了诸葛亮身前。

  “岂有此理!这么多人欺负一个文弱的状元郎,算什么本事!”

  诸葛亮好不容易能喘口气,望着吕布的背影,目中满是感激。

  刚才拉拉扯扯的家仆们也瞪大了眼睛望着他,仿佛被吕布这一身正气震慑住了。

  抛开现实不谈,无论谁看了这一幕都要鼓掌,为吕布的义举叫好。

  身强力壮的大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下被人围攻的柔弱书生……

  但身在现实中,要抛开现实难免就有点不现实。

  吕布见他们不说话,非但没高兴,反而有些急了:“什么八个千金、九个小姐、什么全都要的?”

  “难不成只会欺负状元吗?”

  他砰砰地拍了拍胸脯,怒道:“有本事就都冲着我来!”

  什么??

  附近来抢人的仆从们纷纷石化,呆若木鸡地看着他。

  原来你踏马图的是这个!

  “就你?你也配?”

  站在前方的一个家仆忍不住指着吕布的鼻子,阴阳怪气起来。

  但话还没说两句,就被吕布的大手捏住了手掌,疼着嗷嗷叫起来。

  其他人见状又把嘲讽的话又咽回到了肚子里,但眼里那种“怎么不撒泡尿照照你自己”的意思却非常明显。

  官老爷们招揽状元郎,那是为了再现下一个秦相,你又是从哪蹦出来的泥猪?真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外围有人趁着吕布打不到他们,已经开始高声叫骂起来了。

  吕布一瞪眼,就想冲过去,但这时候他难得理智了一次,想到了后方的诸葛亮,只是记下了那些人的相貌。

  “今日多亏了奉先,咱们还是快走吧!”

  诸葛亮稍稍扶正了狼狈的衣冠就要离开,要不然再来个什么意外可就坏了。

  吕布张了张嘴,有些惋惜的看了这些人一眼,最终还是不情不愿地挪动着脚步,跟着诸葛亮往外走。

  前来拉人的家仆们当然不乐意,但当上去的几个人都被吕布轻而易举地推了好几个趔趄后,就没人敢再过去放肆了。

  ~~

  风光的金殿传胪、御街夸官和有些狼狈的榜下捉婿都浓缩在这一天,以后这些进士们不管做到多大的官,恐怕都不会忘了这个日子。

  第二日他们又来到了礼部,这次是参加恩荣宴。

  恩荣宴又称琼林宴、闻喜宴,由礼部主办,许多朝廷的高官也会前来参加。

  这也是进士们在诸多大佬面前最后一次刷脸的机会。

  以后他们就将以官场新丁的身份,来加入到朝廷这个大染缸了……

  恩荣宴次日,便是考庶吉士的时候,但所谓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不过就是走个过场,上午考的,下午名单就出了炉,恐怕连考卷都没看。

  不出意外,选出来的六十个庶吉士都是殿试前七十名的进士。

  这时候新科进士们就都开始进入朝廷的各个衙门观政了,而三鼎甲和传胪却可以直接踏入官场。

  三鼎甲要去的地方自然是翰林院。

  高大的玉石牌坊上落着一层厚厚的灰尘,阶前的缝隙中有几根顽强的杂草钻出来,挺立在风中,门可罗雀。

  很难想象,这就是曾经风光无比的翰林院。

  今日诸葛亮他们前来入职,连个出来迎接的人都没有。

  吏部随行的官吏对此也不意外,笑呵呵地领着他们三个进了门。

  “三位莫要着急,这翰林院啊,突出的就是一个稳字!”

  这人在前面一边引路,一边摇头晃脑的解释道:“诸位在这里熬着,三年又三年,只要不出什么大差错,早晚都能熬出头。”

  “当然了,要是碰巧能赶上朝廷要编纂书目,编完后就能立马升品,这可是外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他说的虽然好听,但这是从前的翰林院。

  这些年翰林院的光景早就不比那时了。

  以前只要慢慢熬着,九年考满就能升一品,从六品的状元只要熬个二三十年就能当上四品的侍郎,不知羡煞多少人。

  而且一般还是尊贵的礼部侍郎。

  但现在不行,看看从前的状元有哪个还留在翰林院就知道了。

  一个都没有。

  几人在翰林院中走着,入目所见的景色都充斥着几份荒凉和破败的感觉。

  遇到的官员也大多都是些老迈之人,即使偶尔见到年轻官吏,也是神色匆匆而过,连上来打招呼的意思都没有。

  不多时,三人就跟着官吏来到了一处大堂前。

  “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状元厅!”

  小吏向上方指去,三人才注意到厅堂门上还悬着一块牌匾,上书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状元厅”,上面也落着一层灰。

  “这里便是状元郎日后要待的地方了。”

  小吏替他们推开门,一股肉眼可见的灰尘扑面而来,呛得他咳嗽着连退两步。

  诸葛亮他们三人也是万分不解,这前几任的状元难道都没在这待吗?怎么这幅很多年都没住人的样子?

  但被呛了一嘴灰的小吏也没心情再和他们解释了,示意诸葛亮留在这里后,便又领着王华和包拯两人去了别处。

  诸葛亮望着他们的背影看了片刻,这才轻手轻脚地踏入了这个状元厅。

  这个地方是翰林院的特色建筑,每一科状元进入翰林院后,不管官职大小都会在此地办公,一直到他们升官离开翰林院。

  但看着桌上和满地的灰尘,连书架上的书本都有被老鼠啃过的痕迹,由此便可知道这里已经许久无人光顾了。

  头一次来衙门的诸葛亮并没带什么书童,他打量了一眼这里的环境后,又默默退出了状元厅,去翰林苑的门房借了木桶、抹布等东西,打水了自己打扫起来。

  另外两人去的地方虽然稍稍有点人气,但也就比诸葛亮所在的状元厅强一点,而且周围与他们共事的还都是满身暮气的老人。

  大多数都是等着退休致仕的那种,还有几个异类官员即便过了退休的年龄,也依旧留在翰林院中,似乎要同这个暮气沉沉的衙门一同被埋葬。

  如今的翰林院就是这么的沉寂,这么的一眼就能望到头。

  难怪前面的三鼎甲甲早就跑光了,正是朝气蓬勃的状元、榜眼、探花,谁又肯甘心留在这种地方,陪着翰林院老去?

  对于接纳这三位三鼎甲,朝中的其他衙门,不管内朝外朝都特别热情,特别上心。

  在这三人刚刚入职的第二天就纷纷抛来了橄榄枝,只要愿意过去,就能平级调动,甚至可以升一品。

  但三人都没答应。

  官员们也不怎么在意,往年也是一样的情况,但最长的坚持了多久?不过半年而已。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从前进入翰林院的三鼎甲只能在暗无天日中苦熬,但这次的却不一样……

  就在大臣们等着看好戏的时候,身在紫微殿中的李乾望着手中的奏章,长长叹了口气。

  这是一封来自吴地的战报,上面向京城汇报了近些日子的战况。

  除夕的时候禁军们已经成功渡江,前阵子会试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兵围吴国都城,但直到今天还未尽全功。

  按照战报上所说,在军中流行的疾病是主要原因。

  禁军们常年在北方生活,很难适应吴地的气候。

  冬天气候寒冷的时候,他们也勉强能正常作战,但自从开春之后,军中就陆续出现了水土不服、卧病在床等情况。

  大批的禁军齐齐失去战斗力,只能暂回江北养病。

  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剩余的人马再次南下,经过几次正面作战之后,还是把吴国的主力击退了。

  可也只是击退而已。

  江南毕竟是人家的大本营,水网密集,四通八达。

  此外禁军中还有许多晕船的旱鸭子,根本就不适合在水上作战。

  但吴兵们坐上船就能进退自如,禁军们划船的本事拍马也比不上这些从小在水上长大的人,所以只能干瞪眼。

  只不过朝廷的禁军毕竟占着人数优势,稳步推进之下,吴国只能坐视他们一步步逼近吴都。

  但来到吴都外时,战事又陷入了困境。

  更暖、更潮湿的天气让禁军们的战斗力进一步减退,而吴国人则是如鱼得水,借着四通八达的水网不断骚扰,破坏朝廷进军的后勤。

  双方一涨一落之下,竟然又僵持住了。

  禁军们无法攻破吴都,吴兵们也奈何不了这些禁军。

  只是李乾知道,越往后面战事就对朝廷越不利,如果等到了六七月份,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势必会有更多禁军因为水土不服而丧失战斗力。

  面对这种情况,近些日子朝中已经有不少文官不断上奏章了。

  有的说这是出征的将领们在拥兵养寇自重,必须要催促他们尽快结束战事。

  还有的说本来早就可以打完,是这些人太无能了,所以才导致了如今僵持的局面。

  更甚者则翻起了旧账,直言这次的出征伐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错误,朝廷根本就不该管吴国,更不该花费如此大的投入,牵扯如此大的精力……

  对于前两种说法,李乾持保留态度。

  但对于最后一种说法他还是嗤之以鼻。

  当然不是因为伐吴的决策是他这个皇帝下的,李乾小心眼才对他们嗤之以鼻,而是因为目前的局面。

  朝廷把这三十万禁军一口气投出去,并没有太大的损耗,甚至与往年相比都省下了一大笔粮饷。

  因为禁军们的粮草都是从吴越两地取来的。

  此外,年后开春,运河化冻的时候,一批批粮船也早已满载着漕粮北上。

  即便禁军无法攻破吴国的国都,但他们依旧成功渡过了长江,将长江以北的运河、国土尽数化为朝廷的土地。

  至此漕运再次恢复,将源源不断的漕粮运到了运河的淤堵处,供应着当地的民夫开河、通淤。

  这还能叫没作用?错误的决策?

  只不过经过了快一年的相处,李乾也明白了,有些文官你不能和他去讲道理,越讲他越是来劲。

  李乾曾经就吃过这个亏,论嘴皮子,即便是他也很难占着那些文官的便宜。

  只要无视他们就好。

  李乾这么想着,就将这份战报放到了一边,那些文官弹劾他们的奏章归到了一类。

  只不过文官们的弹劾奏章都被批上了一个红红的“阅”字,但后面的这封战报上则被李乾批上了“尽快”两个字。

  除了这些奏章,另外一件新鲜事则是文官们对于翰林院的呼声。

  近些日子有不少文官都上奏章说,请求皇帝陛下恢复日讲经筵制度。

  其中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觉得陛下你的文化程度太低了,必须要开始学习了。

  上朝的时候大家伙都是满嘴的之乎者也,都是高雅的文化人,但唯独到你这就拉了胯了,和你这样的虫豸在一起,如何能治理好大乾?

  活一日则学一日,陛下你该有点上进心,该提升自己了啊!

  李乾还知道,这不是文官们针对自己,而是他们的传统艺能了。

  自从英宗皇帝,也就是李乾的爷爷罢日讲以来,每逢牵扯到翰林院的事情,文官们都要来上这么一出。

  刚罢日讲的时候闹的最凶,骤然被冷落的翰林院官员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一哭二闹三辞职四上吊,但这些都被英宗皇帝扛下来了。

  翰林院的官员们且如此,其他闹事的文官们更不用多说,十个八个都凑不了一盘菜。

  见出不了结果,文官们当时也沉寂了下去。

  第二次集体性上书则是在李乾的父亲,也就是穆宗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

  大家盼了这么久,终于盼到新皇帝登基,以为终于能正本清源了,终于让皇帝陛下再接受文官集团的教育了。

  但没想到,李乾他爹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照着当初英宗皇帝对付文官的手段有样学样,可真是儿子随老子,随的那叫一个像。

  文官们的图谋再一次化为泡影。

  至于第三次……李乾即将面临的,恐怕就是第三次了。


  https://fozhldaoxs.cc/book/51782963/6941378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