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戏里人生 > 第62章 胡子里的京剧

第62章 胡子里的京剧


京剧里的胡子,叫做髯口。将人发、马尾、牦牛尾、尼龙丝等材料,扎在铜丝上,演出时望两边耳朵上一挂。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艺术,京剧在这方面是不追求逼真的,髯口在脸上的位置,也不像真正的胡子那样位于嘴巴周围,而是近乎衔在嘴上,至于演员要怎么一边衔着一边连说带唱,那就是专业上的本事了。

        髯口和戏服盔头之类的行头一样,也分很多种:满,三,扎,四喜,一字,吊搭……不同的行当用的髯口不同,甚至不同的角色,因性格、身份的不同,也有相对固定的髯口。一出《龙凤呈祥》,乔玄白满,孙权紫满,徐盛黑满,蒋钦黪三,孔明黑三,张飞黑扎,乔福白五撮,贾化黑短扎……刘备因为在戏中染了胡子,还要先戴黪三后戴黑三。更特别的像《铁笼山》司马师,黑满上加一绺红须,象征左眼肉瘤流下的脓血;当然还有著名的“美髯公”关羽,他的大黑三必须由上好人发制成,黑长光亮,增加了这位半人半神的丰姿气度。

        许多前辈艺术家,对髯口都十分讲究。侯喜瑞先生置了十六口私房髯,其中一口大白满,花费三百大洋,时价够买一座四合院。裘盛戎先生最珍爱的一口白满,仅为置办过程中打点人情就花了一千元人民币,当时棒子面才九分钱一斤,茶蛋一毛钱三个!以至于后来每掉下一根须发,裘先生都用纸夹起来保存好,找机会修补回去。

        髯口不仅仅是装饰品,它承载着精彩的表演内容。京剧中有专门的“髯口功”,包括捋、挑、掸、甩、蓬、托、捻、衔、推、搂、抛、抖、绕、涮等多种技巧,以一口髯的形态变化,演绎人物个性、事态发展、情绪起伏、思想斗争。不同的行当和流派,拥有不同特色的髯口功,像麒派《徐策跑城》、马派《赵氏孤儿》,髯口的表现力非凡,绝对全场亮点。日前公演的大型舞剧《粉墨春秋》,在盖派传人张幼麟先生的指导下,演出了一场精彩的红扎集体舞,以跨界形式展现了盖派武生髯口功的魅力。

        随着大环境的变迁,不少京剧技巧渐渐失传,髯口功也不容乐观。有些新编戏甚至干脆废了髯口,改用影视化妆用的假胡须粘在嘴上或是直接画在嘴上,角色年纪大了,就涂点□□在上面。想《文昭关》中以黑三换黪三再换白三的表现形式多有特色,何必改成这样?《文昭关》原本还有个现场换髯口的技巧,即东皋公演唱的时候,背向观众坐在桌边小寐的伍子胥,单手连换两次髯口,表现一夜之间须发尽白。后来据说是因为有些名角换不好,便在舞台上加了大帐,演员都进帐换髯口。时日一长,渐成惯例,又有特色又贴合剧情的换髯口技巧,从此也就看不着了。

        日前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四进士》,某热心京剧的领导,给演员提了个意见,说宋士杰作势喷水的时候,应该先撩起嘴上的髯口,不然这水不都喷在髯口上了么。……演员无话可答,只好赞叹说领导看戏真细。我看了这轶事,也有点无语:按说这位领导是内行呀,理应懂得京剧的程式美与抽象美呀。髯口虽然盖在嘴上,但是象征的是胡子,谁家吃饭喝水还撩胡子么。


  https://fozhldaoxs.cc/book/51207816/635781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