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长安十日 > 第五十五章 故人

第五十五章 故人


  时若闻余光又看到那尊天然的冷翡翠屏风,心头一动,不露声色地往前翻几页,却只看到“内务府移送南诏贡品”几个字,而六诏的官员并未在这册子上留下姓名,连提都未曾提起过。
  他把这册子还了姜渝,没问什么问题,只是笑着道:“姜大人做事滴水不漏,这册子就算是我这个粗俗武夫也看得懂。只是在下还是想,在这衡听宫里走走看看,并非是信不过姜大人,而是职责所在。”
  这话也没毛病,毕竟百官都在这儿,若是随便翻一翻册子就了事,这巡防未免也太草率,故而姜渝答得也爽快,“是该如此,时大人说的不错。只是在下尚有公务在身,就不一起去了,时大人和燕统领可在这衡听宫中随意走动,侍卫大臣都不会阻拦。”
  时若闻神色有些犹豫,“这衡听宫毕竟是大臣议事的地方,有些地方怕是不好去吧。”
  姜渝摆摆手,露出被墨水染黑的袖口,“不打紧,这些日子的政务大多是要压一压的,否则这儿就不是这么点人了,时大人若是前两天来,还能见着百官济济一堂,议论朝政,满堂皆是冠冕的盛况。”只是话虽如此,姜渝还是好心提醒道:“时大人只需做分内的事情就好,都是为皇上办事,无所谓什么好不好去。”
  时若闻一拱手,“既如此,便多谢姜大人了。”
  姜渝挥挥手,提醒了燕北知一句,“待会去政道阁那边,你可当心点,我听说燕大人在那儿和刑部商量事情呢。”
  这燕大人,无疑便是燕北知之父燕方皋了。听到这个消息的燕北知揉了揉脸,一声长叹,摆摆手不再多说什么。时若闻上一次见着类似的表情,是魏远书谈及他父亲逼他学武的时候。
  两人开始在大小材质各不相同的屏风间穿梭。
  据坊间传言:以往的朝廷,议政论事都是在大殿之上,臣子各抒己见,帝王高坐龙椅,听着舒心就点点头,不满意就一甩袖子退朝。当然了,皇帝自然没百姓想的那么好做,除了每日抡着金锄头、吃着肉夹馍之外,还要把朝堂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哪些苗子要浇水,哪些杂草要除掉,都是要费心思量的。
  太祖改旧制的时候,把旧有的议政论政摘出来,放到衡听宫中,并立下“此处无天子”的规矩,这话自然不是说皇帝不准入,而是入了此间,议政论政才是首要,天子再大,也大不过国计民生。故而那张椅子留到现在,也没人敢换上那张髹金雕龙木椅。
  衡听宫名义上只一座大殿,其实大的出奇。由于是国之重地,故而此地的禁军多了不少,都在宫墙外,说十步一哨或许过分,但燕北知走出衡听宫正殿,绕着宫墙走过一圈,见到的禁军不比宫中的大臣少。
  衡听宫的宫墙与别处一样,都是红砖绿瓦,唯一不同的一点,是衡听宫宫墙上每月月初会增添一幅皇上御笔朱批的官员政务图,四面宫墙,十一道政务。若是政务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就挂在衡听宫正前两面墙上,余下的则依着皇上和六部的意思,划出个八九十。
  这手段本是太祖有意挂在朱雀门前的,可惜礼
  部在改制时,万事都依着太祖,唯独这件,礼部两个侍郎险些就要磕死在紫宸殿前,就为了让他收回成命,最后各退一步,挂在这衡听宫里,也算是个激励或鞭策。
  时若闻倒是对这种法子颇为好奇,坊间传言这皇上之所以不出宫还能知晓天下事,就是因为这十幅图,可惜据燕北知所言,这十幅图不过写明六部评语罢了,况且燕北知在这儿这么多年,闭着眼都知道,宫墙前边两幅,定然是江南西道和淮南道,最末两幅,定然是剑南道和关内道。时若闻一看,还真没半点差。
  燕北知笑着道出当中三昧:“江南西道和淮南道有钱嘛,你看剑南道,路都不通。”
  “那关内道呢?”
  燕北知冷哼一声,“北边的蛮子呗。我看,早晚要再烧一次金帐才算。”
  时若闻点点头,不再多话。
  两人绕着宫墙转一周,除了对那十幅图有些闲谈外,其余的自然万事无恙。时若闻在入宫那门前站定,抬头看一眼屋顶的脊兽和斗拱,忽的想起自己办过的一桩案子,便道:“我在西域时,有一户人家,檐角多出一尺,后来一日大雨便塌了,正巧砸着避雨一个乞丐,砸成了瘸子。”
  燕北知好奇道:“那这该如何?”
  时若闻缓缓道:“那乞丐自然是日日去都护府,状告这家。”
  “这算什么,”燕北知有些疑惑和不满,“这乞丐行事未免太下作,那户主又没求着他去避雨。”
  时若闻笑着摇摇头,“理不是这么说的。”随即抬手一指宫内,“里边也查一查?”
  燕北知性子有些执拗,此时心中疑惑也不愿问,皱着眉一边想一边随口嗯了一声。
  两人迈步重入衡听宫,挨着一扇扇屏风走过。时若闻此时细看,才发觉上边均以工笔或刻笔,绘有那相应一地的地图,山川河流无一不是详尽至极,时若闻在心中一一按照自己熟知的地界与这些图相印证,赞叹之余竟有些后怕,忍不住问道:“将这些图堂而皇之挂在此处,不怕泄露出去吗?”
  燕北知正想着那乞丐与屋檐的事情,听得时若闻问,下意识回道:“自然有人处理。”随即发现自己说出些不该说的事情,连忙改口道:“这些大臣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时若闻笑着点点头,大概是明白了处理二字的血腥。
  燕北知回过神来,看一眼四周的屏风,轻声道:“时大人,慎言。”
  时若闻默然。这四周屏风里的诸位大臣,都是帝国稳定的支柱,在这屏风后边的人,无论高矮胖瘦,都在一笔一笔地批出个大好河山。
  屏风里大多是安静的,只有抖动纸张的声音,大概是在晾干墨迹,不过也会有几个大臣争论,辩的急了眼,气的一边大骂,一边恨恨地写着奏折。偌大的衡听宫,走在期间不免有空旷之感。
  时若闻缓缓走着,目光在一幅幅图上扫过,心中有些懊恼,倘若自己有郑补那般过目不忘的本事,或者魏西云那般博闻强记,那这些图在以后办案时,真好比神助一般。走着走着,走到一扇白玉屏风前,
  抬头看着那熟悉地名,不自觉放慢脚步。
  低头沉思的燕北知险些撞到他,抬头看,那屏风上刻这西域都护府五个字。
  燕北知笑着道:“时大人在西域多年,对这个应当是很熟悉的。”
  时若闻摇摇头,神色平静,“倒不一定,西域风沙不比中原。或许昨天在这儿还有一座镇子,百姓安居乐业,明日风沙一到,或许就只剩下砂砾漫天了。”
  燕北知啧舌,“如此可怕?”
  时若闻笑了笑,“倒也不是处处如此。西域的百姓经验足的很,聚落成群时会看着四周地势来,曾经有位书生根据这些经验,写了一册《居西域详记》,很是有用。”
  燕北知自然没读过,不过也有些钦佩神色,“那倒是对百姓很有利的,请问这位书生现在何处?”
  时若闻笑了笑,刚想回答,屏风后却传来一个醇厚声音,替他答道:“书生寿尽无疾而终。”
  这声音二人都知晓,燕北知一惊,连忙恭敬道:“下官竟不知郑大人在此。”
  屏风推开来,是一个佩玉带穿锦袍的中年官员,肤色黝黑,像个老农,却又有股子书卷气,听着燕北知告罪,平静道:“无妨,我听着像是若闻的声音,一时好奇出来瞧瞧罢了。”
  时若闻弯腰拱手,恭敬行礼,并不是那逢场作戏的官场客套,而是真心实意的敬佩,他在西域都护府那么多年,最敬佩的不是威名赫赫的穆关陵,而是这位有素有“儒将”之称的尚书大人。
  “郑大人,别来无恙。”
  这中年官员正是当朝兵部尚书郑朔,官居一品,军功赫赫,当初在西域都护府时,时若闻做了他近十年的下属,两人是旧相识,也是老朋友。
  郑朔见着时若闻恭敬行礼,无奈地笑了笑,指着他说道:“你倒是入乡随俗,见着我也没个笑。”
  时若闻抬起头来,微笑道:“紫禁城不比乌垒城,礼重一些,郑大人又不是受不起。”
  郑朔与他也算久别重逢,不过衡听宫也不是叙旧的地方,他指了指屏风里边,平静道:“你二人有事,我也有事。待到事了,再聊吧。”燕北知与时若闻二人随即拱手道别,郑朔点点头,转身合上屏风。时若闻瞥见里边的奏折不多,却有一支折断的笔落在地上。
  燕北知起身后,一时竟有些激动神色。两人出了衡听宫后,燕北知急急问道:“时大人,你和郑大人是旧识?”
  时若闻点点头,“在西域时,郑大人是都护,我是西域巡捕司的捕头。”
  燕北知一拍头盔,“把这茬忘了,郑大人去北关前,做过都护的。”随即又问道:“那你一定知道,郑大人是不是会武功喽?”
  时若闻好奇地看他一眼,“据我所知,郑大人是会些技击的本事,却算不得会武功,在西域那么多年,也没见郑大人出手过,不好说。”
  燕北知有些失望,喃喃道:“我觉着还是会的。”
  时若闻微笑着摇摇头,指了指政道阁的方向,“边走边想吧,政道阁也不远。”


  https://fozhldaoxs.cc/book/51146109/241482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