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综名著]小勃朗特小姐 > 第14章 又一份拒稿?

第14章 又一份拒稿?


正事干完后,凡妮莎闲下来了。除开每天的草药铺工作和偶尔给约翰他们准备的算数补习,她又多了一件事——凡妮莎每天都要去霍斯曼的流动图书馆打卡。

        这时代又没什么有趣的事情,何况,凡妮莎本来就喜欢看书,实在是没有比书摊更好的去处了。对土生土长的维多利亚人来说,哥特乏善可陈。可新新人类凡妮莎可没见过这么怪谈的小说。

        霍斯曼先生的移动图书馆在小镇上呆了整整一周。

        七天下来,凡妮莎收获了颇丰,除了先前的几本书以外,她还交到了一个移动书商朋友——霍斯曼先生。

        霍斯曼人脉广,自己也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国家,凡妮莎认为他的见闻相当有趣。

        霍斯曼先生临走前,希望和凡妮莎能互换联系方式。

        商人先生并不想放过这么一个潜力股。

        “我家在贝克街85号,你可以写信或者传真至那里。即使我不在家,我朋友也会帮忙……”霍斯曼卡了壳,“至少医生会回复封说明函。”

        凡妮莎自无不可,笑着挥手告别。

        或许是没从前世缓过神来,她并不觉得维多利亚时代和友人的离别有什么特殊的。

        但她很快便意识到了。

        写到手酸的信件、漫长的等待时间。

        听夏洛蒂说,平均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一封回信,好在还有电报。

        通讯倒也不至于如此困难。

        可惜霍斯曼行走在外,偶尔去到某些偏僻地方,发电报并没有那么方便,最便捷且通用的还是书信。

        霍斯曼先生的第一封信在半个月后,到达了霍沃思小镇。

        随信附带的还有一张照片,是某个城市的夜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繁华热闹,街道上满满都是来去匆匆的人。

        有白人、黑人、更多的却是华人。

        很无端的,凡妮莎盯了相片一会儿。

        她打开信封,里面写的是——“小勃朗特特小姐,这里是旧金山,淘金客的天堂和地狱。”

        “谢谢。我很喜欢。您要是能帮我问问华人们的菜谱就好了,那样我会更感激你的。”

        凡妮莎回道,想了又想,她又添上几笔,“话又说回来,现在只能写信吗?没有更高级的通讯工具了?”

        霍斯曼的回复在三天后便到了。他这次拍的电报。

        “意大利有一种叫做远距离传话筒的发明。据说可以更加快速地传递信息,然而,十来年过去了也没有听说它问世的消息。”

        凡妮莎盯着那几行白纸黑字,突然精神抖擞。

        远距离传话筒?

        这玩意不正是电话吗?

        想到这儿,她迫不及待拍了电报。

        “您能帮我留意一个叫安东尼奥-梅乌奇的人吗?”

        本以为霍斯曼现在正在旧金山,电报随手可及,回复一定会相当迅速。

        没想到凡妮莎又足足等了四五天,才得来一封电报作为回复。

        “您找他无异于大海捞针。”

        凡妮莎补充信息,“您可以帮我登报寻人吗?我会代付费用的。回头我把寻人内容给你拍过去。”

        几天后,霍斯曼的回复再次姗姗来迟。

        “嗯。”

        霍斯曼先生瞧上去兴致缺缺,可梅乌奇正是电话的初始发明人,如果能联系上他,世界就变天啦。

        ——名为安东尼奥-梅乌奇的男人,凭借着从纸杯电话衍生出来的创意,撬动了整个世界的通讯方式。

        而凡妮莎找他,当然是为了抢占先机入股啊——这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就好像重生2000年当然首选入股乔布斯。

        -

        接下来几天,凡妮莎除了草药铺工作、看书、默默背地里观察仰慕偶像勃朗特姐妹、便是期待杂志社的回音以及霍斯曼的好消息。尤其是关于安东尼奥-梅乌奇的音讯。

        凡妮莎觉得她一听到这名字,就满眼睛都飘着电话的缩略符号。

        太迫不及待了!

        可惜,霍斯曼先生那边倒一点都不着急,依旧慢悠悠给他分享着旧金山的相片,顺带还真给凡妮莎问了几道家常菜菜谱——非常普遍的西红柿炒鸡蛋。

        凡妮莎只好又感激又着急:“谢谢你。但是梅乌奇先生有信了吗?”

        回复则是冷淡的——“没有。鉴于美国的医疗条件,照你说的那样,那流浪汉兴许是死在哪个角落了呢。”

        好、好毒舌!

        一句话黑了两位。

        不过,凡妮莎思前想后,也觉得让霍斯曼在美国找梅乌奇先生实属大海捞针。

        她知道的信息也不多。

        不过是意大利人、移民美国、1845、美国西联电报等几个关键名词罢了。

        于是她又给霍斯曼拍了封电报。

        “霍斯曼先生,您不用在意。找不到就算了。”

        她打算自己留意下美国西联电报公司的动向。

        只是恐怕不能顺便给梅乌奇主持个公道,平息凡妮莎当初查到电话历史的愤懑了。

        书上说,电话是贝尔的造物。

        可实际上,那东西本是梅乌奇发明的。

        移民美国后,梅乌奇生活潦倒,英语水平又不高,他实在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发明,于是便寄了几件样品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能用专利获得一大笔钱。

        然而,西联电报并没有给他回复。

        梅乌奇请求归还原件,却被告知东西不翼而飞。

        多年后,电话真正问世,发明者却是贝尔,后者凭借电话与西联电报签订了天价合同,身价暴增。

        而原本的发明者梅乌奇却依旧潦倒、默默无闻。他本意打算起诉贝尔与西联电报,可长年劳顿与抑郁却让他疾病缠身,官司还没开始便一命呜呼。

        这桩可耻的抄袭直到2002年才翻案。可那时,人已经死了,翻案又有什么用?

        迟来的审判与公道除了减轻活人的愧疚之心,其他什么意义都没有。

        想到这些事情,凡妮莎感到心情不太痛快。她并非那种悲天悯人、见人就感慨的人,只是觉得——啊,好不爽,好不爽!这世界太糟糕了!

        如果她能够召唤邪神,打爆维多利亚就好了(喂!)

        好在,霍斯曼的再次回复让她再次重燃信心。

        “我已经在报纸上发了寻人告示。对了,我在旧金山找到一些连环画,或许你会喜欢。随下封信附送,过几天就到。”

        霍斯曼说得轻巧,凡妮莎却觉得相当有趣——连环画?

        她开始期待霍斯曼的下封来信了。

        啊,还有《博物世界》的回信。

        -

        不列颠,伦敦。

        柯林斯先生是《博物世界》的一名编辑。

        他从事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给主编端茶倒水、协调专栏作者与杂志的关系、以及在各种各样的垃圾稿件中找出沧海遗珠。

        柯林斯先生认为这是海底捞月,压根不可能的事儿,纯粹是浪费他的时间。

        尽管如此柯林斯先生依旧很喜欢他的工作。阅读文字、通过文字探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让他快乐了。

        瞧那些绮丽文字下隐藏的丑陋私欲、瞧那些风趣幽默的委婉语下的愤懑、瞧作者乱掉书袋背后的浅薄……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窥私欲过胜的变态感,但能这样做本身不也是一种才能吗?

        柯林斯先生深以为荣。

        今天早上,一切照常。主编格林先生给他分派了一批垃圾稿件,大多都是乏味的哥特惊险小说,亦或者无病呻吟的乡村爱情小说。

        柯林斯估计这批人多是模仿简奥斯丁或者玛丽雪莱的,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

        柯林斯先生去过巴黎、去过美国、去过意大利、也呆过伦敦,他深切地知道,现下最顶级的小说长什么样。

        要么情节引人入胜、要么文笔精妙绝伦,感情细腻,要么便是对未来世界进行奇想……千姿百态,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绝不会只批判而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思考。

        柯林斯按照这样的标准,否决了一份又一份投稿。

        第一份。幽灵古堡的鬼妈妈和人类女儿,题材老套,感情虚假。

        第二份,寂寞贵妇和友人们的□□幻想。

        这是干嘛?当他们报刊是什么红灯区吗?

        第三份,马车坠落悬崖后,车夫在某个村子里,发现了大量烧焦的尸骸,一番查探后发现那竟是教会的祭品……

        有点意思,但涉及抹黑宗教,又没有好到可以柯林斯为了他无视风险的地步。

        第四份、第五份……

        无一幸免,全都被柯林斯判了否。

        柯林斯先生感到有些累,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毕竟,机器似的盖章检验工作着实无聊。

        堆积在废稿区的文件越来越多,而工作区的越来越少,很快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份。

        名字叫《罗纳德的调查日志》。

        作者名叫:夏洛克-莫里亚蒂。

        没什么特色的名字。

        柯林斯心想,又是一份拒稿。

        他这时已有点烦躁,但出于职业道德,还是耐着性子看了起来。

        以受害者的日记开篇,虽说有点新意,但在可疑事物只有a和匹斯克的情况下并不会吸引人,只是流水账罢了。

        神秘不明事物的暴露让警方为之震惊,他们立刻封锁信息,并委托咨询侦探罗纳德进行调查。

        罗纳德找了些警员、以及科学家们,组成团队。

        为了不引人注目,他们以牛津生物研究小组的名义进入雨林。

        小组共计25人。每5人一组,共计5组。

        罗纳德在地图上,将雨林分为100x100的正方形,统共划分为5部分,分别是四个直角区域和中心部位。

        每个区域都有一小组待命。

        组员们每天要调查自己方阵内的匹斯克——他们已经确定这是种真菌,然后每天早上记录日志,写明研究报告。

        下午20:00用移动电话联系彼此,并予以告知。

        柯林斯感到有点疑惑。移动电话是什么?

        好在作者十分体贴,相当详细地解释了。

        一种依托信号基站的通讯工具。

        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无障碍交流。即使你远在小镇甚至是南极洲,只要基础设施条件满足,也可以和远在伦敦的家人交流、视频。

        柯林斯觉得情节平平,这工具倒是挺有意思的。至少他挺需要。

        如果真有,他不介意为肮脏的资本家投资。

        接下来,如柯林斯所料,罗纳德组员陆陆续续有人开始产生奇怪的幻觉,他们觉得对方是骨头和血肉链接而成的异种,异种的招手仿佛是在朝人类挥舞着尖锐的钩爪、异种的言语仿若塞壬的呢喃,使人想要陷入永久的沉眠……

        饱受精神幻觉折磨的罗纳德竭尽全力思考,他认为匹斯克是某种外星生物——亿万年前降临地球,沉睡许久,如今终于苏醒。

        而他的生存方式便是寄生于人类,同化成功后便破坏其信息素,这种信息素的作用便是让人类识别彼此,感到一种群体认同。

        信息素遭到破坏后,人类便开始认为他人即地狱,认为他人是怪物,于是攻击彼此,互相残杀。

        最终除了罗纳德,他的团队全灭了。

        只保有那一份份的研究员日志。

        其中一份日志正是罗纳德开篇收到的案宗。

        瞧这意思像是罗纳德的研究团队便是先前全灭的那个小组。

        可是时间悖论如何解释?难道罗纳德他们扭曲了时间吗?

        可是这如何做到?如何解释?

        第一章到这里结束了。

        作者似乎斟酌片刻,又在稿件背面写了下章预告——“罗纳德团队不再和苏格兰警方进行联系。苏格兰警方判定对方已经死亡,于是联系nasa(美国宇航局)……”

        卫星、nasa、外星人。

        柯林斯对预告并不感兴趣,但他很喜欢作者的新名词。这些东西就像个猫爪似的,他的心痒得不得了。

        他起身,给自己倒了杯咖啡,浅啜几口,他足够感兴趣,甚至愿意倒回头看其他日志。

        日志的所有者和内容全都包罗万象,有男人、有女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共同吐槽美国、远东之国和拉丁美洲亲亲热热。内容多是和家人视频通话的复现,偶尔会涉及些稀奇古怪的单词,譬如说马里奥、互联网、登录火星种地……

        柯林斯起先还不怎么专注,日常着实无聊,可很快他便挪不开视线了。

        正如他先前所说,他有着了不起的才能。

        如今,他凭借着这份才能窥探出作者故事下天马行空的世界观设定——跨越时空限制的联系装置、登月、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

        如今人类的交通工具还主要是马车呢,他们连陆地都没有征服,便已经有人想到了太空!

        这是前所未有、前人所未想的科幻奇想!

        柯林斯为这份想象感到迷醉。

        他心情澎湃,立刻给原作者写了封回信——“莫里亚蒂先生,我已经看过您的投稿。以下是意见:……”

        “但如不介意,请写信联系我,地址是伦敦舰队街41号,柯林斯-贝尔。”

        柯林斯托助理直接发了出去。

        半小时后,他犹豫片刻,又追加一封。


  https://fozhldaoxs.cc/book/48627257/647230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