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隆万盛世 > 第1135章 1226都察院倒向

第1135章 1226都察院倒向


古人曰“杀降不祥”,也就是屠杀俘虏是不吉祥的事情,不过仍旧有少数情况之下,统帅会选择屠杀降卒,历史上屠杀降卒最出名的当属白起,在长平之战他屠杀了40万降卒,被称为“人屠”。

降卒都是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屠杀起来毕竟容易,一般都是采用坑杀的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坑杀”就是挖一个坑,然后把人活埋下去,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古代的记录其实写作“阬杀”,而不是“坑杀”。

如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已拔,皆阬之”的记载。

这个“阬”与“坑”的读音一样,但它只的“城墙中设置的洞口,也就是城门”的意思。

实际上,所谓的坑杀并不是看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真实意思是指古代军队打仗后将敌军杀死后把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

古代中国军队作战有一项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当年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其实就是筑京观。

至于杀俘不祥说法的流传,无非是两个效果:一是对手觉得你“坏规矩”,也用同样惨烈的办法报复你;二是对手觉得投降也没好处,以后和你死战到底。

当然,道德和宗教观念也很重要,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和残忍。

俘虏已经投降,再杀他们被认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杀俘虽然有时也是一种心理战策略,通过展示对敌人的残酷来震慑对方,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方的强烈反弹和复仇心理。

也是因此,古代的将领在决定杀与不杀时,就需要综合考量得失才能做出决定。

当年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考虑的无非就是彻底动摇赵国的根基。

事实上,也是因为长平之战,赵国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成为战国七雄中被踢出局的一个。

当然,白起最后也因为长平之战的后续余波而被迫自杀。

是的,一代名将白起在长平获得空前的胜利,但他的结局也和此战紧密相连。

长平之战后,白起就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因此长平大战后赵国虚弱不堪,还没有组织起军队守卫邯郸。

而其它五国更是没有回过神来,甚至更加畏惧秦军,此时伐赵必胜。

但是范雎认为此时不该灭赵,以免五国来攻,于是秦王让白起回师。

白起搬师回国后,秦王又改变主意,认为应当灭赵,要白起领兵出征。

白起认为战机已失,再攻赵必败,于是不同意出战。

秦王就派别的大将领兵伐赵,结果战败了,又引得五国合纵伐秦,直逼函谷关。

秦王让白起领兵拒敌于关外,白起说守函谷关用不着我,一大将足矣。

果然蒙鹜将军守住了函谷关,但秦王认为白起不听话不好驾驭,于是赐死了白起。

其实传闻白起自杀,但实际上是用秦王剑自杀的。

也是因此,凡杀俘者,反对之人必以白起之例劝说。

不过,此时的李成梁急于平定缅甸,自然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他还指望着那些战俘能够乖乖听话,帮着明军搬运辎重,所以选择以雷霆震慑他们。

至于其他的,已经顾不上了。

手令写好,马上就派人送到罗汝芳手里,要他尽快执行。

这样的手令他写了两份,其中一份是直接交到俘虏营将官手中,他也担心罗汝芳不愿执行这道命令和他扯皮。

至于隐瞒,李成梁想都没有想。

这样大的事儿,是瞒不了人的,与其偷偷摸摸不如做的正大光明。

反正只要缅甸的事儿处理好,李成梁相信京城里的张居正和魏广德会帮他擦好屁股的。

实际上,他还在幻想另一个人,那就是英国公家族。

公元1410年,即明永乐八年,明朝大将张辅征讨交趾,与季扩战于虞江,大败陈季扩。

季扩恐惧,夺路而逃,明兵追至古灵县及会潮、灵长海口,斩首三千余级,俘获其将军黎弄,战后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当然,张辅敢正安,他李成梁还不敢把这些俘虏杀掉以后也这么做。

李成梁下达命令后,消息很快也在军中传开,自然引得众将惊诧莫名。

虽然不断有人前往中军大帐劝说,但是李成梁全然不听,依旧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下去。

即便在外督军的沐昌祚也赶回来,和李成梁争执一番后,也是没法说动李成梁改变初衷。

而还滞留在潞江城的罗汝芳看到李成梁的命令,也是大惊失色。

急忙给李成梁写信求情,其他的可以答应,但杀俘之事万万不可。

只是,当他的书信送出不过一天,他就接到消息,俘虏营那边已经按照李成梁的命令斩杀了千余缅军战俘。

而此时,明军已经团团围住了盈江渡,罕拔和孟波罗动作终究慢了一步。

此时过河缅军不过三四万人,江边尚有数万人来不及过河。

明军在佛朗机炮和鸟铳的掩护下,不断收割缅军士兵的生命。

在这样的压力下,剩余四万余人最终在罕拔率领下,向明军投降。

至此,莽应龙亲率十七万大军主力已经在李成梁的步步紧逼下灰飞烟灭,残余不过五万人狼狈逃往南牙关。

“什么,缅王退却方向是孟养、贡章?”

莽应龙带着儿子和残余军队离开南牙关后,明军马上也紧随而至。

斥候很快就发现了大队缅军的撤退方向,回报到李成梁这里。

说实话,莽应龙的撤退路线有些出乎李成梁的预料。

在他看来,走汉龙关无疑会最快回到缅甸去。

而有大儿子李如松坐镇,只要明军仅仅跟随缅军溃兵,是完全可以在汉龙关外围歼缅军主力,擒杀缅王莽应龙的。

可是,莽应龙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选择绕路逃跑。

现在南路的情况,李成梁只知道明军已经抵达汉龙关城下,但缅军抵抗顽强,没能破城。

至于关外李如松部,现在还没有消息传来。

有汉龙关阻挡,明军南北两部通信不畅,很难联系。

汉龙关那里,可还有缅军数万人。

屏退斥候以后,李成梁马上派人叫来五子李如梅。

现在李如梅年龄不过十三,按照此时看法依旧是少年。

不过将门出身的人,对此却不以为然。

实际上,现在李成梁已经再给儿子们累积功勋了。

之前,李成梁把三个儿子都派出去了,留下老四李如樟在身边效力,还有老五李如梅,就在中军帐行走。

“父亲。”

李如梅进入军帐,立即行礼喊道。

“好了,今日叫你来,是给你交代个事儿。”

李成梁开口说道。

李如梅听到父亲有事交代,立即躬身道:“请父亲吩咐。”
“你马上带领一队亲兵去汉龙关,想办法和关外你大哥联系上。

我这里有一份手令,你拿去交给张光胤,汉龙关就交给你大哥去解决。”

李成梁马上就把他的考虑说了出来。

如今,缅军主力已经被破,残余缅军必定是惶惶而不可终日,正是交给李如松练手的机会。

张光胤是施甸明军主将,原是镇守参将,现在手下有兵三万余人,加上李如松手里的兵马,倒是不比汉龙关缅军少多少。

给张光胤的书信,自然是要他听从李如松的命令,承诺功成会为他请功。

画饼把人都安排好,这次征缅之战,朝廷一定是不会吝啬嘉奖,到时候功劳高低,全在李成梁的请功奏疏上。

对于李成梁来说,最紧要的自然还是要擒杀莽应龙,再说灭国的功劳。

“是,父亲。”

听到李成梁给他定下的差事儿,李如梅自然是满口答应。

现在缅军溃败,这一路上也不怕有什么宵小之辈敢觊觎他。

何况,他身边还有一队亲兵保护。

就是到了汉龙关,怎么和关外大哥联系有些伤脑筋。

李如梅长期在李成梁身边,自然知道汉龙关的情况。

之前张光胤禀报大军进抵汉龙关后就曾尝试联系另一边的李如松,但是周围山岭阻碍无法沟通消息。

“下去吧,早些准备,准备好立即出发。”

李成梁把写好的两封信交给李如梅,就让他下去准备行程。

等李如梅离开后,李成梁当即下令,明日一早启程前往南牙关。

他现在所处位置,距离南牙关还有一天的功夫。

只能说,安置那四万多降兵,又耽误了他的时间。

明军先锋军已经追过盈江,而他还得留在江对面处理后续。

现在缅军逃亡之路已经通畅,前方没有明军阻挡,李成梁可不就得星夜兼程,督率明军追击。

只不过,他不知道李如松在看到书信,知晓当下局势后,居然放弃了汉龙关内数万缅军,让李如桢和李如梅留在关下,只是围而不打,反而率军和老二李如柏合兵一处,从孟密南下直扑阿瓦城。

抢在莽应龙残兵到来前破城,以逸待劳彻底消灭了缅王部,杀伤缅王莽应龙,生擒莽应里。

“大帅,这是近几日战报,看是不是发往京师?”

安排好一切,李成梁就准备休息,有书吏进来请示。

将官领兵在外,每隔数日就需要向朝廷禀报前线战报送抵兵部。

只不过,送去的战报该怎么写,那些能写进战报,就得看将领的决策了。

“我看看。”

李成梁接过战报仔细观看,大致是按照他要求书写的,其中杀俘一事也没有隐瞒。

只不过战报里,对此作出他的解释,那就是震慑缅军数万战俘。

现在明军俘虏的缅军士卒已经有六七万之多,稍微不注意怕就是大祸,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通过这次杀俘让残存缅军知道厉害,李成梁认为该做。

至于罗汝芳有没有上奏弹劾自己,李成梁也懒得去理会。

而此时的大明京师倒是表面风平浪静,这几日前往张四维府邸恭贺的人倒是增加了不少,经常到了很晚门外还有许多客人等候。

毕竟是几年才有一次的内阁阁臣增补,许多人都想登上张四维这条船。

如果能够考上新入阁的张阁老,那岂不是和首辅大人站在一条船上了。

如今的京城谁不知道,两位张大人关系好的很。

至于曾经私下里议论的刘台兄,还是让他给首辅大人泄愤好了。

“魏阁老,于应昌去了首辅值房那边。”

别人不关注张居正,可作为他的邻居,魏广德却从未放松过对张居正关注。

“知道他为什么来内阁吗?”

魏广德有些纳闷,开口问道。

“不知。”

芦布小心答道。

“找人问问。”

魏广德只是简单吩咐一句,就继续翻看手里的奏疏。

于应昌是都察院的御史,按说无事是不该到内阁来的。

不过既然来了,自然说衙门里的公事,还是魏广德不清楚所谓何来。

很快,芦布就一路小跑回到值房里,直接走到魏广德身旁,在他耳边一阵耳语。

“呵呵.”

听完芦布的禀报,魏广德都气乐了。

他知道,这是有点不讲究了。

“好了,这个事儿就别管了。”

魏广德摇头苦笑道,“下去吧。”

于应昌是山西人,显然属于张四维一系的人马,而他今日到内阁来,其实就是交回之前内阁处理的奏疏,也就是张学颜弹劾刘台贪污一事。

都察院经过研究,决定由于应昌前往辽东,核查此事。

等芦布离开以后,魏广德刚才还轻松的笑容却是快速消失不见。

其实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一件小事儿,但却让魏广德笑不出来。

是的,现在都察院左都御陈瓒,本来魏广德以为他会是一个公正的人,没想到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

魏广德心里有点虚,他担心都察院会在看到张居正掌控内阁后,也选择倒向他那边。

要知道,之前为了平衡,魏广德和张居正可都是没有主动往都察院安插人手的,都在避嫌。

虽然魏广德已经准备了人,打算找个合适时机推出来,进入都察院。

可要是都察院的人主动选择倒向某一方,那可真是大大的不妙。

其实让于应昌巡按辽东,在魏广德看来基本上已经把刘台的罪定死了,这可不是都察院那帮人的性格。

不管怎么说,刘台遭到张居正斥责,其实起因还是御史们自命不凡导致的,也就是巡抚、巡按之争。


  https://fozhldaoxs.cc/book/46898586/845607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