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表现普遍人性,才会产生经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表现普遍人性,才会产生经典


《辛德勒名单》和《萤火虫之墓》前者是真人黑白片,后者是动画电影。

        前者讲述的是犹太人的浩劫,李易并没有想要拍这样的电影,事实上,这种电影,不是自己的民族的,你很难拍出那种厚重感。

        而后者《萤火虫之墓》李易倒是觉得,这部电影的切入点很不错,以孩童的视角来讲述战争,这类的电影,他早前拍过的《战争子午线》就是其中之一。

        而事实上,类似的电影,国内还真的不多。

        那么现在问题在于,《萤火虫之墓》要改编成本土版本,做成动画电影还是真人电影?

        做成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都各有各的优劣。

        真人电影的话,在表达孩子的纯真的时候,说实话,不管怎么拍,都会出现一些失真的画面。

        因为我们不能要求儿童演员像成年演员那样,去为了一部戏,一个角色,而如何如何地苛待自己。

        而动画就不同了!

        但是动画始终是动画,同样的无法取代真人电影带来的那种真实感。

        所以李易也有些纠结起来。

        “你觉得,为什么我们过去拍过那么多那个年代的电影,可是为什么却反而.”赵光明揉了揉眉心道。

        “怎么说呢?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网友的帖子,上面写着:我们曾贫穷,所以有了钱之后急着炫耀;我们曾备受欺凌,所以在站稳了之后首先要嘲笑一下对手,朝着对手吐几口唾沫,告诉对手,老子站起来了;我们曾软弱,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为自己树立无比强大的形象,过去、现在、将来,我们一直无比强大。

        而我们的电影呢?其实也是如此,我们的电影,关于对那场战争的描述,大多时候都有一个特点!”李易想了想说道。

        “什么特点?”赵光明问道。

        “从不“示弱”!”李易说道。

        “示弱?你的意思是?”赵光明有些不解。

        “其实纵观过去到现在,我们拍的电影,电视剧,可以说几乎从未“示弱”过。

        我们的影视作品,在拍摄那场战争的时候,总是凸显出来,我们无比智慧勇敢,敌人无比低能弱智;我们无比强大,敌人无比弱小;我们总是胜利,敌人总是失败我们的电影太多的是表现我们的勇敢、智慧、顽强、强大,唯独没有人性的表现,没有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的历史。

        可是事实是什么?我们是像电影中那么所向披靡吗?我们死了多少人?敌人死了多少?我们的国土有多少曾经沦陷?我们出了多少汉奸、伪军.”李易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摇头。

        赵光明眉头微蹙道:“也不是没有吧?也有一些影视作品,并没有弱化敌人的强大吧?至于汉奸,伪军之类的,很多电影里面都出现过吧?”

        李易淡淡地摇头道:“是,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的影视作品,一直都是受市场裹挟的,因为实际上没有人喜欢看我们过去有多么的苦难,那场战争我们打的有多么的艰苦!

        我们的电影更多的是在以结果反推过程,因为我们最终是胜利了,所以有着这样那样的过程,仿佛都顺理成章了。

        我们很多电影,电视剧,是,给出了敌人的强大,但是更多的是在给出,敌人的武器弹药有多充足,可是对于人,却多数都是在降智!”

        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归咎于官方,但是实际上真的不能怪这一点。

        为什么?

        因为就像李易说的那样,其实更多的是市场的选择,国人不可能会喜欢看敌人强大,我们弱小的电影。

        国人喜欢看的是,我们虽然弱小,但是我们却能打败强敌,典型的结果推导过程。

        这也是人之常情,总不能把敌人塑造的很强大,然后我们很弱小,那样的话,哪里还有什么爽点可言?

        从网络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虐”的剧情就可以看的出来,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有答案的问题。

        因为没有人真的会这么拍影视作品。

        市场的主流也永远不可能是这类的影视作品,还有一点,如果真的那么拍了,那是在干什么?

        以另外一种方式歌颂敌人吗?所以,这也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所以,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评论,李易同样的不敢苟同。

        人是有慕强心理的,所以李易是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去拍那样的影视作品。

        那么如何去拍摄关于那场战争的电影?

        李易觉得《萤火虫之墓》这样的方式就是个很好的很聪明的方式。

        这部电影之所以争议那么大,也正因为有人被我们曾经的敌国的孩子“感动”了!

        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毕竟,不管怎么说,我们首先是人!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就会有情感,而这部电影最关键的点就是抓住了,能够让人普遍被感动的点。

        电影没有展现敌人有多么强大,更多的是展现,在战争的影响下,原来幸福的平民家庭,支离破碎。

        不管在任何时候,看到天真无辜的小女孩被饿死,原本蓝天白云、恬静祥和变成了饿殍遍野、满目疮痍,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这样的悲剧立意才是关键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惹来争议的原因所在。

        因为这些东西,的确能无差别地让人感动,让人不忍,可是又因为这部电影拍摄的国家,是曾经的施害国,所以观众才会割裂。

        一部分人认为,作为侵略别国的一方,他们罔顾了历史的事实,而另外一部分人又认为,这和无辜的孩子们无关,他们也是受害者。

        所以,李易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觉得,这种争议的来源,是在于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岛国人,而我们在那场战争之中,才是受害者。立场决定了我们的观感。

        因为那会让我们觉得不真实。

        明明是施害者,却反过来把自己变成受害者。

        那么我们呢?

        所以,如果换一下背景,那么这种争议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我们不曾去伤害过别人,我们是纯粹的受害者!

        《萤火虫之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确实没有交代二战的缘由和是非,这可以说也是争议的关键点所在!电影有它的取材和视角,它仅仅讲述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表现人性,这完全没有问题。它不是纪录片,更不是科教片,它丝毫没有义务把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在90分钟内讲清楚讲完整,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做到。

        当然,如果对方交代了二战的缘由和是非的话,或许可能就拍不出来那样的感觉了。

        但是反过来,站在《萤火虫之墓》的角度上来说,人家本来就不是拍给我们看的,那么从这一点来说,这片子不正是反应了军国主义对自己国家带来的伤害吗?

        当然,李易其实也觉得,电影最大的亮点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或者所作为切入点,但是电影本身其实问题也很大。

        最大泪点妹妹的死来说,很难让人不觉得是男主不作为和任性更多害死了妹妹!

        电影里面的妹妹是很可怜,但是男主角的少爷脾气也很容易让人恨的牙痒痒的,寄人篱下吃饭连碗都不知道洗,可以勉强理解14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在战乱中完全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和妹妹,但是连碗都不会洗脾气还很大,到了妹妹生病了都不愿意回头,与其说男主可怜,不如说看到这里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觉得男主可恶了。

        李易来拍的话,肯定要进行大修大改。

        至少,这真的不能用一个当时还太年少不懂事就能解释的了的。

        言归正传。

        李易其实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做。

        一部电影复刻出来,相对来说要容易不少,可是要进行本土化改编,要对剧情进行很大程度的修整,这可和复刻一部电影的难度,完全是两码事。

        当然,其实这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煽情到极致”的催泪片,这正好是李易擅长的。

        只不过,这种电影,真的适合用真人演员来拍吗?

        电影里面的小女孩是饿死的,那种状态,如果是真人小孩子来拍的话,说实话,李易觉得很难拍出动画的效果来。

        而且还有一点,如何规避那些尺度过大的,太过残酷的画面?

        取舍之间,可以说让李易也很是为难。

        首先,如果用动画来制作的话,那么要不要展现那些真实的残忍的画面?

        尺度如何把控?

        会不会影响到电影本身?

        其次,如果用真人来拍摄的话,那么演员怎么选?

        同时,一些那个时代的地方的习俗,等等,也都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来填充。

        所以,就算李易要拍这部电影,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这样的电影,不管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都需要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

        其实还有一点,很关键。

        我们国内的很多导演,总是希望能拍出让“外国观众”认可的电影,想让他们承认这场战争我们所遭遇的苦难,以及敌人的残暴。

        可是实际上,李易真的没有想过。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本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苦难,外人看了,顶多只能是出于人性来表达一点同情,所以在李易看来,这类的电影,真的没有必要苛求去让外国观众认可。

        这样的电影,首先应该立场很坚定,那就是拍给我们自己看的。

        让我们自己的观众,去重新感受那段历史,去明白,那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去明白,我们如今的日子有多来之不易。

        而不是去寄希望于外人!

        就算你拿奖了又如何,就算被认可了又如何?

        这也是这类的电影的一些通病,一些导演想着按照“外国人”“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去拍摄电影,可是这样做,本就失去了最大的意义。

        当然,过去我们还没有那么强大,所以这种心理倒是也能理解,但是现在真的没有必要去考虑,外国观众怎么看,外国影评人怎么看,外国媒体怎么看,因为真的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所以李易不需要考虑这一点,而且有些东西,如果连我们自己的观众都不认可,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国内拍?

        从影响力的角度来说,拍一部国内票房大爆的电影,影响力自然也就上来了,如果墙内不开花,墙外开花的话,那么又有什么意义?

        回到电影上来说,什么是人性普遍的情感?

        《美丽人生》为什么能感动人?是因为那段历史吗?

        不,国人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人家的那段历史?

        真正让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历史却也能够被感动的是,那父子亲情,是那父亲为了妻子和孩子而做出的牺牲。

        这些才是人性的普遍情感。

        同样的道理,《萤火虫之墓》里面是靠什么感动人?

        是孩子,因为没有人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样一个活泼可爱,天真乖巧的孩子,遭受那样的苦难。

        这才是最普遍的共情点。

        《忠犬八公的故事》靠的是八公的十年如一日的忠诚来让人共情。

        《妈妈再爱我一次》靠的是伟大的母爱来让人共情。

        《交易》这样的短片,靠的是孩子懂事的令人心疼来让人共情。

        拍多了煽情催泪的影片,李易对这方面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认知的。

        像反战的影片,关键要表现出来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不是那种胜利的结果,而是在战争过后,留下的伤害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才能够让人普遍性共情。

        让人明白,战争的可怕,让人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黄飞鸿》系列,为什么会让人共情,因为电影展现的主题,是国人最普遍的共情点。

        我们都知道那是我们曾经的历史,我们都知道,我们胜利了,我们也都知道,我们有很多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我们会知道,陆浩东那样的人,为何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佩。

        这些才是关键!

        (本章完)


  https://fozhldaoxs.cc/book/45405243/7845959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