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另眼相看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铁血残明
三嫁咸鱼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汇报的时候,也是理工男的一板一眼,不夸张,也渲染,有一说一。只是说到下周的工作安排的时候,说的略微潦草,说明他对部门其他员工的情况并不十分掌握,还有对整个ai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并没有个分成若干接点,有目标的完成,而是做到哪算哪。
钟瑖有些皱眉,吴经理的工作方法,对一个程序员来说,问题不大,甚至作为一个副经理,也马马虎虎。可要作为一个掌握工作进度的部门领导,他这样是不行的。
不过,吴经理低调,好学,还算是个可造之材,和下属的关系也不错,钟瑖还是想帮他一下。
钟瑖记得他有本《IT经理进阶教程》的电子版,里面有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等会找出来,发给钱芃,让她转交给吴经理。
钱芃这次也列席了会议,本来她是没资格发言的,不过钟瑖想看看她的能力,也点名让她说说。
钱芃应该是有准备的,她的发言给了钟瑖一个惊喜,回顾上周事情,说的有条有理,事情按轻重缓急,逐条说清楚。
下周的计划,更是按照维护和开发,也做了妥帖的安排。开发要做到哪一步,和市场部配合需要做哪一步。时间安排合理,还预留了处理突发时间的时间。
钟瑖听完点点头,问道:“小钱以前做过项目经理吗?”
“啊?没有啊?怎么了?”
“没事,我看你做事情挺有条理的。”
“她读书的时候是学生会的,”吴经理突然插嘴道,“负责学生会各种活动安排,她做这个比学习还起劲。”
“我又没耽误学习,哪年的奖学金没我?”钱芃反驳道。
钟瑖笑笑,他这个前助理,在管理这一块,倒是比吴经理更有潜力,之余以后能不能在管理上能不能有所发展,就看她的造化了。不过倒是可以好好考察一下。
接下来是后勤等部门的汇报。
多年前,彭城丰邑凤头村的水坑边,曾生长着一棵百年老榆树。
树是我太爷爷的爹种的。旧日风俗,家里有小娃娃出生,爹娘要帮他种几棵树,以增福荫。有的种桃李,寓意生活甜美,等孩子五六岁时,就能爬树摘桃摘李,大快朵颐;有的种杨柳、香樟,希望孩子长大后挺拔壮硕,过个十几二十年,就可以把长到成人腰围粗的大树砍到,或架梁造屋,或打成箱笼桌椅,供孩子嫁娶之用。
替太爷爷栽榆树是他娘的主意,他爹本来不同意,说怕儿子长大后成了不通世事的榆木疙瘩,而且榆树长得慢,要三五十年才能派用场,不实用。
可太爷爷的娘坚持种榆树,老爷子素来怕老婆,就答应了。
老太太出身书香门第,他爹中过秀才,还做过县太爷的师爷。可惜老人家命不好,刚上任没多久,就碰上捻军攻打丰邑,城破之后,县太爷搂着大印跳了荷花池,他也被捻军捉住,砍了脑袋。
此后家道中落,不得已,老太太才下嫁给我太爷爷他爹这个薄有田产的农家子。此后几十年,日子虽过得不算丰裕,却也总算衣食不愁。可老太太总是终日郁郁,难得开心颜。一是经捻军一吓,落下病根,终年噩梦不断。再加上,她老惦记着旧日风光,总想着如果自己的爹没那么短命,就不会这么窝窝囊囊的做个农家妇。
种榆树,是因为老太太觉得榆树比别的树贵重,希望儿子能有出息。
或许是遗传了秀才外公的基因,我太爷爷从小就耳聪目明,过目不忘。他娘见他是个读书种子,想着许是老天保佑,让孩子帮她重温往日风光-----甚至能更进一层,让她当上举人甚至是进士的娘。于是倾 其所有,为我太爷爷请了最好的先生,供他读书。
太爷爷也争气,他三岁启蒙,五岁就能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六七岁,就能和一群半大小子一起,坐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地诵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十五六岁时,已经能做得一手好八股,赋诗做对也无一不精,是封邑方圆百里,人人交口称赞的小神童。
光绪二十九年,为庆祝慈禧老佛爷七十大寿,朝廷发恩科。太爷正值弱冠,顾盼自雄,自觉学问初成,准备参加秋闱,博一个秀才功名,光耀门楣。
正在这时,一位昔日同窗突然登门拜访。此人出身富贵,喜郊游,爱宴乐,出手豪奢,相交遍天下,算是个风流倜傥的佳公子,可就是不爱读书。他爹为他说了一门亲事,是县太尊的外甥女,相貌家世,无一不是上上之选。可那家小姐嫌他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白丁,说除非他中个秀才,否则绝不嫁入他家。
这人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知道就凭自己胸中那点墨水,想中秀才,万无可能。于是想到了我太爷爷这位神童。借联络同窗之谊的名义,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请我太爷爷饮酒取乐。觥筹交错间,借着酒劲,诉说自己对县太爷家小姐的倾慕,和那小姐的无情。说得我家太爷爷也唏嘘不已。看我太爷爷动情,那位同窗拿出纹银百两,请我太爷爷替考。说一切都打点好了, 只要我爷爷替他考上秀才,白银之外,还会送上田亩若干。
太爷爷年幼,一方面抹不开同窗的面子;另一方面,读书耗费不菲,全靠他娘陪嫁的那点细软,实在是不够。他想着有了那笔银钱田亩,以后读书,就不用家里贴补了。又想着反正会试三年一开,自己还年轻,三年后再为自己考个功名也不晚。于是就答应下来。
我爹兄弟姊妹挺多,爷爷奶奶在他们整个生育期的二十年间,没闲置浪费一点资源和时间,噼里啪啦、结结实实的生了十多个孩子,成年的有六个。
大爷比我爹大六岁,当中还隔着两个姑姑。他读中师走的时候才十四岁,爹还在村里读小学,他从小就是大爷的小尾巴,大爷走了,爹挺失落的。
爹性子弱,从小想得就多,再加上地主的身份在他记事起,就一直沉甸甸的压在他胸口。虽然村里人并没对爷爷家如何如何,可爹还是本能的觉得,他家和别人家不一样。
自大爷走后,爹很少跑出去玩。靠看闲书打发时间。爹告诉我,他很感谢小学的一位先生。先生家有很多书,都是些老书名着,他很爱惜书,从不外借,但允许我爹到他家看。
爹脑子好,厚厚的《三国》、《水浒》,即使很多地方不理解,都能囫囵吞枣的看下去,而且情节能记得清清楚楚。他每天下学都要到先生那看书,直到家里人喊他吃饭。
夏天天黑的晚,吃好饭,村里的闲人喜欢聚在榆树下闲聊。那棵大榆树已经有成人一抱粗,枝叶遒劲蓬勃,能遮住一间屋子大小的阴凉。村里人没事就喜欢围着大树坐坐,抽抽旱烟,聊点闲篇,消磨时间。
村里有个老头,年轻时在彭城茶馆里做过伙计,听了一肚子评书,平时喜欢给别人讲古。可老头听书是东听一回西听一回,再加上年纪大了,脑子有点乱,常常闹关公战秦琼,猪八戒背狐狸精的笑话。村里人没什么见识,就图一乐,听的津津有味。
我爹小小年纪,却因读过几本书,渐渐听出有些不对。开始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躲在后面不敢啃声。后来有次老头子讲“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说:”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并刘备张飞一起,与吕布战作一团,一百个回合不分胜负。“
我爹脱口而出:”关老爷那时的马不是赤兔马,赤兔本是吕布的,吕布后来在下邳被曹操斩了,宝马被曹操得到,才被转赠给关老爷的。“
老头子被一小娃娃寻到错处,驳了面子,心里不喜,骂道:”瞎嚷嚷什么,有本事你来讲。“很奇怪,在同龄人面前羞涩腼腆,默默不能语的我爹,对着一群老头子,竟然一点不怯场,侃侃而谈,讲起了三国。
那群闲汉一听,小娃娃人虽小,故事却讲的不赖,以后就常拉他去讲古。我爹常常白天看过几集,晚上就现学现卖,给那群老头子讲故事,居然颇受欢迎。
爹常跟我说起给全村老头讲古的风光,颇为自得。我就调侃他,当时要在老榆树下搭棚卖票,说不定还能小赚一笔。老爷子自得之余,也也常感慨,读那么多闲书,当时不过是为了消磨时间,可没想到,古书里那些东西,竟然能影响了他一辈子。
六十年代可能是中国农业社会最后的余晖,红色狂潮已经开始从文化、政治、经济各个层面冲击古老的乡村,可农业社会残留的忠孝中庸的思想还是在影响着不少人。
乡绅虽然大多被铲除,可乡土、家族、亲情的观念尚未被完全打断,老人们还惯性的保留着忠、恕、宽容的习惯。所以我爷爷虽然在政治上被打倒、经济上被破产,可周围人待他,却也并不过于刻薄。就像对待一个闯了祸,倒了霉的自家亲戚一般。
爹在那样的环境长大。他读到的社会和接触到的社会是一样的,忠孝节义、君臣父子的力量虽然隐约虚弱,可总能找得到,他也一直按照耳濡目染的那一套,规矩自己的生活。
所以爹的世界观一直留在农业社会里,他从未融入到新的商业社会里来,所以幸运的不需面对我们这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心灵的迷惑和撕裂。
老爹那时还年幼,根本没意识到那些古书和身边的人正默默的塑造着他。他读书、游戏、给老头子讲古,日子过得充实惬意。
爹也有对未来的规划,就是像大爷一样,读完中学,考到外面去。
我爹从小聪明,读书对他来说从来就不是事,他不是个用功的学生,听课不认真,碰到自认为会的东西,就偷偷摆弄抓来的小虫、青蛙,下课就看闲书。可考试成绩一直优秀。很轻松的就考上了县里的中学。
要不要让爹继续读书,家里曾经争论过。大爷已经在外面读书了,虽说师专不用家里出一分钱,甚至每月还能贴别两三块零花钱,可家里毕竟少了一个干活的壮劳力。我爹再去读,家里的活就更没人干了。而且,虽说那时中学没什么学杂费,连住宿都免费。可吃喝、笔墨一个月下来也要四五块,这对一年到头看不到什么现钱的农村人来说,也是笔要命的开支。
村里男孩读完小学,能写书信,能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不去读了;女孩子读个一两年,能写自己的名字,就回家干活了。
爷爷毕竟在外面闯荡过,知道读书的好处,力排众议,支持爹读书,甚至几个姑姑,也一直供他们读完中学。我猜,爷爷是想着让孩子们能圆太爷爷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梦!
新社会,总得有个金灿灿的新前程不是?
钱从哪来?大爷那时已经工作,每个月能给家里寄点钱。爷爷凭着年轻时学的采药抓制药的本领,制了一些常用的草药。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肚子疼,妇女痛经什么的,爷爷就凭着以前背下来的几个方子,给人家治病,多少有些效果。村里人穷,可都厚道,喝完药后,会送几个鸡蛋、几斤麦、豆什么的,积少成多,偷偷拿到集市上卖掉,也能换点钱。爷爷就是靠这么夺泥燕口、削铁针头,东挪西凑,硬是供几个孩子读完了中学。
多读了三年书,似乎并没有改变我爹的命运,至少在物质上没有。他一辈子都窝在丰邑凤头村没出来,和大多数农民一样,整日种地、养猪。倒是几位姑姑,因为多读了几年书,都找了个好婆家,改变了命运。
之所以只读了三年中学,没继续读下去,是因为毛爷爷发动了文 化大革命,把全国乳臭未干、是非不明的孩子们都赶出了校园,轰轰烈烈的,以自己的鲜血、未来、甚至生命拱卫红太阳。
我爹没地方读书了。
爷一辈,孙一辈,都因为不可抗力断了读书的前程。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命运想要成就一个人不容易,可要想毁一个人,分分钟的事!
https://fozhldaoxs.cc/book/44086535/678522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