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走进不科学 > 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国!

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国!


《走进不科学》  
    “......”
    小树林里。
    听到小杨说出的这番话。
    陈省身的脸上忍不住又露出了些许惊容:
    “不抓紧时间就回不去了?小杨,这话从何说起?”
    小杨再次翻阅了几下面前的《PhysicalReviewLetters》,缓缓说道:
    “省身,怎么说呢....严格来讲,这应该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
    “至少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发的有点急了。”
    陈省身眉头一掀:
    “有点急?”
    “是啊。”
    小杨在石椅上换了个更加舒服点的坐姿,接着说道:
    “目前的国际形势大家想必都清楚,欧美国家每时每刻都在盯着东方的发展情况,极尽所能的在搞各种封锁。”
    “国内则长期都保持着低调,看起来就跟顺毛驴似的,能不当显眼包就不当显眼包,出风头的事儿从来不做。”
    “但这篇论文却和国内的发展方针截然是两个画风,一下子从内敛变成了张扬...不,应该说是张狂。”
    “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只有三种。”
    说着。
    小杨先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一,国内的所有人都疯了,人人坐忘道附体,分不清现实还是虚幻,所以才改变了性格。”
    陈省身闻言笑了笑。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内的那几只兔子可是出了名的有战略眼光,他们脑袋齐齐抽风的概率....开玩笑,与其信这个,还不如信如今国内有个未来的穿越者存在呢。
    小杨自己显然也不信这个说法,于是很快竖起了第二根手指头:
    “第二种可能,国际上有相同研究的团队计划公开相同成果,国内为了抢首发所以做出了这种举动。”
    这一次。
    陈省身思考的时间略微长了一点儿:
    “小杨,这种可能性的概率可要比第一种大多了。”
    “嗯,但依旧有限。”
    小杨朝陈省身笑了笑,解释道:
    “如果是欧美科学界有团队在模型上取得了成果,我多多少少应该都会听到一些风声。”
    “这里的风声不是指具体的科研成果,而是诸如某某团队会在多少多少时间里发表一篇期刊这样的消息,也算是业内典型的预告方式。”
    “但很遗憾的是,截止到今天之前我都从未听说过类似的消息,所以我认为这点的概率同样不是很大。”
    “而排除了以上这两点后,那么只剩下一个可能了......”
    说道这里。
    小杨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郑重说道:
    “国内发生了某些事情,以至于极其迫切的想用这篇论文召集起海外留学生,再晚就可能会出事。”
    小杨这番话说完。
    他对面的陈省身与李景均二人忍不住彼此对视了一眼。
    集结号......
    这篇并不算厚的《PhysicalReviewLetters》期刊,背后还藏着这么一番含义?
    过了片刻。

    陈省身忽然想到了什么,飞快的朝周围又看了几眼,确定没人后压着声音说道:
….

    “小杨,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国内的原子弹快爆了?”
    早先提及过。
    兔子们在搞原子弹的事儿并不是什么大秘密,就连在研究原子弹的关键人员也同样如此。
    《PhysicalReviewLetters》这篇论文上的赵忠尧、王淦昌、陆光达几人都是传闻中兔子们核武器项目的负责人,所以静下心后,陈省身便立刻想到了原子弹的可能。
    “原子弹啊.....”
    小杨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
    “说实话,有这可能性,但概率同样不高。”
    “原子弹这玩意儿虽然威慑力强,但它只是一款一代类型的核武器,即便国内真的试爆成功,也不太可能让欧美紧张到不允许留学生回国。”
    “毕竟这种封锁的行为是要付出不小代价的,如果只是原子弹....我真认为还差那么点味儿。”
    陈省身默然。
    小杨所说的【代价】他....或者说现场的几人都不陌生,毕竟当年海对面已经阻拦过一次留学生归国了。
    在那次阻拦过程中,海对面在舆论上花了不小的成本,将国内的条件与前景形容的极其恶劣——而这些新闻的笔杆子就是要收钱的。
    另外还有为了挽留一些顶尖人才,海对面还开出了很优渥的价码,不仅仅是口头拦阻而已。
    所以说句直白点的话。
    真正有心报国的留学生中的“大头”早在十年前就回国了,理论上来说这些留在海对面的学者并不需要海对面特别紧张才是。
    哪怕原子弹试爆成功,有那么几位十几位留学生受此影响回国,对大盘也依旧不会有什么明显影响。
    除非.......
    想到这里。
    唰——
    陈省身、李景均和小杨三人同时想到了一种可能,齐齐面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除非......国内接下来要拿出的东西,比原子弹的“量级”还要恐怖?
    甚至.......
    能够让海对面都感觉到恐惧?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三人就这样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杨方才继续说道:
    “当然了,两位,以上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猜测,现在咱们应该讨论的还是.....”
    “到底要不要回国?”
    回国。
    听到小杨口中说出的这两个字。
    现场的氛围再次肉眼可见的重重一凝。
    过去这几天时间里三人一直都待在伯克利大学,不过彼此间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讨论这个话题——他们都在等今天的论文。
    眼下论文已经发刊,那么话题就该重新回到原先的抉择上了。
    过了十几秒钟,李景均才先舔了舔嘴角,对陈省身问道:
    “省身兄,你的想法呢?”
    “......”
    陈省身修长的食指在桌面上敲击了几下,最终整个人深吸了一口气:
    “景均,小杨,我准备回去。”

    《走进不科学》  
    李景均闻言,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愕然。
    他和陈省身相识也有接近二十年了,很清楚自己这位老朋友的性格——不同于数学上的才华出众,陈省身在生活中一直都是个选择困难症。
….

    他很多时候连全麦面包和吐司都能犹豫半天,遑论回国这种关乎人生后半生发展的事儿了。
    结果没想到。
    三人之中陈省身居然这么早的就表了态,这可不想是他啊......
    面对李景均的愕然,陈省身则轻轻笑了笑:
    “景均兄,你为何这样看着我?”
    “我如今也五十岁了,因奥本海默先生的邀请来到海对面,也过去了整整一轮。”
    “海对面这边啥都好,科技发达、节奏现代化、建筑高大繁荣,但是....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啊。”
    说着说着,陈省身亦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十年前海外留学生归国,当时我面对家庭和政治背景的顾虑所以拒绝了邀请。”
    “如今小璞(陈省身的女儿)已经十一岁了,身体已经负担的了归国的颠簸,政治方面的顾虑我也打消了。”
    “眼下既然有这么个大家一起回国的机会....我是觉得不能再错过了。”
    “其实这样回国也好,我和老华那边还有些事儿要勾兑勾兑呢。”
    或许是被小杨之前那番话刺激到的缘故。
    陈省身这位后世谜团重重的数学大佬,少见的表露起了自己的情绪。
    后世说起那些建国后留在海对面的学者的时候,经常会用【贪图海对面优渥生活】之类的句子去描述他们。
    但实际上。
    真正一心追求物质生活所以留在海对面的学者有是有,不过数量真没那么多。
    根据海对面移民局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
    1930-1945年在海对面留学的学者平均入籍时间足足长达11.3年,截止到1960年之前,毕业后三年内便入籍海对面的留学生人数只有17人。
    所以大多数留美学者的轨迹其实带着很强的【迟疑性】,也就是各种因素的叠加下一点一点的朝海对面倾斜。
    反倒是将来华夏强盛后,很多人钻着法子也要润到海对面。
    而陈省身的经历,便是典型的前者:
    物流毕业的履历让他在政治方面长期有着极深的顾虑,这导致在很多留学生回国的时候陈省身一直在怀疑与动摇。
    同时众多留学生回国的那段时间恰逢陈省身的女儿陈璞出生,陈省身担心女儿和刚生产完的妻子坐太久船会出事,便最终决定留在了海对面。
    接着再往后的故事就是所谓的砝码叠加了,如果没有今天这么遭事儿,陈省身就将在一个多月后留在海对面。
    至于他所说的老华...指的则是华罗庚。
    当初华罗庚曾经写信劝说陈省身回国,不过陈省身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海对面。
    后来1955年兔子们评选第一批学部委员,陈省身的恩师孙光远遗憾落选,陈省身便认为这是华罗庚对自己的报复。
    二人为此还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好在后来还是说开了。
    当然了。
    这件事最终并没特别影响二人的交情,远远没有发展到小杨小李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倒是陈省身和丘成桐的关系不是很好.....
….

    接着陈省身又看向了李景均,问道:
    “景均,你呢?”
    “我啊?”
    李景均闻言伸了个懒腰,目光悠长的看向了远方的天空:
    “我也准备回去,毕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逃难来的嘛。”
    “现在既然有了两位大人物作保,我肯定就打算回国了。”
    陈省身点了点头。
    李景均这话倒是没啥问题。

    李景均确实是所有留美学者中的绝对另类,这年头留美学者里头为物流工作过的有不少,但像李景均这样的还真是孤本一个。
    不过幸运的是。
    如今国内主要领导已经知道了李景均的情况,还共同署名给他来了封亲笔信,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有不回本土的理由。
    况且李景均的亲朋关系也都在国内,据陈省身所知,自己这位好友对海对面的生活习惯、食物种类也并不是特别适应。
    所以李景均的回答不算出乎陈省身的预料,这是最好猜的一个答案。
    紧接着。
    李景均和陈省身同时转过头,将目光锁定了一旁的.....小杨。
    “小杨,你呢?”
    听到两位长辈的问题,小杨的脸上忍不住浮现出了一丝迟疑。
    说实话。
    别看现场三人中小杨是坚持最久才入籍海对面的华夏学者,但其实他的内心远远没有他履历那么坚定。
    例如在过去这些时间里,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曾经多次远渡重洋,想要将小杨给带回华夏:
    1957年到1962年夏天,杨武之三度在日内瓦和小杨团聚,其中也多次提到希望杨振宁能够报效祖国的想法。
    不过可惜小杨的母亲罗孟华却每次都不赞同儿子回国,其中在杨武之介绍道国内可以制造飞机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于是小杨的回国之路就这样磨着磨着中断了。
    当然了。
    如果就这样把责任归结到所谓的‘慈母’身上,那么对罗孟华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小杨本身的意愿同样不可忽视。
    至少在当时那段时间,小杨并不太愿意回国。
    不过很微妙的是。
    在小杨入籍后的第七年,他又主动提出了想要回国做贡献,不过这个申请却被与徐云聊天的那位作家给劝解开了。
    其中的心路历程,大概也只有小杨本人才懂吧.....
    可惜后世看来,小杨....或许说老杨多半是准备将这段过往,以及他和小李的恩怨独自带进坟墓封闭了。
    眼下这个时期随着某些变数的出现,小杨又一次面临了回国与否的选择。
    而这一次.....
    他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面对眼睛眨也不眨盯着自己的李景均和陈省身,小杨的脸色也渐渐开始变幻了起来。
    虽然在原本历史中他最终入了海对面的国籍,但这并不代表他对自己出生的故土就没有任何情感——真要是那般无情,他不可能拖延了足足19年才在移民合同上签字。
    只是原本每次都是海对面的砝码重过了本土,而这一次却是本土砝码逐渐占据了上风.....
    赵忠尧.....
    陆光达.....
    杨武之.....
    一位位朋友亲人的面容飞快的从小杨脑海中闪过,最终画面定格在了去年父亲杨武之送给他的那面国旗上。
    尽管只是记忆,小杨却感觉到了国旗上传来的热度。
    小半分钟后。
    小杨缓缓睁开了紧闭的双眼,整个人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决定:
    “景均兄,省身兄,我也和你们回国,咱们......”
    “同归!”

    新手钓鱼人  
.
...


  https://fozhldaoxs.cc/book/41102228/7914344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