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235章 科考真秘笈

第235章 科考真秘笈


科举宝典。
        研习资料。
        这话要是出自苏过之口,晁补之说什么也要相信。毕竟,天下的厚道人不多,但苏过绝对是晁补之见过的最为厚道的人之一。
        文章学问功底扎实,性格朴实无华,这样的人,要么被埋没到无人知,要么一旦成名,名扬天下。
        只不过,苏过想要名扬天下还有一道坎,就是他爹苏轼,他叔叔苏辙。这是苏门弟子无法翻越的两座大山。几百年才出这么一个人物,想要获得旁人称赞一句青出于来而胜于蓝,难之又难。何况苏家一门之内出了两个,加上故去的老苏苏洵,就是三个,苏家的子孙们实在是太艰难了。在晁补之看来,苏过的学问扎实是扎实,但距离他爹还有很远的距离要走。
        这还是同时期相比,十九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过,他们就有一道实力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苏门之中,能够和苏轼才华接近的也就是黄庭坚了。
        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甚至有些方面黄庭坚已经超越了苏轼。但对一个文人来说,奠定他文坛大宗师的考量只有一个,文章。
        如今的苏轼,他的文章只有小苏学士苏辙可以比肩,但也差了一些。除此之外,活着的,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按理说,李逵、李云能够拜入苏门,并且在苏轼跟前读书,文章不说沾仙气吧,总该有点苏门的味道。
        可让晁补之疑惑的是,李逵的文章风格多变,诡异到让他干瞪眼也没法子;李云更是算了,李云的文章简直就是不知所云。
        一直对李逵琢磨不透的晁补之,这才发现了真正的端倪。
        抄文。
        文抄公不丢人,但要是被人发现的文抄公,那就丢人了。
        很快,李云、高俅也被人叫来。
        晁补之虎着脸,从李云手里夺走了一卷手稿。看上面的字,晁补之有点天旋地转。就算是脾气很不错的他,也忍不住卷起书落在了李云的脑袋上,愤恨不已道“你这小子,就你的字,县试都过不去,还想着读书成功名,做梦去吧”
        李云茫然的看着晁补之,嘟哝道“师伯,您老又打人了”
        “有吗”
        晁补之有些尴尬,他堂堂礼部省试会元,被一群小崽子气地整日喝人参汤提神,他容易吗人参如今不算是什么大补药,但是苏轼很喜欢,认为人参近乎仙丹的功效,能让他延年益寿。连带着苏门的弟子多半会购买人参作为孝敬老师的礼物。
        很廉价,但买的多了,就少不了吃一些。
        晁补之瞪眼威胁李云道“我打你了吗”
        李云愣住了,想要点头。
        “真打了吗你哪儿疼”
        李云觉得自己肯定又替李逵背锅了,他哪儿都不疼,晁补之这等弱鸡能用书打疼他这不是笑话吗可事实不该是这样啊
        等晁补之转身之后,李云才愤恨的对李逵道“李逵,你又惹师伯不高兴。”
        “没有。”李逵撇干净自己,张口就反驳。
        李云怒道“没有为何打我”
        李逵不屑道“昨日的功课你做了吗”
        李云顿时惊慌失措起来,惊呼道“昨日还有功课,夭寿呐我竟然又给忘了。”
        为什么是又,因为对李云来说,晁补之布置的功课,他从来没有完完本本的完成过。时间长了,他习惯了,晁补之也习惯了。
        沉冤昭雪,李云也消停了。
        反倒是高俅看的好笑,他也准备参加科举。说起来完全是受到了李逵的影响,之所以这么做,一来,苏轼有了辞官养老的打算,他这个苏轼专职小秘书有失业的危险;二来,他偷听了李逵对李云的科举法门的蛊惑。
        觉得自己也有机会。
        只要过了解试,别说省试那么遥远的事了,就算是他投军,有了举子的身份,他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前程。于是,只要有空,他就和李逵、李云一起读书,最近也开始学着写文章。以前他对文章策论一窍不通,但是通过李逵的办法,他发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
        晁补之愤恨不已的盯着李逵,他认定了李逵肯定是始作俑者,而高俅性格奸滑,俩人连带着将李云这个朴实的小子给带坏了。
        要是李云能听到晁补之的这话,顿时会感激涕零的诉苦道“师伯,您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看穿了李逵这厮的奸计。”
        不过,晁补之是来验证自己想法的,而不是来听李云心声的。
        对他来说,李逵、高俅的根基不稳,读书太少,李云更是不知所谓,连根基都没有打好。这样三个人,还信誓旦旦地想要参加科举,着实让他窝火。当初他十七岁的时候,还在琢磨自己的文章,凝练文字,不敢轻易下场赶考。
        可看看李逵等人,半桶水都不满,就想着大庆殿上高中的美梦,着实让他心塞。
        说起来,殿试并不在民间名气很响的紫宸殿,紫宸殿不过是皇帝处理朝政的重要宫殿,朝会的举办宫殿,但是大庆殿是朝廷举办大典的宫殿。科举殿试是抡才大典,殿试自然要去大庆殿。
        不过,如今晁补之没有证据,他也不能无端的指责李逵等人的不是,他找来这几个小子,就是为了收集证据的,轻轻的咳嗽一声之后,晁补之开口道“今日做文,作一篇策论。”
        “请师伯出题。”
        “还请大人出题。”
        三人称呼晁补之都不同。李逵李云称呼晁补之为师伯,而高俅只能称其为大人,算是尊称。虽然苏轼把他看成是家人,但要让苏门之中最出彩的几个弟子接纳他,还有点费劲。主要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才华横溢,见不得不学无术之辈。
        高俅的水平不错,至少要是去沂水县赶考的话,很有希望通过县试。
        但可惜的是,他是开封府人氏。
        科举第一厮杀战场,就是在开封府。
        官宦子弟,太学学生,足以将开封府打造成为一座学子们噩梦连连的绝地。好在开封府每次解试都不会少于一百五十个名额,要是和其他州府一样,十几个,二十来个名额的话,开封府的富贵人家起码要逃离一半。
        晁补之看了眼高俅,要说李逵李云还有机会,但高俅机会渺茫。开封府的解试不好过啊当然,这是对高俅来说。对晁补之来说,完全不是个事,只是单纯的鄙视了一把高俅。毕竟当年晁补之是开封府解试出去的人,不管是开封府府试,还是省试,他都是第一,科举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压力。
        晁补之顿了顿,随便出了个题目“国之废兴存亡。”
        李逵听到这题目,有种被小瞧了的样子,嘴角不屑的冷笑了一声,心中顿时琢磨起文章来了。
        李云茫然的看着晁补之,很紧张的憋着气,偷偷问晁补之“师伯,是孟子题吗”
        考试的时候学生问监考,这会有什么后果,自然不用多言,铁定要被赶出考场的渣渣。晁补之瞪眼看过去,训斥道“禁言,认真破题。”
        感谢王安石。
        自从神宗之后,王安石虽然注重变法,但他的文采也是当世大才,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要不是他活着的时候,对手实在太强大,欧阳修,曾巩,苏轼,苏辙,都活的好好的,还都是文章大成的年纪,以至于他没机会成为大宋文坛的文宗。
        苏轼也是熬死了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才成为文坛宗主的身份。
        王安石的文章是复古流,拙朴中寓意明确,本身又是个性格执拗的人,对于看不惯的事,他动手就办了。大宋的科举在王安石的手里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取士不再注重诗词歌赋,而是注重策论。这在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旧党极力废除王安石在朝堂的痕迹,司马光也没有对王安石时代的科举选拔士子的标准做出改变。
        策论,成为王安石之后,考中进士的唯一途径。
        即便大宋进士科里还有诗词一科,但这一科的考试的选拔的重点,还是策论。
        而策论的考题出自五经易、诗、书、周礼、礼记,这这部书考生只要选考一经即可,加上论语和孟子。这也是李云问晁补之是孟子题的原因。
        考场众生百态。
        晁补之高高在上的坐着,看到李云抓耳挠腮的凄苦样子,看到李逵念念有词的模样,还有高俅眼珠子左右划拉的抖机灵,顿觉好笑。心中豪气顿生“一群猢狲,逃不出老夫的手掌心嘿嘿”
        国之废兴存亡,李逵知道这句话出自孟子娄离上。前后文随即在脑子里出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策论考试,总少不了将考题的出处找出来,然后点明之后提问,解问,成策。
        之后开始提问,找出问题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写议论文。一篇好的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这对李逵来说,一点难处都没有。唯独难的就是语言的凝练。
        这也有办法,明朝的李贺用一套科举速成法,造就了不不知多少举人和进士。他的办法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考官不发现,能够蒙混过关,就能高中。毕竟抄的文章也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而是历年科举之中的佳篇。
        只要考官不眼瞎,就能高高的中了。
        李逵随即想到一个人,癸卯科的殿试策论中刘进有一段文章可以用,随后是另外的信息是此人已死,文章埋没了可惜了。李逵歪着脑袋心头一喜,落笔草稿之上,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段不错,抄了。”


  https://fozhldaoxs.cc/book/3916/28293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