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浦江东 > 第63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63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二桩事体,就是买棒冰吃。

  一听外面买棒冰的声音,“四眼”肯定第一个站起来,趿拉着拖鞋就往外跑。

  小花这时候却不太欢喜吃赤豆棒冰了,原因是来堂哥家没多久就爱上了小巷进口处一家小店里的冰激凌。

  这家店的冰激凌是店家自制的,平时用一种铜质的桶状容器盛放在冰柜里。老板挖取冰激凌得时候用的是一种特制的勺子,勺子从桶中挖取出的冰激凌呈圆球型,再放入小花自己带着的小碗里。

  回来后,吃的时候用小羹匙一点点铲下,再小心翼翼送入口中,刹时一种凉、爽、甜、糯、软、滑、润、香的神奇的感觉传遍周身。这种滋味,往往令小花久久不能忘怀。

  但是一个冰激凌的价格差不多贰角铜钿,等于一个成人一天的生活费,对一个半大孩子来说,无疑是望而生畏的天价。所以堂哥每次都控制出手,不可能让大家都大快朵颐。

  对卖棒冰小毛,“四眼”和小花自然不陌生,他们都干过这事。卖棒冰者,既怕天不热,棒冰卖不掉。又怕天太热,棒冰都化掉,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小小年纪这些心思,所以他们对卖棒冰人的辛苦,自然感同身受,钱一分分都来之不易。有时候看到棒冰快要融化了,则多帮着买棒冰者吆喝几声,或者数量不多的情形下,以稍微便宜一点的价格全部买下来,送给邻居家里去吃。

  最后一桩事体,就是堂哥带着大家在SH市内“旅游”,认识认识上海。最远的地方去过西郊的动物园。但更多的时候,堂哥却非常欢喜带着他们在家里附近的大街小巷里转悠。

  堂哥家所在的区域,面朝黄浦江,往左是董家渡,往右是十六铺,都在咫尺之间,是上海最早成形的城区之一。

  弄堂逼仄,屋角生苔,墙粉剥落。

  但在此前,这里却是上海滩比较有名的旧式里弄之一。主弄左右对称,各有4条横弄,弄门为简式牌坊,上写“东一弄”、“西一弄”等,共近二十幢楼房,均为新式石库门。

  这里里弄之所以比较有名,并非是因其地段位置,而是20年代至40年代,这里是旧上海的妓院之一。解放后,妓院被封闭,这些里弄改邪归正,大批市民搬迁至此。

  因为比邻黄浦江畔的优势,给予这一带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资料显示,上溯到宋代,此地已在沿江形成小集市。

  右边的董家渡地区,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形成的城区之一,拥有上海现存最早期的天主堂和上海最早的会馆,反映着上海海纳百川的气度以及锐意进取的精神。

  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上,位于浦西老城厢和南外滩之间的董家渡,也可以说是“上海的发源地”。

  坊间有语云:“靠着董家渡,由南往北开发,才有外滩,然后再由东往西发展,才有了上海。”

  在董家渡一带最能找到老上海最平民的感觉。

  这一带的大多数路名承载着昔日老上海城外南市地区的繁华和平民的生活,篾竹路、外咸瓜街、面筋弄、外仓桥街、盐码头街……。

  这些街名的来源就是这里曾经集中的商贩店铺,记录了董家渡商肆林立/商市繁盛的历史,和这里曾经的繁华喧闹,依然能从中读到黄浦江畔老码头古老的记忆。

  董家渡自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一直站在中国经济模式转型腾飞的“潮头”:在上海人的眼里,董家渡不仅是老城厢,是重要的城市脉络所在,更是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宏伟蓝图。

  但是,咸丰十年董家渡沿江一带曾遭法军排炮轰击,大片房屋塌毁。37年淞沪战争时再次遭日军飞机轰炸,在新街、石街一带产生大片棚户。

  从此后直到现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平房,大都面临道路狭窄泥泞、房屋破旧、公共设施缺乏等问题。

  右边的十六铺码头,是上海外滩最著名的码头,也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着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

  十六铺每天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都非常热闹,不管是货运还是客运都很繁忙。码头上停靠的船一只接一只。乘船的人多得不得了。岸上各种商号、店铺、仓库林立,车来人往。

  堂哥的家里,只是一幢楼顶层的一个房间。而这幢设计之初只供一户居住的楼里,当时合住了10户人家,居住环境可想而知。不过从老虎窗出来,站在屋顶放眼望去,整条弄堂的居住窘境,莫不如是。

  由于一幢楼内,原本的灶间由3户合用。10几平方米的烧饭空间内,主妇们转身就会碰到他人衣角。乍看一切都是合用的,实则界限分明、寸土必争。一个菜盆子略搬过去几厘米,都要向邻居提前打招呼。

  在堂哥的印象里,小辰光家中经常只能烧米糊度日,配一点榨菜和剁碎的卷心菜帮子——后者是唯一不需要凭票购买的蔬菜。年幼的妹妹不能耐饥,常常哭泣,但正在发育期的堂哥却学会了在饥饿感袭来时默默挺过去。

  还有像现在的热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形成默契:傍晚5点一过,就洒扫弄堂外的马路,各自搬了躺椅、竹床甚至门板,沿着马路排成一列,在众目睽睽中一起吃饭、洗衣、集体入睡。只有到了后半夜,江风开始从黄浦江上吹来,街面上才略有凉意。熟睡中劳苦一天的人们,会裹紧身上的旧被单,在大街上入梦。

  但堂哥却从不去街面上睡觉。这就是拮据却要强的堂哥对体面的坚持。

  除了帮衬家务,堂哥的全部心血都投在了书本上。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区里厢最好的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越是名列前茅,他就越是自律,用功得令人瞠目。

  传说堂哥高三学语文,他让同学随便打开教材任何一页,他就能接着背出整段课文,丝毫不差。

  不识字的父母并不能在教育上帮忙,每每看到这个乖巧的儿子在阁楼上读书到夜深,都会发自内心地心疼他“把床板子都磨平了。”

  生活就像一个锱铢必较的老师,指点身处其中的人如何谨言慎行。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也叫人学会了忍耐。而在紧张而微妙的邻里关系中,早熟的孩子们学会了看人眼色,也学会了谨守本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一切,使得堂哥很小就心里明白,想要改变命运唯有读书这条路。

  他之所以欢喜带着阿弟阿妹大家出来家里附近的这些街巷“游玩”,其真正用意和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

  


  https://fozhldaoxs.cc/book/33459612/5258340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