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浦江东 > 第168章 柴爿馄饨

第168章 柴爿馄饨


  这天晚上小毛正伏在桌子上忙着写作业。“咣当-----”锁眼旋转的声音一响,知道可能是阿爹回来了,他连忙站起来走过去开门。

  果真是阿爹。阿爹看看房间四周,问:“侬阿哥呢?”

  小毛实话实说:“我回来就没有见着他。”

  阿爹生气,说道:“个小赤佬。不是昨天说好让伊下班回家给你做夜饭的吗。那你夜饭吃啥了?”

  小毛回答说:“晚饭后来在林阿姨家里吃的。”

  这天是星期六。姆妈去了乡下外婆家,阿姐要去浦西上课,阿爹下班回家一般都比较偏迟,所以昨晚上姆妈一再嘱咐让二毛照顾阿弟。二毛当时满口答应。

  阿爹把手里的《新民晚报》和公文包放到五斗橱上,看看手表,说道:“都快八点半了。饿吗?”

  “新民夜报,夜饭吃饱,看好夜报,早点睏觉。”中间停止十五年、前年元旦才复刊的《新民晚报》到现在已经俨然成了SH市民踊跃争购、最欢喜的报纸之一。每天到傍晚时分,油墨飘香,上海大街小巷就会到处响起“夜报、夜报,新民夜报”的叫卖声。

  小毛点点头。阿爹说道:“走,我们一起出去吃碗混沌,算是夜宵好了。”

  父子俩下楼。虽然时间才八点半多钟,这时候天气已经很冷,大街上行人已经不多。只有昏黄的路灯光,静悄悄地一个个整齐伫立着。

  阿爹带去的“柴爿馄饨”小摊,在菜市场不远的杨家宅路边上。虽然说还要走上一段路程,但是那里有一个混沌摊头附近出了名的好吃。

  走半路上,阿爹笑着问道:“小毛,明明是混沌,为啥要叫做‘柴爿馄饨’,你晓得的吗?”

  小毛想了想,摇摇头。馄饨经常吃,可是为什么要叫做“柴爿馄饨”?他还真的一时答不上来。

  实际上,小毛家附近的弄堂里,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挑着扁担的小货郎在弄堂里叫卖“柴爿馄饨”。小货郎一般出现在清晨和晚上。他的“柴爿馄饨”分为小馄饨和馄饨面两种,所谓馄饨面就是碗里一半馄饨、一半面,顾客可以自选。

  凡卖柴爿馄饨的小贩,都有这么一套设备:一根扁担,一头是个小柜子,一个个小抽屉里放着皮子、馅子、包好的馄饨、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油盐酱醋等作料;另一头,则是放着一只简易的烧柴木的炉子,以及一只小木凳。小木凳主要是供路边人坐着吃馄饨用的。

  那个时候上海的车还没现在那么多,一到夜里那个时候马路上各到各处都能用静悄悄三个字来形容,不过弄堂口上街沿摆出来这样一个馄饨摊头就算“静中取闹”了。

  住在弄堂里的人,有的下班回家肚子饿了,有的小朋友做功课晚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离自己家最近的柴爿馄饨摊头了。大家碰头后,随口讲两句、开开玩笑,人与人的感情就这样吃一碗馄饨的时间里升温了。

  火烧柴爿噼里啪啦、餐具碰撞叮叮当当、亲朋好友间的嬉笑声,柴爿馄饨摊简直成为上海人深夜食堂里的美好料理。

  柴爿小馄饨的精髓就是馅里的肉不能多,因为皮很薄,肉还没熟,皮就烂了。

  小货郎贩卖的柴爿馄饨皮子极薄。这种皮子,不是切面店卖的那种厚厚的机制小馄饨皮,其薄如纸,其轻似羽,讲实话一般人真心做不出来。

  特别那点肉馅,则更见功夫。用上海话说,就是“刮”上去的,或者是“拓”上去的——摊主用一支竹爿,刮一点肉酱,飞快的往皮上一抹,手指灵巧地一捏,手势纯熟的,一分钟三四十只小馄饨不在话下。

  如此薄的皮子,肉又是“拓”上去的,所以这种馄饨一烫即熟。

  下柴爿馄饨很方便。一捧馄饨往滚着的锅里一扔,搅上一两下;与此同时,用勺舀起另一口锅里的开水,冲在放过各种调味的碗里。随后,捞出馄饨,撒上一些葱花,小虾皮若隐若现,榨菜粒沉寂汤底,一碗柴爿馄饨就这样问世了。

  有些柴爿馄饨摊很有特色,不仅准备了虾皮、紫菜、榨菜,甚至还有蛋皮丝,捞上一点调汤。在冬夜里,柴爿馄饨薄薄的皮里裹着鲜美的肉馅,在清淡的汤汁里煮过,热气腾腾的一碗下肚,周身都暖和起来了。

  有时候,如果要是有楼上的居民如果要吃“柴爿馄饨”,会用绳子吊个篮子下去,“我来碗馄饨面”,篮里放上碗和钱,从窗口放下去,小货郎烧好后,放在篮里,楼上市民就慢慢地往上收,就这样楼上的市民不出门就能吃到热腾腾的馄饨面。

  不过,虽然说“柴爿馄饨”小毛吃过不少回,但要正儿八经说出来它的来历,这会儿阿爹突然间问起,还真是不太知道。

  小毛看着阿爹,摇摇头。

  他只知道,卖柴爿馄饨的多数是“夫妻档”:男人包馄饨、下锅,女人收钱,不时还添些柴爿,始终确保中火烧开、小火慢炖的节奏。

  在他的印象中,倒是有两件关于“柴爿馄饨”很“噱”,也很好白相的事情。

  第一件印象,好像所有的柴爿馄饨摊,都是非法的,所以,它一定要等警察八点下班之后才能摆到街面上来。但是呢,警察下了班就不再是警察了,八点下班,正好肚饿,所以,小毛也经常能看到,警察在柴爿馄饨摊上低头闷吃的画面。

  还有一件特别印象的就是混沌摊上的辣油。一般来说,那个辣油对上海本地人来说,确实具有很大杀伤力。每次只要吃过一次,然后接下来就会咳嗽了一天,涕泪交流,咽喉痛得说不出话来。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或者说其实从一开始,小毛吃馄饨的时候就喜欢放一些辣油,好来随着年纪的增大,吃辣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厉害。在这一点上,他这不仅和大部分上海人,也和家里人的口味大相径庭。

  阿爹轻轻地拍拍小毛的脑袋,说道:“‘爿’这个词,是从苏州话里来的。苏州人说‘薄片’为‘爿’,柴爿就是薄的木片,可以用来燃烧加热,也就是常说的‘柴火’。

  阿爹说,所谓“柴爿馄饨”,顾名思义,就是煮馄饨的燃料不是用煤饼、煤球,或者是煤气,而就是烧的这种“柴爿”,也就是废木料,当然了,大部分都是没什么多大用处的废木板。

  据说,用“柴爿”烧的汤水,哪怕水烧得再开,汤水不断翻滚,其锅里的馄饨能保持原滋原味。

  柴爿馄饨,是上海人对流动馄饨摊的一种称法。

  上海人记忆中的这个“流动馄饨摊”,最早可追溯到清末。20年代至40年代,“柴爿馄饨”红遍上海街头,那时,摊贩于深夜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所以,上海人称其为,“柴爿馄饨”。

  “柴爿馄饨,上海话里读来朗朗上口:撒盘馄饨,不过普通话就比较绕口了。”阿爹说道,“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柴爿馄饨”叫做是“阳春面”的小阿弟。”

  小毛不太懂,问:“我也有听说过这种讲法。只是为啥要倷“柴爿馄饨”比作是“阳春面”的“小阿弟”?”

  


  https://fozhldaoxs.cc/book/33459612/5076240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