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明末】公主为帝 > 第68章 禁海之别

第68章 禁海之别


“珍娥,把书一人发一份。”朱媺娖吩咐费珍娥把自己在四川写的两本书刻印了几十本分发下去。
  这两本书一本叫做《西洋诸国记》,详细记述了如今欧洲各国的历史、军备、战争、政治、技术。另外一本叫做《论西洋航海时代对华夏影响》,里面主要写了欧洲大航海时代对明朝的影响,白银涌入、海贸大幅度增加、隆庆开关等一系列造成的效应,这是第一次有人从国家方面上宏观写明这一切。
  16—17世纪明朝所处的生态位,既并非所谓的“闭关锁国”,也非“明朝在16世纪挣的盆满钵满,所以没有错过大航海”,更类似于被动的供货,而不掌握硬通货的流通,甚至连国内的货币体系稳定都做不到。外部的运输链条和贸易据点也没有掌控,结果就是受外部市场的波动影响极大。
  这种状态下根本就谈不上主动迎接大航海甚至主导大航海,只是凭借祖宗遗留的产业挣了笔快钱而已,最后因为没快钱又加剧了内部的紊乱。
  但同样,“明朝的海外贸易不如前代”完全是无稽之谈,明朝以前哪个朝代海外贸易做得逼其他国家闭关锁国?
  中国对白银近乎无穷无尽的渴求引起了欧洲各国各种剧烈反应,逼得西班牙国王在1593年就发布贸易禁令,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此后有十多次颁发类似的禁令。
  日本为了防止白银的流出,在1624年实行了严厉的锁国政策,德川初期日本对外贸易还是开放的,和中国明朝虽然未能恢复“勘合贸易”,但民间贸易并未中断,可随着日本白银的大量外流,幕府还是采取了锁国政策。
  也正是由于从海外贸易得来大量白银盈余,明清中国才会选择白银做为货币,要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贫银国家。
  明朝只有太祖高皇帝认真搞过海禁,其他的皇帝在位时期,海贸都很发达。
  高皇帝搞海禁的原因一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明朝建立初期,南方张士诚、方国珍等残部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企图内外勾结,东山再起。后来胡惟庸案爆发,牵扯罪名有私通倭寇,因此朱元璋担心重臣与外国势力勾结威胁明王朝。
  二是以明初那惨痛的战争损失,各地因为战争导致的无人区,人烟荒芜,北方还有北元虎视眈眈,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封建帝王都该知道这个时候谁还有力气往海洋上使。(明军在历代开国军队里是最像人的了,整肃军纪也很早,各地的无人区和明军关系都不大,最惨痛的北方是元军和红巾军拉锯导致的,明军收复北方的速度很快)
  三是防范倭患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自元代开始,东南沿海倭患日盛,明朝建立初期,面对北元的威胁,东南倭患相对较轻,加之明朝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加强海防,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接触。因此,实行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需要。
  明清两朝的海禁之比用个通俗的比喻,明朝搞海禁是大学大教室不让你玩手机,大清搞海禁是衡水中学不让你玩手机,都写着不让你玩手机。
  宋朝也不能说鼓励海贸,北宋缺铜,严禁铜钱出海,还对香料等贵价进口商品禁榷防止贸易逆差。只能说两宋允许海外贸易收税,谈不上鼓励。
  最早的禁海从南北朝之时就有了,之所以说明清闭关锁国,也是因为明清时代的海洋贸易是无法跟得上内地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所以说是落后的,跟不上时代的。
  如果说明代的海禁封建,那清代的禁海迁界就是赤裸裸的血泪史,是康熙为了避免郑氏海军通过袭扰沿海来攫取给养的措施。迁界禁海内陆与台湾同痛,大陆痛则痛一隅,台湾痛则痛全身,为求以福建沿海的小代价来削弱郑氏海军。
  在当日原因福建海贼猖獗而议迁界,又因贼势蔓延止迁福建一省之界不足困贼,故并迁及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五省之界,是迁五省之界者其祸实始于福建之郑贼也。
  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着尽流移。
  翻译: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内迁,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
  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翻译:下令迁移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子乘坐着车子沿着道路走,居住的房子,放火焚烧,一片砖瓦和石头也不留。沿海居民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翻译:迁民过后,大量征用民夫,将官员迁移百姓的地方,毁掉屋子,推倒屋墙。民众有被压死的人。一眼望去尽是荒地。又下达砍树的命令,导致很多年才长成的大树,还有数千顷的果树,无数几个人抱在一起才能围住的松柏,都被砍掉了。
  先是人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栗一儿,百钱一女。豪民大贾,致有不损锱铢,不烦粒米,而得人全室以归者。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辗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  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民既尽迁,于是毁屋庐以作长城,掘坟茔而为深堑,五里一墩,十里一台,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康熙四年,李率泰在遗疏中也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李率泰本身是清廷的官吏奴才,他当然没有任何将情况故意夸张的动机。而且注意,这是他的遗疏,也就这些话只有在他明知自己快死的时候,才敢大着胆子写下来。所谓的“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民都死掉了,这对照前面所说的“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便可以知道并非夸张虚语。按照他们的说法,满清的沿海迁界是自从有广东这个地方来,生灵遭受的最大的惨祸,这话恐怕不仅适用于广东,也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
  (所以看电视剧清军用轿子抬着老百姓禁海迁界,官员求着老百姓离开家乡给银子给粮食就犯恶心。要知道历史上禁海迁界可是死了几十万百姓、逼出一堆最初对明清无感结果禁海迁界一来就反清至死方休的斗士。也导致南方沿海对满清一直很厌恶,最后还折腾出了孙文。)
  回归正题,看着下方正在哗啦哗啦翻书的诸臣,朱媺娖在内心发誓,一定不能让这悲剧的一切再次发生。
  郑芝龙朱成功看得很入迷,张家玉和陈子壮等人也看得仔细,无不惊叹。
  郑芝龙惊叹的是公主对西洋的了解竟然还胜过自己,通过那些传教士?可那些传教士大多居心叵测,怎么可能会说得如此详细?难道是……锦衣卫?郑芝龙一凛,而看着这书他内心一些对于欧洲诸国的困惑也由此迎刃而解。
  张家玉陈子壮等人看着《论西洋航海时代对华夏影响》,只感觉茅塞顿开,一些习以为常从不关注的事情一下子出现在脑海里,并且明白很多以前从来不去想的事。
  “殿下,这是何人所写,大才啊。”陈子壮的胡须颤动,激动之下他都忘了之前朱媺娖所说的“自己所写”。
  “自然是我。”朱媺娖嘴唇微扬,“怎么不信?”
  “不不不,也是,这是事情确实只有殿下能想明白。”陈子壮连忙出列告罪。
  “好了,起来吧。你们先退下吧,回去都把这两本书看看,看完一人写两篇策论过来,不许——代笔。”这些人身边怎么可能缺幕僚,有些事还是让他们亲自明白更好。
  “是。”
  接着朱媺娖扭过头去对自己的侍从笑:“你们也都拿几本回去看看,也别忘了写两篇策论,特别是恭尹和大均。”
  陈恭尹和屈大均之前说过了,都是明末清初的岭南大家,而且年岁和朱媺娖相仿,想起剽窃屈大均的诗朱媺娖就很不好意思。


  https://fozhldaoxs.cc/book/29957066/678523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