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密败亡(1)——虎落平阳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三嫁咸鱼
铁血残明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在隋末唐初那个风云际会的乱世,李密,无疑是一个传奇。他曾经是叱咤风云,一呼百应,被天下群雄公推的反隋盟主,坐拥三十万瓦岗军,占据着中原大片领土,是隋末当之无愧的义军之魁。同时,他也是被众多人所看好的一位乱世枭雄,认为他最终能够取代隋朝国祚,成就帝王大业。
然而,造化弄人,世事无常。可是最终,李密却由于自己的刚愎自用,骄傲轻敌,亲手断送了盛极一时的瓦岗军,以及自己的帝王梦。洛阳北邙山一战,十万瓦岗军将士,几乎全军覆没。自此,曾经威震中原的瓦岗军集团,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而李密本人,则如同丧家之犬一般,带着两万残兵败将,西入关中,投奔李唐。
按道理讲,自己已经沦落到了这步田地,大势已去。如果李密能够认清形势,安分守己,或许,还可以保住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可是,李密偏偏是一个不肯认命的人,他是不会轻易向命运妥协的。
所以,投奔唐朝还不到一年,李密便重新树起了反旗,叛唐出走,企图脱离李唐统治。可惜的是,这一次,历史没有眷顾李密。这一走,李密真正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等待他的,将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结局。
那么,李密为什么不肯安于现状,老老实实地做唐朝的臣子,为什么要踏上一条以卵击石的不归路呢?而走上叛唐之路的李密,他的人生结局又将如何?最终,李密又是以何种方式,结束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上一章节介绍道,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浅水原之战,秦王李世民亲率唐军主力,大破西秦大军。不久,李世民乘胜追击,兵临折墌城,薛仁杲在山穷水尽的绝境下,献城投降,西秦灭亡。至此,唐王朝彻底消灭了在西北最强悍的一个劲敌——西秦薛氏政权,陇西之地,至此纳入李唐版图。
攻灭西秦之后,李唐王朝决定趁热打铁,挟胜利之势,一举统一整个西北。第二年,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军再度出兵,成功荡平了河西李轨政权。随着薛秦、李轨两大割据势力的相继覆灭,唐王朝真正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陇右、河西两地,从此成为了唐朝的辖地。
统一西北后,唐高祖李渊便开始着手准备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全力对付山西刘武周,拔掉这颗盘踞在山西多年的钉子,巩固太原的军事环境,彻底消弭周边割据势力对关中的军事威胁。
可是,这个军事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唐王朝的国内,却发生了一件突发状况。昔日的瓦岗军领袖、反隋盟主,李唐王朝如今的光禄卿、邢国公李密,突然率部叛逃,脱离唐朝,打算另起炉灶。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李渊审时度势,不得不暂时放下对付刘武周的军事计划,集中精力,应对李密叛唐一事,清除这个肘腋之患。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李密投奔唐朝,这个时候,还不到一年时间,为什么会突然叛唐自立,而且,是在李渊的眼皮子底下叛逃?关于李密为何叛唐一事,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头说起。
武德元年(618年)的七月至十一月间,此时的唐王朝,正在西线战场之上,与薛氏政权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战,为统一西北而浴血奋战。与此同时,这段时期,中原地区的军事态势,也骤然发生了巨变。身为反隋盟主,瓦岗军领袖的李密,在洛阳城下,遭遇了自己人生事业最大的“滑铁卢”。这一败,李密从此进入了人生的低谷,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这一年的九月份,由于李密急于攻下洛阳,因此犯了轻敌冒进,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贸然与王世充主力决战。结果,洛阳北邙山之战,李密中了王世充的奸计,十万瓦岗军,几乎全军覆没。
可以说,洛阳北邙山之战,让李密一败涂地。多年积攒的家底,因为这一仗,输得干干净净。可是,往往祸不单行。军事上的惨败,对于李密来说,还不是最致命的打击。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的李密,真正体会了一把众叛亲离的滋味。不少瓦岗军的文武大员,及其旧部,纷纷抛弃了李密,投降王世充。
兵败北邙山后,李密的失败,已成定局,他显然无能为力。因为王世充采取的是突然袭击,李密毫无防备,故而被一击即溃。当时,瓦岗军的主力,基本上损失殆尽,军队大都被冲散了。当时,李密身边仅剩万余残兵。万般无奈之下,李密只得收拢残兵,向洛口仓败退,打算据守洛口仓,慢慢恢复元气。
李密兵败如山倒,王世充这下可算扬眉吐气了一把。在与瓦岗军对峙洛阳的一年中,王世充总是胜少败多,处于下风。如今,好不容易,风水轮流转,轮到李密倒霉了。王世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补刀的机会。于是,王世充立即集结兵马,乘胜追击,占领了李密在河南的大量地盘。
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密的众叛亲离,便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那些被王世充占领的瓦岗军地盘,不是与王世充暗通款曲,就是主动向王世充投降。比如,李密刚刚兵败之时,王世充一路追击,兵锋首先直逼偃师。
那个时候,驻守偃师的瓦岗军将领,是李密的长史郑颋。面对王世充的大兵压境,郑颋本来想集结城内兵力,抵挡王世充的攻城。可是,瓦岗军主力都被全歼了,人心这个时候已经散了,所有人都不想继续打下去。因此,没等郑颋组织抵抗,他手下的部众,就主动献城投降。王世充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偃师,郑颋也被迫投降王世充。
紧接着,尝到甜头的王世充,整合兵马,继续向洛口仓推进。应该说,王世充这一路的进展,势如破竹。在这个过程中,王世充俘获了不少瓦岗军将领,以及他们的家眷。并且,王世充还让这些人给他们的亲人写信,希望他们能够投降自己。此举,对于瓦解瓦岗军军心,也确实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北邙山一战,瓦岗军主力伤亡殆尽,李密只得一路溃退。按照李密原来的打算,退守洛口仓,以此为据点,逐渐恢复元气。然而,命运偏偏又给李密开了个玩笑。洛口仓是李密最后的希望,现在,连这最后的希望都保不住了。洛口仓不战而降,偌大的中原地区,再无李密的立足之地。
当时,镇守洛口仓的守将,正是李密的长史——邴元真。然而,就是这个邴元真,在李密走投无路之时,落井下石,不仅与王世充相互勾结;甚至,还要在半路上伏击李密。其实,邴元真的反水,李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李密的猜忌多疑,致使邴元真对他心怀不满,才最终投进了王世充的怀抱:
初,邴元真为县吏,坐赃亡命,从翟让于瓦冈;让以其尝为吏,使掌书记。及密开幕府,妙选时英,让荐元真为长史;密不得已用之,行军谋画,未尝参预。 (《资治通鉴》)
邴元真此人,原本只是隋朝的一个普通县吏,因为贪赃枉法,被迫逃亡;后来跟随翟让,一起在瓦岗寨起义。所以,邴元真是瓦岗军的创业元老,资历比李密还要老。翟让对他也是非常信任,经常让他掌管书记事务。
后来,李密坐上了瓦岗军的头把交椅,建号魏公,开元帅府。那时,李密需要广纳贤才,故而,翟让便向李密推荐邴元真为长史。李密估计是拗不过翟让,只能勉为其难,任命邴元真为长史。
尽管如此,李密却始终信不过邴元真,总认为他是翟让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所以,邴元真虽有长史之名,却无长史之权。连瓦岗军内部的重大军事决策,李密都不让他参与,对他一直心存戒备。
李密的高度不信任,自然令邴元真心生不满。后来,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之前,命邴元真留守洛口仓。不过,瓦岗军中的不少人都认为,邴元真贪婪粗鄙,不是一个足以托付重任的人。比如,李密手下有一个谋士,名叫宇文温,更是直接建议李密,杀掉邴元真,另选贤能:“不杀元真,必为公患。”当然,李密并没有听从。
虽然李密没有听从宇文温的建议,但是,邴元真知道后,心中对李密的不满愈发强烈,心中便有了背叛李密的念头。于是,趁着李密与王世充主力决战之际,邴元真开始密谋反叛,与王世充暗通款曲。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邴元真的阴谋,很快就被瓦岗军的其他将领察觉。因此,他们秘密向李密汇报此事。只不过,当时,李密忙于和王世充决战,无暇顾及,对此事只能是将信将疑。
不久,李密兵败北邙山,向洛口仓溃退。这个时候,邴元真已经和王世充勾结在了一起,对于如同丧家之犬的李密,肯定不能放过。事实上,李密对于邴元真的变节行径,了如指掌。然而,李密却过于自负,他觉得,自己手上毕竟还有万余兵马,完全具备一战之力。因此,李密便在洛水岸边列阵,打算趁王世充半渡洛水之际,突然袭击,来个“半渡而击之”。
可惜的是,李密的这一计划,被邴元真看穿了。邴元真提早告知王世充,为他指了一条隐蔽的捷径,使得王世充的兵马,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洛水。所以,直到敌军完全渡过洛水,李密的斥候,竟然毫无察觉。这样一来,李密的计划彻底落空了。没有办法,李密只好又率领残部,逃至虎牢。之后,邴元真则举城投降王世充。
洛口仓的不战而降,象征着李密的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李密在河南的最后一块地盘,至此不复存在。邴元真投降不久,瓦岗军的另一员猛将单雄信,也叛离瓦岗军,投降了王世充:
初,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彦藻以雄信轻于去就,劝密除之;密爱其才,不忍也。及密失利,雄信遂以所部降世充。 (《资治通鉴》)
单雄信骁勇善战,曾经为瓦岗军立下过赫赫战功,是瓦岗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如今,连单雄信这样的骁将、万人敌,都向王世充投降。可见,此时的瓦岗军,已经彻底陷入分崩离析,瓦解到连架子都不剩。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这个时候的李密,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此时,瓦岗军的另一员大将王伯当,也弃守金墉城,退保至河阳。不久,李密带着少量残兵,来到河阳,与王伯当汇合。
见到王伯当后,李密百感交集。他不明白,曾经雄踞天下的瓦岗义军,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悲愤交加的李密,不禁有些情绪失控,当着众将的面,拔出佩剑,一度想要自刎。而且,李密还说出了这样一番十分凄凉的话:
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 (《旧唐书·李密传》)
千钧一发,王伯当一把抱住了李密,号啕大哭,阻止了李密自寻短见的行为。然后,其余的瓦岗部众,一起恸哭不止,莫能仰视。其实,李密此举,并不是真的想不开要自杀,其实就是为了试探一下王伯当,看看王伯当愿不愿意追随自己。接下来,李密便试探性地对王伯当说道:“将军室家重大,岂复与孤俱行哉!”对于李密的有意试探,王伯当作何反应?王伯当倒是个忠义之人,听到此话后,没有犹豫,立即作出回应:
昔汉高诛项,萧何率子弟以从,伯当恨不昆季尽从,以此为愧耳。岂以公今日失利,遂轻去就?纵身分原野,亦所甘心。 (《旧唐书·李密传》)
最终,在瓦岗军众将的一致劝说下,李密忍痛作出决定,率领剩余的部众,西入关中,投奔李唐。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群雄纷纷称王称帝,建立割据政权,有增无减。刚刚立国的李唐王朝,不过是众多割据政权中的一个,这个时候,建国还不到一年。况且,此时的唐王朝,正与西秦薛氏政权,鏖战于西线,胜负尚未可知。那么,李密为什么会选择投唐呢?
就李密目前的状况而言,投奔唐朝,是他唯一的选择。为什么呢?首先,北邙山一战后,瓦岗军主力损失殆尽,李密在河南的地盘,基本上都被王世充占领了。所以,中原地区,已经没有了李密的立足之地。而且,李密是不可能投降王世充的,自己和王世充打了这么长时间。一旦投降王世充,自己不仅将再无翻身之日,甚至还有可能丢了性命。
其次,唐朝虽然建立不久,但势头正盛。新生的李唐王朝,在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万物维新的气象,大有统一天下的希望。所以,李密认为,投奔唐朝,起码暂时能够有一块落脚之地,趁此机会,休养生息。等有朝一日,力量积攒得差不多了,东山再起,也是很有盼头的。
更何况,在李渊入主关中的过程中,李密曾经间接帮过李家父子的忙。如果不是李密率领瓦岗军,在洛阳拖住隋军主力,李家父子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攻克长安,成就李唐帝业。单凭这一点,李密自负地认为,自己有功于李唐,现在投奔唐朝,想必唐高祖李渊不会冷眼相待,会肯定对自己委以重任。
于是,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带领仅剩的两万残兵,西入关中,投奔李唐。当时,跟随李密一起投奔李唐的瓦岗旧部,总共也就两万人左右。不过,有一些瓦岗军的将领与部众,李密并没有带他们一起投唐,而是滞留于河南地区。所以,当李密走后,这些人大部分都投降了王世充。
李密兵败投唐,标志着隋末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瓦岗军,自此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那么,对于李密的前来归附,唐廷方面,又会如何对待曾经一呼百应,现在沦为丧家之犬的李密呢?
最初,在李密入关投唐之时,唐高祖李渊还是相当重视的。要知道,今非昔比,现在的李渊和李密,身份天差地别。李密已不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瓦岗军领袖、反隋盟主,而李渊却已是定鼎王业的大唐皇帝。既然如此,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依然如此重视此事?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李密毕竟曾是威震天下的瓦岗军领袖、天下群雄公推的反隋盟主,影响力尚在。李密兵败洛阳后,河南的瓦岗军余部,一部分投降了王世充,一部分则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李渊认为,善待李密及其两万部众,对于招降瓦岗旧部,使其归附李唐,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第二,李密的政治身份特殊。李渊和李密二人,都是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譬如,李渊的祖父李虎、李密的曾祖父李弼,俱为西魏、北周的“八柱国”之一。因此,李密拥有着关陇贵族集团成员的政治身份。安抚好李密,对于新生的唐王朝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有利于稳定关陇贵族集团内部。
大唐朝廷为了显示对李密归附的重视,在李密进关之后,那时,李密尚未到达长安。唐高祖李渊便派出了一拨又一拨的使者,前去慰劳李密的部队。唐高祖如此重视,让李密非常受用。李密非常得意,甚至自比为东汉窦融那样的人物,失态地对部下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我拥众百万,一朝解甲归唐,山东连城数百,知我在此,遣使招之,亦当尽至;比于窦融,功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资治通鉴》)
不难看出,李密这个时候,还是颇有自信,抱着很大的希望。他觉得,自己有大功于李唐,况且,山东一带的瓦岗军旧部,还没有归顺唐朝。唐王朝如果想要收编这些山东旧部,就必须要善待自己。所以,李密估计,自己投唐之后,怎么着也能做到三公的高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实往往要比理想残酷得多。显然,李密有些自信过头了,他把一切想的太好了。进入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的任命,却让李密大跌眼镜,失望不已。而且,李渊对待李密的态度,与对他的封赏与任命,前后充满了矛盾,有些使得李密捉摸不透。
首先,李密进入长安后,唐朝方面,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先前,李密还没有到达长安之前,唐高祖派出了一拨又一拨的使者,前去慰劳,那是何等的规格与重视。可是,等到李密一入长安,唐王朝的态度,立刻发生了惊人的逆转。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己卯,至长安,有司供待稍薄,所部兵累日不得食,众心颇怨。
根据以上记载,李密进入长安后,唐朝负责接待的有司部门,对于李密的待遇规格,明显有所降低。这还不算,要知道,李密不是只身一人投唐,而是带了两万瓦岗旧部。没有想到,这两万人马一入关中,竟然连续数日都没有吃上饭,更不用说封赏了。这样一来,李密和他的两万部众,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
不用猜就知道,如果没有唐高祖李渊在背后的默许与授意,这些相关的接待部门,怎么会如此苛待李密。也许有人会有所不解,李渊的态度,前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之前,李渊那样热情殷切;可是,李密一进长安,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如此奇怪的转变,对待李密,变得冷淡轻视。
其实,这是唐高祖李渊故意为之,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磨一磨李密的傲气。李渊非常清楚,李密此人很有本事,正因如此,他也十分心高气傲,一般人都瞧不上。况且,李密自认为有大功于李唐,觉得唐朝理所当然要处处顺着他,迁就他。问题是,李密这样想,唐高祖会这样想吗?李渊才不会吃他这一套呢!
在唐高祖李渊看来,李密刚刚投唐,如果不把规矩立下,如果过于放低姿态,很容易让李密轻视大唐,轻视他这个皇帝。因此,在李密进入长安之后,李渊故意指使有关部门,降低接待规格,以此挫一挫李密的傲气,让他不敢小瞧自己,以及大唐王朝。
但是,李渊的冷淡,明显让李密大为不满,他觉得,李渊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正当李密郁闷生气的时候,唐王朝的任命下来了。然而,这道任命,却再次给李密兜头泼了一盆冷水。那么,这是一道怎样的任命,会再度让李密陷入失望?那么,李渊作为大唐皇帝,又是如何安排李密在唐朝的位置?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也就是李密投唐一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任命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在唐高祖委任李密的三个官衔里,其中,邢国公是爵位,上柱国则是荣誉头衔。所以,邢国公和上柱国两个职衔,基本上没有实权。唯独有实权的,只有光禄卿一职。然而,正是光禄卿这个有一点实权的官职,竟然让李密感到遭受了奇耻大辱,认为李渊是故意羞辱他。
光禄卿一职,属于从三品,是光禄寺的最高长官。虽然光禄卿的官阶很高,但是它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却令人大跌眼镜。光禄卿主要负责国家祭祀、朝会、国宴等重要活动所需要的食物制作,以及皇室成员日常饮食的烹调。说白了,光禄卿就是负责皇帝、皇族饮食的司务长兼一级厨师长。
大家试想,李密原来是那样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拥有三十万瓦岗军,是天下群雄公认的反隋盟主。如今,他虎落平阳,投奔李唐,却只能做一个负责皇家膳食的光禄卿,真是莫大的讽刺。而李密之前幻想的三公高官,无疑也打了水漂。可想而知,李密心里的愤怒,不言而喻。
不过,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唐高祖对李密本人的态度,却非常奇怪,不仅没有横眉冷对,反而格外热情亲切。等于是说,唐高祖李渊在政治上刻意打击李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上,却非常关照他。根据史书记载:
密既不满望,朝臣又多轻之,执政者或来求贿,意甚不平;独上亲礼之,常呼为弟,以舅子独孤氏妻之。 (《资治通鉴》)
事实上,李密投唐之后,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唐朝的大小官员们,认为李密就是个“外来户”,兵败丧师,走投无路,才来归附大唐。因此,这些李唐官员,打心底里就瞧不起李密。自从李密投唐以来,唐朝的许多官员、朝臣,对李密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甚至有人公开向李密索取贿赂。
本来,李密就对唐高祖的任命,憋了一肚子的气。自己堂堂的瓦岗军领袖,曾经呼啸一方的枭雄,到了长安,结果就只给了两个虚衔,一个微不足道的光禄卿;如今,又被那些李唐官员这样羞辱,李密心中的不满,更是无法描述。
可是,唐高祖李渊对待李密的态度,却与众人截然不同。他没有故意羞辱李密,相反对李密礼遇有加,十分客气。乃至,唐高祖李渊曾经亲口称呼李密为贤弟,两人以兄弟相称,还将舅舅家的女儿独孤氏,嫁与李密为妻。
众所周知,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独孤氏,也是北周名将独孤信的女儿,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所以,唐高祖李渊的身体里,一部分流着独孤家的血脉。因此,李密迎娶独孤氏为妻,等于和大唐皇帝的母系一族,有了姻亲关系。应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联姻帝室,李密恐怕是独一份。
这样,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渊对待李密的态度与做法,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表现?一方面,唐高祖在政治上极力压制李密,不让他掌握实权;另一方面,李渊却在日常生活上,格外关照李密,给足了李密面子。李渊这种两极分化的做法,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其实,这种两极分化的做法,恰恰能够体现出,唐高祖李渊高深莫测的帝王心术。李渊之所以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总结起来,四个字:恩威并施。所谓“恩威并施”,便是既要让李密心怀敬畏,又要使其感恩戴德。
从太原起兵到建立大唐,可以看出,李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以他的睿智,当然清楚,李密绝不是诚心投奔大唐,而是一时山穷水尽的无奈之举。从前的李密,是一个掌握三十万瓦岗军的英雄盟主,他会从此甘心做唐朝的臣子吗?肯定不会。一旦时机成熟,李密还是会重新竖起大旗,脱离大唐统治,东山再起。
正因如此,为了避免李密死灰复燃,叛唐自立,李渊才要刻意压制李密。所以,自从李密归唐,唐高祖李渊故意冷眼相待,并且,不让他掌握实权。李渊的意图,就是要将李密的野心,扼杀在摇篮里,不给他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样一来,即使李密再有本事,也只能无可奈何。
可是,唐高祖的这种做法,一定会引起李密的不满。因此,除了在政治上打压李密,李渊还有另一手准备。这种准备,那就是在平时给足李密面子,格外关照。比如,唐高祖李渊授予李密的光禄卿一职,虽然不是要职,但毕竟是从三品的高官,官阶很高。李渊用这个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对李密还是不错的。
给足李密面子,可不是光摆摆姿态、作作秀这么简单,李渊有更深一层的战略考量。李密虽然投奔了唐朝,但是,绝大部分的瓦岗军旧部,依然遗留在山东一带。当初,李密兵败洛阳,不少瓦岗军的将领,部众,相继投降王世充。不过,也有一些瓦岗旧部,既没有投降王世充,也没有归附李唐,而是处于观望状态。
同时,此刻唐王朝与西秦之间的战争,也已经进入了最后决胜阶段。李世民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西秦灭亡指日可待。统一西北后,唐王朝下一步的进攻目标,自然是盘踞山西的刘武周。所以,这个时候,李渊开始筹划唐朝统一天下新的战略计划。在解决刘武周后,李唐王朝势必要大举东进,与王世充、窦建德争霸中原。
北邙山一战后,李唐王朝在中原地区,主要面临两大强敌: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李渊明白,唐朝早晚要和王世充、窦建德刀兵相见。因而,唐王朝必须要早做打算,未雨绸缪。
如何未雨绸缪?李唐若要东进中原,必须要稳定崤山以东的局势。当时,山东一带,盘踞着不少瓦岗旧部。如果唐王朝能够兵不血刃,和平收编这些瓦岗旧部,不仅可以稳定山东局势,也能为日后东进铺平道路。
在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认为,可以让李密发挥一下作用。李密在瓦岗军中极有威望,可以利用这位曾经的瓦岗军领袖,进行政治宣传。通过这种政治宣传,对于唐王朝收编瓦岗旧部,顺利稳定崤山以东,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难看出,李渊的这种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的确高明。这种做法,不仅扼制了李密东山再起的希望,同时,又为收编瓦岗旧部,提供了一定的政治优势。应该说,对于李渊的恩威并施,李密显然是无计可施,哑巴吃黄连。可是,李密现在寄人篱下,他能怎么办呢?
接下来,李渊要开始办一件大事。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收编瓦岗军旧部,稳定崤山以东的局势。实际上,在李密投唐不久,唐高祖便时刻关注此事。并且,这位大唐帝国的主宰者,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办理这件要事。
李密是于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兵败北邙山,投奔唐朝。一个多月后,十月初九,唐高祖李渊开始着手解决山东问题。于是,唐高祖任命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诸军皆受其节度;同时,以黄门侍郎崔民幹为副,二人共同前往崤山以东,收编那里的瓦岗旧部。
此次稳定山东,收编瓦岗旧部,唐高祖李渊专门派了一位李唐的宗室亲王——淮安王李神通,作为主官,全权负责收服山东的一切事宜。由此可见,李渊对于接管山东一事的高度重视。
果真,李渊的这种政治姿态,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崤山以东的瓦岗军旧部,认为李唐王朝还是很有诚意的。并且,他们通过打听也得知,李密投唐以来,大唐皇帝对其礼遇有加,授予从三品的高官。故而,这些瓦岗旧部都觉得,还是归附李唐有前途;连李密都能在唐朝成为“高官”,想必自己的待遇也不会差。
因此,不少瓦岗旧部,纷纷归顺李唐。譬如,李密原来麾下的总管李育德,举武陟之地,归附唐朝,被唐朝拜为陟州刺史。很快,随着李育德的献地归唐,立刻在瓦岗旧部中形成了连锁反应,许多瓦岗将领,相继投唐。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将领,要么献上城邑,要么率领部众,先后投奔唐王朝。
山东一带,大量瓦岗军旧部,相继归唐,这对于唐朝稳定崤山以东,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不过很快,一位重量级别的人物,也来归附唐朝。他的归顺,基本奠定了山东归唐的大致格局。这位重量级别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瓦岗军中的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徐世勣。
徐世勣此人,前文提到过,他是瓦岗军的核心成员,也是瓦岗军元老级别的重要将领,为瓦岗军的强盛立下了赫赫军功。其实,徐世勣并不是李密的嫡系将领,最初是追随翟让一起举兵,长期在翟让麾下效力,属于翟让阵营的重要成员。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建号魏公,设置官署。当时,李密为了巩固自己在瓦岗军中的独尊地位,大封文武,徐世勣便在其中之列。李密自称魏公后,徐世勣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统领本部兵马。
但是,李密始终非常忌惮徐世勣。他认为,徐世勣是一位名将,又是翟让阵营的核心成员,且手握兵权,随时有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因此后来,李密设计杀死翟让的时候,徐世勣险些丢了性命。幸亏的是,王伯当等众将及时阻止,徐世勣才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自此以后,徐世勣便与李密产生了嫌隙。
再到后来,徐世勣更是一味抗上,与李密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徐世勣因此备受打压,被李密打发到黎阳驻守。李密兵败之时,曾经想过前往黎阳,投奔徐世勣,可是,却遭到了手下谋士的反对。本来,徐世勣就与李密就面和心不和,翟让之死,他更是九死一生。在谋士的劝说,李密便打消了投奔徐世勣的想法。
千万不要小看了徐世勣,此人堪称隋末唐初的一位传奇将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隋末时举家迁居于河南滑州。根据相关史籍的记载,青年时期的徐世勣,表现得就与众不同,一看就是个英雄豪杰:
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 (《旧唐书·李勣传》)
这段记载是说,徐世勣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家中蓄养了不少僮仆,囤积了大量粮食。但是,徐世勣却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守财奴。他对于天下大势,看得很透彻,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烽烟四起。在这样的一个乱世,留着这么多的粮食、钱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倒不如用这些东西,成就一番大业。
于是,徐世勣与父亲徐盖,经常慷慨解囊,非常乐善好施,救济贫困百姓。因此,徐世勣在乡里乡亲中,口碑甚好,积攒了很高的人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口碑与人望,很快,在遍地狼烟的隋末乱世中,徐世勣便拉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人马。然而,有一个地方,却是徐世勣真正施展抱负的摇篮,——瓦岗寨。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瓦岗寨举兵反隋。那一年,徐世勣十七岁。看到翟让揭竿而起,徐世勣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随后,徐世勣带着自己的那支武装,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从此,徐世勣就成为了瓦岗军的一员干将,一代名将,崛起于隋末唐初的乱世,由此开始了他传奇一生的戎马生涯!
翟让刚开始举兵的时候,立足未稳;再加上,翟让本身就是一介武夫,也没有什么远见。所以,起兵之初的瓦岗军,不知该何去何从,陷入了一个彷徨、徘徊的尴尬境地。就在瓦岗军前途未卜的关键时刻,徐世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重要作用呢?徐世勣向翟让主动献上一计:
今此土地是公及勣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 (《旧唐书·李勣传》)
这条计策,为瓦岗军的发展赢得了“第一桶金”。徐世勣建议翟让,可以在运河两侧扎根,打劫来往米船,以此扩充力量,逐渐坐大。翟让本来脑子就不灵光,一向人云亦云,对徐世勣的建议言听计从。于是,翟让带着部众,埋伏在运河两岸,专门负责打劫来往商船。果然,翟让趁机发了一笔“横财”,获得了大量的粮食,瓦岗军的实力,逐渐开始壮大。
随着瓦岗军的崛起,大有燎原之势,在中原地区渐成气候。隋王朝感到如鲠在喉,必须要拔掉这颗钉子。为了消灭瓦岗军,隋朝派出了一员悍将,前去率兵征剿。这位悍将是谁呢?齐郡通守张须陀。
张须陀率领两万隋军,围剿瓦岗军。不得已之下,翟让只能组织瓦岗军,抵挡张须陀的进攻。当时,李密已经成为了瓦岗军的二号人物。所以,李密全权负责抵挡张须陀,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大海寺之战”,一举全歼张须陀所部,斩杀隋军悍将张须陀。此战,瓦岗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在瓦岗军进行“大海寺之战”,全歼张须陀的整个过程中,徐世勣是立下了首功的。根据《旧唐书·李勣传》的记载,“勣与频战,竟斩须陀于阵”。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大海寺之战,徐世勣率部,一举击破隋军主力,并且亲自将张须陀斩于阵中。因此,这一仗的首功,徐世勣当之无愧。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徐世勣是隋末唐初一位杰出的传奇名将。此人文韬武略,极具远略,又颇有军事才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那么,在李密投唐之后,大部分瓦岗旧部归附李唐之时,徐世勣又在做些什么呢?身为瓦岗军硕果仅存的名将,徐世勣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率部归顺唐朝的呢?
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徐世勣,仍旧处于观望状态,对于唐朝对自己的态度,拿捏得不准。前文说过,徐世勣因为和李密发生矛盾,被派往黎阳镇守。所以,北邙山决战,徐世勣并没有参加。
李密兵败北邙山,瓦岗军主力损失殆尽,一路退至虎牢,直到投奔李唐。李密在洛阳惨败后,瓦岗军在河南的大部分地盘,基本上都被王世充占领。唯独徐世勣的辖区,完好无损。而且,李密退走后,徐世勣顺势接管了李密在河南仅剩不多的领地,总算保住了瓦岗军在中原最后的种子:
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 (《旧唐书·李勣传》)
客观来讲,徐世勣是瓦岗军在河南最后的代表,也是唐王朝极力争取的对象。如果徐世勣归顺唐朝,则崤山以东的局势,基本能够底定。大唐东进中原,便多了一筹胜算。可是,如何才能让徐世勣归唐呢?
唐朝开始积极做徐世勣的思想工作,关于徐世勣投唐一事,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此人的推动,最终促使徐世勣下定决心,归附唐朝,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魏征。
魏征在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伟业,与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君臣佳话,堪称一代诤臣,治世良相。那么,魏征是如何劝服徐世勣,促使其归顺唐朝的呢?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魏征其人。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其父魏长贤,曾任北齐屯留令。魏征从小是个孤儿,家境贫寒,甚至有一段时期,还出家当过道士。魏征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此人是一个极具王佐之才的奇人,胸怀大志,暗藏经国韬略。而且,魏征尤其喜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学说,根据史书记载:
徴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旧唐书·魏徵传》)
隋末天下大乱,胸怀大志的魏征,不甘心碌碌无为,便投在瓦岗军李密的旗下。魏征初次见到李密,如同李密当初见到杨玄感一样,为李密献上了争霸天下的十条计策。对于魏征献上的十条计策,李密觉得非常新奇。可惜的是,李密并没有真正采纳魏征的这十条计策。
虽然李密没有采纳魏征的十策,但是,李密却对魏征的才华,非常欣赏。投奔李密之后,魏征就在李密的身边,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专门掌管文书档案。在瓦岗军中,魏征深谋远虑,是当之无愧的瓦岗第一谋士。
比如,李密与王世充的洛阳对决,起初,瓦岗军频频告捷。可是,魏征却看出了李密的弱点,认为这种胜利不可持久。后来,北邙山决战之前,瓦岗军中对于作战方略,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主要有三派意见:
第一派意见,以裴仁基为代表的隋朝降将,建议李密,趁王世充主力倾巢而出,洛阳空虚之际,挑选一支精兵,长驱直入,奇袭洛阳,直接端了王世充的老巢。
第二派意见,以单雄信等主战派将领为代表,他们认为,王世充陈兵北邙山,主力尽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主动出击,以绝对优势兵力,击溃王世充大军。然后,挟大获全胜之势,一举攻克洛阳。
第三派意见,则是魏征所提出的,在他看来,王世充目前已是强弩之末,撑不了多久。所以,当下最明智的决策是,坚壁清野,避战不出,消耗掉王世充最后的元气。等到王世充士卒疲惫之际,大举反击,必可一战功成。
必须承认,魏征坚壁清野的策略,不失为一条稳妥之计。为此,魏征专门将自己的计划,向李密的长史郑颋,和盘托出。没想到,郑颋对魏征的计策,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老生常谈。魏征听后,非常生气,说道:“此乃奇谋深策,何谓常谈?”说完,魏征拂袖而去。果然,北邙山一战,李密兵败,魏征的预言,果然成为了事实。
后来,魏征跟随李密,一起西入关中,投奔李唐。可是,由于魏征先前在瓦岗军内部中,地位不够突出。所以,唐高祖李渊起初并没有怎么重视他。这让魏征感到非常郁闷,因此,魏征急于得到唐朝的认可。
正好当时,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唐高祖李渊为了打通东进中原的道路,大量招抚山东一带的瓦岗旧部。在唐朝的积极招抚下,不少瓦岗军旧部,相继归顺唐朝。可是,瓦岗军旧部中,实力最大的一部,当属潼关以东的徐世勣部。不过,这个时候,徐世勣尚处于观望状态,还没有下定决心,归顺唐朝。
魏征敏锐地觉察出,李唐东进,徐世勣是必须要争取的对象。因此,魏征主动向唐高祖请缨,说自己可以招抚徐世勣。于是,李渊大喜过望,立即委任魏征为秘书丞,启程前往黎阳,招抚徐世勣部。
到了黎阳后,魏征马上给徐世勣修书一封。在这封信中,魏征先是分析了眼下的天下大势,同时,魏征也具体分析了徐世勣目前的处境。他希望徐世勣可以认清形势,作出正确而又明智的决定:
公之英声,足以振于今古。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公所闻见。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旧唐书·魏徵传》)
接到魏征的来信后,徐世勣觉得很有道理,确实,就目前形势而言,投唐是他的唯一出路。但是,徐世勣为人比较谦逊,做事非常注重分寸。因此,徐世勣特地对自己的长史郭孝恪,讲了这样一席话:
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 (《旧唐书·李勣传》)
经过一系列思考后,徐世勣决定归唐。但是,他归顺唐朝的方式,却有些别出心裁。徐世勣委托长史郭孝恪,出使长安,带上自己辖区州县、军队、户口的花名册,交给李密,再由李密上交给唐高祖。此时,淮安王李神通奉唐高祖之命,在山东招抚瓦岗旧部,徐世勣为了表示诚意,派人向淮安王李神通运送了一批粮食。
那么,徐世勣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些东西献给李渊,反而要让李密转交呢?这正是徐世勣的磊落性格,他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一个追求虚名富贵,占尽便宜的市侩之徒。与其自己献给李渊,倒不如让李密转交。反正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李密的,自己不过是暂时保管而已,现在正好物归原主。
本来,徐世勣已经正式归顺李唐,一切应该很顺利才是。可是,唐高祖李渊却怎么也收不到徐世勣的降表,心中疑惑不已。就在李渊云里雾里的时候,李密将徐世勣带来的名册,上呈给唐高祖,并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告诉给了李渊。李渊听完以后,十分感慨,这样评价徐世勣:“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徐世勣归唐,自此,潼关以东的大部分瓦岗旧境,全部划归李唐统治范围。所以,徐世勣功不可没。所以,唐朝自然要对徐世勣大加封赏。当初,徐世勣派遣长史郭孝恪,出使长安,向唐朝献地。徐世勣归唐后,唐高祖李渊任命郭孝恪为宋州刺史,与徐世勣一起经营虎牢以东之地。所得州县,马上任命官员,前去管理。
对于徐世勣,唐高祖当然不会忘记。在徐世勣献地归唐后,唐高祖李渊下诏,授予徐世勣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等重要官爵。不久,徐世勣又被加拜为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
不仅如此,李渊还给了徐世勣一项殊荣,赐国姓“李”,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从此,徐世勣便更名为“李世勣”,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他又改名为“李勣”。纵观整个唐朝历史,徐世勣是第一位被赐国姓的开国大将。这项殊荣,是谁也比不了的。
唐朝之所以要稳定山东局势,招抚瓦岗旧部,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通东进道路,与王世充、窦建德争霸中原。而徐世勣本人在中原地区,颇有威望,且军功赫赫。所以,徐世勣归唐后,唐高祖允许徐世勣统领河南、山东各部兵马,来阻挡王世充的进攻。等于是说,徐世勣便成为了唐王朝在山东一带的军事首脑。
从此,徐世勣正式成为了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在唐初统一战争,包括后来唐朝与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到后来,徐世勣更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极人臣,出将入相。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李勣(徐世勣)病逝,终年七十六岁。唐高宗李治闻讯后,悲痛不已,辍朝七日,追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而且,李勣去世后,陪葬昭陵,之后又配享高宗庙庭。
因为徐世勣献地归唐,确切地讲,这个时候,潼关以东的大片瓦岗旧境,插满大唐旌旗,成为李唐王朝的统治区域。亦或者说,唐朝已经基本稳定了山东的军事形势,为东进中原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现在看来,先前对李密进行恩威并施的驾驭之术,利用李密,进行政治宣传,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渊也是个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嬉笑怒骂。面对这样的成果,唐高祖李渊不禁有些志得意满。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唐高祖很想向李密炫耀一番。另一方面,也想借机敲打一下李密。
作为大唐皇帝,李渊怎么向身为臣下的李密,进行炫耀呢?唐朝招抚山东瓦岗旧部,刚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唐高祖便让李密出京,前往豳州,去接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秦王李世民。
在唐王朝紧锣密鼓地稳定山东,招抚瓦岗旧部的同时,李唐王朝的西线战场,传来了一个久违的好消息。经过将近半年的浴血奋战,以及唐军将士的抛头颅,洒热血,在秦王李世民的英明指挥下,李唐王朝终于取得了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精锐,在浅水原击溃西秦主力,然后乘胜追击,兵临折墌城下。最终,在李世民绝对的军事压力下,薛仁杲献城投降。至此,西秦灭亡,陇西之地,被纳入唐王朝的版图之中。建国不到一年的李唐王朝,取得了统一西北的决定性胜利。
消灭西秦的军事胜利,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简直就是喜上加喜。在政治、军事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李渊打算借着唐朝西线大胜的契机,向李密好好地炫耀一番,让他见识一下大唐的实力。
正好,李世民统领大军,消灭西秦,稳定陇西局势后,率领西征大军,班师回朝。此时此刻,李世民正在班师凯旋的路上。于是,唐高祖便委派李密,前往豳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迎接秦王李世民。
为什么要让李密前往迎接李世民,以及西征大军呢?唐高祖李渊的目的,主要有两点非常重要的意图。
第一,敲山震虎。从头至尾,唐高祖对李密的戒心,始终没有放下。尽管他对李密进行恩威并施的策略,但是,李密一直不甘寂寞,蠢蠢欲动。现在的安分,不过是在等待重新叛唐的时机,这才是李渊最担心的事情。
面对李密的野心不死,为了防患于未然,李渊决定利用此次西线大捷,唐军班师凯旋,导演一出好戏。通过这次大军班师,好好向李密展示一下大唐的军威。也是顺便警告一下李密,如果你还能认清形势,最好安分守己;不然,凭借大唐如今的实力,灭掉你,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第二,顺便让李密见一见年轻的秦王李世民。要知道,此次西线大捷,李世民一战成名,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绝地反击,一举荡平西秦,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从此,李世民的名字,成为了各路反王群雄的一个噩梦。
可是,当时的李世民,不过也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统帅,真可谓是英雄出少年。李渊委派李密,前去迎接李世民,也是要让李密明白一个道理:后生可畏。李密一向自视甚高,成天眼高于顶,这次不妨让他开开眼界,去见识一下自己这个李家二郎的风采,让他也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
本来,李密刚开始并没有将李世民放在眼里。他认为,李世民即使再能打仗,再怎么用兵如神。此时,也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黄口小儿。可是,李密自己是什么?他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瓦岗军领袖、反隋盟主,手握三十万瓦岗雄兵。甚至,一度与帝王大业离得那么近。年轻的李世民,和他比起来,还是稍微嫩了点儿。
所以,最初的时候,李密对李世民,难免会有凌傲之气。然而,等到了豳州,亲眼见到李世民后,李密立刻改变了原先的看法,顿时感到了一阵潜在的危机感。那么,李密究竟看到了什么?据史书记载:
上使李密迎秦王世民于豳州,密自恃智略功名,见上犹有傲色;及见世民,不觉惊服…… (《资治通鉴》)
与其说,李密感到危机感;倒不如说,李密被李世民所征服。怎么回事呢?李密刚到豳州,李世民率领西征大军,随即赶到。结果,李密一见李世民,心里不禁叹为观止。作为一代枭雄的李密,目睹李世民龙凤之姿的风采,再加上李世民本身的气质与魅力。他没有想到,大唐西线大捷的统帅,竟是这样一个英姿勃勃,卓尔不群的少年英雄。
李密越看李世民越喜欢,颇有一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觉,他觉得,李渊有这样的儿子,唐朝有这样一位战神,何愁不能统一天下!李密非常感慨,为什么眼前这个年轻人,不是自己的儿子呢?想到这里,李密不由有些激动,然后,忘情地对唐将殷开山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这样评价李世民道:
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旧唐书·太宗本纪》)
虽然,这段评价,只有寥寥数语,但却是非常高的评价。在李密看来,李世民将来必是一代英主。平定四海,终结乱世的重任,将会由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去完成。本来,李密之前还有些看不上这个二十岁的娃娃。没想到,见到本尊之后,反而被李世民的气质与魅力所深深折服。
这样一来,唐高祖李渊的意图,也就达到了。此次豳州迎接秦王,不仅让李密见识了大唐的军威,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让李密目睹了秦王李世民的勃勃英姿、盖世豪情。可以看出,李渊这是一箭双雕,略施手段,使得李密对于能否东山再起,产生了怀疑,暂时压住了李密躁动的内心。
从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兵败北邙山,被迫投奔李唐;到十一月份,唐高祖李渊利用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影响力,逐渐稳定山东局势,招抚瓦岗旧部。那么,如何总结这段时期,李密投奔唐朝后的处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虎落平阳,寄人篱下。自从进入长安,李密等于就进入了李渊为他设计好的“金丝笼”里。
一方面,唐高祖给了李密很高的待遇,可是却时时刻刻提防着他,不让李密掌握实权,不给他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另一方面,李渊则利用李密的影响力,积极进行政治宣传,使得大量的瓦岗旧部,归顺唐朝,为唐王朝东进中原奠定了军事基础。等于是说,李密在为唐朝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进行了一次投石问路的试水。
或者,通俗易懂地来说,李渊之所以目前还留着李密,是因为他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他就是一枚棋子。有朝一日,李密失去了他的利用价值,唐高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丢弃他。李渊不是没有起过杀心,只不过是碍于形势,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李渊会毫不犹豫地除掉李密,他是不会手软。
同样,于李密而言,也是如此。他曾经是一呼百应的瓦岗军领袖,如今却虎落平阳,寄人篱下,落得如此田地。这样巨大的反差,李密的心里真的平衡吗?他真的会甘心吗?当然不会。
以李密的秉性,他一向自诩英雄,以定鼎帝业为终极目标,绝不甘心做他人的陪衬。况且,寄人篱下的日子,也让李密郁闷不已,他早就受够了,不想继续留在唐朝了。应该说,这个时候,李密叛唐之心的萌芽,早已悄然产生。现在,李密一直在寻找一个由头,打算离开长安,重新拉起大旗。
那么,李密会怎样离开长安呢?为什么李密一世英雄,这次却没能东山再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最终又是如何一步步踏上了不归路,落了个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
https://fozhldaoxs.cc/book/25814285/195793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