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三国之大伯是曹操 > 第52章 救援亢父(上)

第52章 救援亢父(上)


  曹操望着曹仁,道:“这次往援亢父的各路人马,就以仲道为主将,你为副将。”

  曹仁听堂兄说要以曹德为主将,心中有些不快。

  自己征战多年,立功无数,而仲道刚从徐州那边过来不久,初次带兵,没有多少经验。

  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居然要自己给仲道当副手!

  凭什么?

  就凭仲道是孟德的亲弟弟?

  就凭仲道比自己年长?

  曹操看穿了堂弟的心思,却不点破。

  他稍稍转头,对曹德道:“贤弟,此次出征,由你担任主将,只是你初次带兵,经验尚缺,因此凡事要多听子孝的意见。”

  曹德知道兄长是要让自己去攒军功,混资历,当即欣然道:“小弟明白。”

  曹操又问曹仁:“贤弟对我这样的安排,可有意见?”

  曹仁尽管有些不乐意,可他也没有坚决反对曹操做出的的决定的勇气,只得拱手道:“小弟没有意见。”

  曹操颔首道:“那就好。”

  曹德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曹操道:“今天是七月二十九。我给你们十天时间准备,八月初九直接从鄄城出发,前往亢父。”

  曹德和曹仁闻言,都道了声诺。

  曹操又吩咐曹德:“你晚些时候就派亲兵携带印信前去见棘奴,让他在八月十二日之前,带无盐营全部人马赶到金乡县与你会合。”

  曹德拱手道:“遵命!”

  曹仁这时问道:“陶恭祖得知兄长袭击徐州本土,必定会回师自救,到时候我们二人的兵马是原地固守还是南下徐州?”

  曹操不假思索地答道:“你们二人到时就带着兵马南下彭城和我会合。”

  曹仁和曹德不约而同地说道:“小弟明白。”

  曹德这时问道:“我率援军到亢父后,是我听李校尉的,还是李校尉听我的?”

  曹操笑道:“当然是他听贤弟你的。”

  荀彧、夏侯渊等人闻言,都会心一笑。

  在曹营,有条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在军中从来只有诸夏侯曹指挥外姓武将的,没有外姓武将指挥诸夏侯曹的。

  原因无他,曹操对不是自家亲戚的武将不是很信任,尽管他提倡唯才是举。

  曹德可是曹操的亲弟弟,嫡系中的嫡系。

  哪有把自己的亲兄弟兼嫡系交给外人指挥的道理?

  曹操又道:“李元明的亢父营和吕子恪的湖陆营都归你节制。稍后我会将两营的虎符交给你,并写两封公文,派人交给李、吕二将,让他们在你到达之后听你调遣。”

  又道:“你击退陶家军,南下徐州时,可命亢父、湖陆二营人马从征。”

  曹德拱手道:“小弟明白,多谢兄长信任。”

  曹操又对堂下众人道:“攻打徐州之事,我们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是仓库存粮还是有些不足,各地征收的粮草还有大半没有入库。去年兖州闹黄巾,又发生了旱灾,田地收成不好。这次出征,我们军粮供应想必十分紧张,因此,我们要力争速战速决。”

  堂下众人闻言,都拱手称诺。

  曹操又道:“我计划于八月二十九日亲率兵马东征徐州。”

  话音刚落,有个将领说道:“陶恭祖此次进犯兖州,带出的兵马有四万,加上徐州当地的驻军,总兵力将近六万人。而我们除去亢父的守军和援军之后,总兵力就只剩三万余人了,何况还要留些兵马看家,不可能全部带去徐州。”

  “这确实是个问题。”

  曹操剑眉微皱,转头问荀彧:“文若,你看此事怎么解决?”

  荀彧笑道:“明公莫非忘了袁本初?”

  曹操醒悟过来,让从事王必去趟邺城,请袁绍调两万人马前来相助,

  历史上,曹操一伐徐州的时候,确实和袁绍有过合作。

  袁绍曾派朱灵督三营人马支援曹操。

  营作为汉军的临时编制单位,人数并不固定。

  一营少则千人,多则上万。

  事后,朱灵出于仰慕的心理,自愿留在曹操身边。

  他带来的人马,大部分留在了曹营,只有一小部分返回邺城复命。

  曹操这时又亲自写了封书信,交给王必,让他到邺城后亲自交到袁绍手上。

  王必上前接过书信,将之收好,这才退下。

  曹操最终决定由自己亲率二万五千人马东征徐州,又安排荀彧和夏侯惇统兵万人留守。

  各路东征人马,须在八月二十四日之前赶到定陶集结。

  曹操安排停当,又和荀彧等人商量了一下出征细节,这才让众人离开。

  曹德出了州牧府大堂,进了旁边的厢房,吩咐一个心腹卫士换上驿卒的衣服,准备骑快马回无盐见曹恪,传达自己的调兵之令。

  他又让人取来笔、墨、砚以及一块白色绢帛,写了封调令。

  写好之后,他又取出随身携带的印章,盖在调令上,之后才将公文放进信封中,并将印绶和书信一同交给那个随从。

  信件封皮上,有“八百里加急”五个大字。

  那人收好调令和印信,转身出了厢房,到马棚牵出自己的马匹骑上,然后出了州牧府,离开鄄城。每隔三十里就到驿站里换一次马,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朝无盐方向疾驰。

  曹德的调令和印绶在当天晚上就被那个卫士带到无盐龙山大营,放到曹恪的案头。

  曹恪看了调令,又从曹德的卫士口中得知陶谦领兵进犯兖州的情报,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个叫陶谦的老者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他怎么和电视剧里演的不一样?

  不应该是曹操为报家仇怒而兴师,举兵东征,杀得徐州血流成河吗?

  现在怎么颠倒过来了?

  曹操这会儿还没去打徐州呢,陶谦反倒主动跑过来招惹他。

  不过这样也好。

  陶谦不主动挑衅的话,便宜大伯曹操还真没合适的理由去打徐州,毕竟因为自己这只位面小蝴蝶的介入,历史的轨迹早已发生了变化。

  曹嵩及其家人都平安顺利地从徐州到了鄄城,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只是在路上受了点惊吓。

  曹操这次再以报父仇为名出征,道义上说不出去。

  自古以来,但凡打仗,都讲究个师出有名。

  陶谦主动招惹曹操,正好给了曹操一个合适的出兵借口。

  不方便以报仇为名出征,那他曹某人以收复失地为借口攻打陶谦又有何不可呢?

  再说,陶谦还勾结阙宣这个自称天子的反贼搞事情,曹操讨伐他也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便宜大伯这次打徐州,应该不会屠城了吧?

  后世很多人都言之凿凿地说曹操打徐州的时候屠了好几个城池,杀死百姓无数,弄得泗水为之不流。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反正部分史书上的描述写得很夸张。

  现在自己所处的位面,曹嵩全家遇害的事情没有发生。

  曹操应该没有那么多怨气需要发泄在徐州百姓身上了,如果屠城之事属实的话。

  曹恪还是有些不放心,当即取来纸笔,给远在鄄城的曹德写信。

  他在给便宜老爹的信中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向老爹表示自己已经收到了调令,无盐营所有人马将于八月初十动身,两天之内就会赶到无盐,来和大军会合。

  第二件事就是建议老爹找个机会向向曹操进谏,劝那位兖州牧在出师之前严明军纪。这次东征,只为讨伐勾结反贼阙宣进犯兖州的陶谦,跟百姓无关,大军进入徐州后,不要骚扰伤害百姓。

  曹恪为了让曹德能够接受自己的建议,及时地前去劝谏曹操,在信中说这样做的话可以博个仁义爱民的好名声,同时对曹操本人乃至整个曹家而言都有好处。

  他将书信写好,交给老爹的卫士,让他连夜返回鄄城,去向曹德复命。


  https://fozhldaoxs.cc/book/23469085/7229112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