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隋主沉浮 > 第685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685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杨集在洛阳、张掖、大兴各有座主府邸,位于大兴城平康坊卫王府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仁寿二年被杨坚逼着出仕以后,便在大兴和张掖两边跑;等到朝廷东迁洛阳,大兴这座王府基本上沦为驻足的驿站,居住的时间少得可怜。

  主人们不在的时候,这里仍然有数十户人家一样生活,王太妃也时不时回来住一段时间,可是这个家,毕竟早已传到杨集的手上了;当主人不在的时候,王府这些人觉得少了主心骨似的。尤其是杨集向吐谷浑动兵前后,关中这个关陇贵族核心之地缺乏朝廷约束,充满了躁动的气息、充满了各种对卫王府不利的风声,留守大兴的王府奴仆、亲王、店铺伙计都有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感觉。

  随着主人和主母、少主带着巨大荣耀归来,那股压抑和紧张的气息顿时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心安的欢声笑语;主人们表面上没有对这个家做出任何改变,可他们就像久旱甘露,悄无声息的滋润着这个大家庭,让它泛起勃勃生机。

  翌日,杨集一如既往的早起用功,刚刚梳洗完毕,杨集就得到下人来报,说是杨广让他去中华/殿参加早朝。

  杨集一脸纳闷的说道:“今天是五月初一了?”

  早朝向来以处理政务为主,而隋朝虽然没有什么武将不得干政之说,却也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概念,武将也因此拥有不必每日上朝的特权;而朔望朝会要隆重一些,具有一定身份文武官员都要到场。至于大朝会,那就是在京文武和州郡主官都要去,主官如果有事走不开,则由次官代替,是为朝集使。

  杨集在隋朝的地位相当高,自然有资格参与朝会,只不过除了必须去的大朝会和朔望朝,每天必有的干实事的常参是能不去则不去。而他这个尚书令又成虚职、昨天也谢恩了,故而还以为五月初一到了呢!

  萧颖摇了摇头:“五月初一还早着呢,也许是圣人有事相召吧!”

  杨集点了点头,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换上朝服,去到中/华殿开会,才知道雍州和并州北部又闹旱灾、又缺粮了。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周、齐、陈对峙到现在,气候就显得十分异常;以前如何,杨集不太清楚,但是在他长大这些年里,隋朝年年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是北方干旱寒冷、粮食减少,就是黄河、淮水、汉水泛滥成灾。总之就是没有一年正常过。

  隋朝这几年的经济,虽然因为丝绸之路开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北方粮食储备却是显得有些不足了;而且大隋近来连连动武,朝廷又把大量粮食运去支援凉州,使雍州、并州、幽州等北方大州的粮食储备受到严重影响,分布在关中各地的知名官仓都存在空仓的现象。

  雍州和并州北部自去年年底便干旱无雨,使小麦等农作物尽皆干死在田地之中,到了今年初,百姓几近绝收。朝廷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已经不是考虑收税的问题了,而是如何解决受灾百姓的吃饭问题。

  而杨坚修广通渠,杨广修通济渠、永济渠、上接通济渠下接江南运河的邗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南粮能够迅速通过便捷安全的运河,源源不断的运抵灾情时有发生的北方,然后再用南粮、以官粮来平抑粮价,解决北方人的吃饭问题。

  当数量庞大的官粮的“强势”北上,把粮价死死的压在斗米二三钱的价格之内,对此,百姓们自然是尽欢颜了,但此举却严重触动了大粮商的利益。大粮商们虽然不敢明着与朝廷作对,却能在缺粮的时候囤积居奇、藏而不售,当官粮售空,他们再以高昂的价格卖粮。更可恶的是,他们不卖也就罢了;还以各种方式、各种关系买走大量廉价的官粮,然后拿去囤积。对于这种发灾难财的商贩,历朝历代所采用的手段,唯有限量售卖。

  面对这些可恶的粮商,历朝历代的皇帝倒不是不想严惩,他们之所以没有严惩,一是不敢,只因经营粮食的大商,皆是出自世家门阀;在这个关键时刻,你要是严惩他们,他们就能把市场和天下都搅得翻天覆地;二是不能,这个年代交通不便、运力不足,光靠朝廷的运力和手中的粮食,不能及时解决不了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这个时候,唯有借助商队、渠道遍天下世家门阀。

  当朝廷想扶持中小商贩时,他们扯出无商不奸的概念,然后借助农业是一国根基的理念,迫使朝廷推出重农抑商政策,好使他们吃独家饭;当朝廷想收与所有商业有关的商税时,他们又说什么不能与民争利。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各行各业的垄断者,而朝廷对他们的依赖也会进一步扩大;而杨氏父子修运河的目的,既是加强朝廷对天下的掌控、方便南北人相互沟通、以南粮来解决北方人吃饭问题,同时还含有摆脱对世家门阀大商过度依赖的深意。

  可是如今这些有深厚背景的大粮商,知道雍州和并州官仓粮食缺乏的消息,又开始囤积居奇了。他们现在不仅没有卖粮、还在北方受灾的郡县默默收购官粮,只等官府把粮食售卖一空,再出来赚钱。

  虽然尚未影响到关中百姓,但是消息一旦从北方传下,这里也会受影响,继而影响到整个北方。而百姓是盲从的,一旦他们看到别人买、也会跟风抢购,从而影响更多人。这个时候无论朝廷说什么、怎么解释,疯了的百姓也不会听,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平时的价格敞开卖粮,等百姓们见到粮食从未断供、粮价不变,自然就平息了下去。

  事实上,朝廷从开皇中期就不缺粮了,朝廷缺的是运输粮食、分流粮食的运力。杨坚当初见到天气异常、北方动不动就歉收绝,就连号称八百秦川的关中也供给不了京城,于是他除了开通广通渠之外,还在大兴城四周修了很多官仓。而在离京城更远的地方,又修了四座大型官仓,这几大官仓分别是京兆华阴县的广通仓、洛阳陕县的常平仓、汲郡黎阳县的黎阳仓、河内郡河阳县的河阳仓。

  杨广同样重视粮食储备,在修洛阳城的时候,在洛阳城内修了一个可以储存六百万石粮食的含嘉仓,之后又在河南郡巩县洛水进入黄河的洛口处,修了一座洛口仓。

  位于关中的广通仓和西京附近的官仓现在虽然是空的,但另外五大粮仓却有很多很多运自东方、南方的粮食;尤其是去年修成的洛口仓,共有粮窖三千口,每窖可以储粮八千石粮食,按此记载计算,光是洛口仓都能存储2400万石粮食;此仓的储粮量虽然只有可存量的四成,但少说也有960万石左右;而含嘉仓、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却是满满当当的。

  现在的问题是洛阳周围、黄河南北虽然有很多粮食,可是却无法及时运到急需的雍州和并州北部。而杨广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谈,解决问题是其次,主要是打算借机跟中枢这帮高官算算总账。

  实际上,杨广知道北方灾情虽然严重,但是北方各郡各县的官员早已做好应对准备,各郡官仓现在也有很多粮食,只要开仓售卖,缺粮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关键是北巡大军即将北上,所以北方地方官员不能、也不敢拿这些粮食卖给百姓,于是粮食短缺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但北巡大计乃是年初就定下来的头等大事,而北方当时就已经久旱无雨了,之后的几个月的时间之内,有些地方甚至连雨都没有下过几场,所以歉收是注定的事情。然而中枢这些狗东西事先什么都没说、事先也没有把北巡大军的吃饭问题考虑好。

  突厥人如今把长三千多里、宽百步的御道都修出了一千多里,而杨集更是灭了一个大国回来,可就在北巡即将开始之时,专管此事的狗东西们却傻了眼了,纷纷跑来跟他说北方干旱、百姓歉收,北方各郡官仓更是因为要供应北巡大军之故,无粮售卖给百姓吃。

  这让杨广异常恼怒,之前你们为何不说?之前你们他niáng的都干什么去了?

  哦!现在问题出来了,一个二个表现得比屈原还要忧国忧民、一个二个表现比宇文述还要清廉爱民,然后是一个二个强烈要求赈灾、一个二个对北地官员进行口诛笔伐。

  真他niáng的、是帮混蛋。

  他现在倒是想看看这帮狗东西怎么说、怎么解决问题。

  对面这个议题,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大多是“见子打子”,其意无非就是让杨广放弃北巡计划。

  高高在上的杨广只是冷笑不言:朝廷连北巡路线和行程都订好了,北方各国各族也做好接待的准备了,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就算他杨广本人也倾向于取消,但北巡早已举世瞩目,他要是取消了,百姓和异族怎么看他、怎么看大隋?如果行程的取消被说成“穷得连大军吃不起饭”,异族岂不是蠢蠢欲动?内部这些敌对势力岂不又要兴风作浪?

  更何况,他杨广根本没有取消的打算。

  杨集初来乍到,不知个中奥妙,摆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哪怕有人指责凉州消耗粮食过多,企图拉他入场、拖他下水,他也装聋作哑、充耳不闻,

  男子汉大丈夫,说不说就是不说。


  https://fozhldaoxs.cc/book/21973497/6855338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