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外交人才,开启民智
新笔趣阁小说推荐阅读: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不是戏神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
赵刚秦兰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林七夜
伪装学渣
玄鉴仙族
铁血残明
三嫁咸鱼
魔鬼的体温贝瑶裴川
见秦瑱说起蒋干名字,刘备细细想了想,确实有点印象。
这个蒋干是寿春本地士子,年纪不大,模样生的却好。
因是他们入得淮南,大小士族依附,蒋干也就顺势进入了他们军中。
但此人善于夸夸其谈,未见什么才干,故被秦瑱收在军中做个文书。
此时见得秦瑱推荐这个年轻人,刘备自是一异道:
“这蒋子翼当真能担此任?”
实在是太史慈过于重要,他也不得不更加重视。
面对刘备问话,秦瑱便点头道:
“此子仪容不凡,辩才无双,此去必能成事!”
说起蒋干这个人,也是被演义黑出翔的人才。
其人仪表不凡,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在《江表传》中记载,蒋干确实奉曹操之命南下说服过周瑜,不过人家见了周瑜之后,就回到了曹操麾下,明确表示周瑜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结果在演义中,却被描绘成了盗书丑角,贻笑大方。
实际上这小伙子他见过,长得帅,嘴皮子也利索。
关键是情商极高,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是个极佳的外交人才!
以往他们军中出使之任,大都是孙乾等人兼任。
现在他们管理体系越来越正规,就应该培养几个外交方面的人才。
刘琰本来算一个,可惜这人心眼小,生活奢靡,不可大用。
相对来说,培养一个更为谦逊的蒋干,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他这么极力推荐,刘备自然不再多问,索性将蒋干招来,言明诸事,又问蒋干能不能成。
只见蒋干其人身高七尺有余,容貌清秀,唇若涂脂,兼之擦了些粉,显得颇为俊美。
这亦是汉末逐渐形成的风尚,部分年轻人好擦点粉,以显得自己风流。
一听刘备要让他南下说服太史慈,便即笑道:
“明公若让在下出使,须有印信,我军自无此物。”
“恍若私造朝廷印信,乃是大罪,断不可行!”
刘备见之如此,不由皱眉道:
“依汝之言,是不愿南下?”
蒋干见之,却是摇头一笑道:
“非也,依在下之见,我军无须私造印信,亦可说动太史子义!”
“只需明公亲笔书信一封,我便可启程南下,必为明公说得太史子义归心。”
他这话一出,刘备自是一惊,不由看向了秦瑱,眼神像是在说这小年轻口气真大,到底靠不靠谱啊!
秦瑱见状,便看向了蒋干沉声道:
“须知此事重大,成了大功一件,不成亦有罪受,不得玩笑!”
终究是他的下属,压力得给到位。
蒋干见之,自然知道秦瑱之意,当即拱手道:
“若不能成,愿受军法处置!”
秦瑱闻言,自是点了点头,又看向了刘备点了点头。
老刘见状,这才同意道:
“也罢,便依你之言,不过这太史子义乃吾故旧,不可怠慢,便不能成,亦不可恶语相向。”
当即又写了书信一封交予蒋干,便令人护送蒋干南下。
这边随着蒋干离去,秦瑱自然又回到了自己的种田大业之中。
前文说了,他目前主要想做三件事,谋庐江、搞钱、搞教育。
其中谋庐江是短期目标,搞钱与搞教育是长期目标。
针对改革一事,其实他也思考过,在汉末的体制框架下他能推动时代进步到一个什么程度。
从他对历史的了解来说,种花家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其中有三个大规模的乱世隔断,分为秦汉以及春秋以前的蒙昧时期,隋唐时候的短暂觉醒,宋元明清的高度封建,以及最后的再度复兴。
这四个历史阶段,各有各的特点和痛处。
但归根究底,可以简单看成民族文化不断演变历程。
先是春秋之时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相继出现,使得春秋战国虽然混乱,整体实力却在不断增强。
但最终由儒家成功占据主导,导致社会阶级逐步固化,而后分崩离析,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其后经过几百年的混乱,思想再度开放,使得隋唐由此兴起,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帝国。
可因为没有足够强势的精神内核支撑,最终导致唐王朝再度崩坏,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而随着宋朝的兴起,儒家文化再度占据主导,由此导致封建王朝发展到了巅峰,这才逐步落后于时代。
可以说王朝的兴盛与衰败,与儒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不过这并不是说儒家文化不好,实际上儒家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起着积极作用。
用儒家治国,对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构造,都有着积极作用。
不然的话,恐怕还未步入现代,东方就已经陷入了西边那种礼乐崩坏的状态之中。
儒家文化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够包容,有排他性。
尤其是董仲舒这货弄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万恶之源。
本来在孔孟时代,儒家文化是一种极为包容的文化,由此方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等金句。
可随着独尊儒术的开始,儒学就开始变味了。
逐渐开始尊己排他,排斥一切会对儒学造成危害的学术,导致新思想不仅融不进汉文化圈,还被各种打压。
没有思想上的兼容,儒学自然而然也就陷入了停滞之中。
一代代天资聪颖的奇才,不得不将自己的精力投入那浩如烟海的儒家经义,使得儒学越来越僵化。
直到明清时期,儒家发展至鼎盛,也成了一个僵尸学派。
看似有着大量儒学家不断推陈出新,实际上是在原地踏步。
所以,可以简单得出一个结论,思想活跃,民族兴盛,思想僵化,民族就会衰败。
对于这种局面,秦瑱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实事求是的思想。
因为现在儒学已经壮大到了一个不可撼动的地步。
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主张僵化思想,皓首穷经。
他要是敢主张一个百家争鸣抑制儒术的观点。
恐怕不需要外敌,出门就会死在卫道士的暗杀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开启民知,使得思想百花齐放,就需要为儒家引入一种新思想。
唯有不断通过新思想培养一批既得利益的掌权者,方才可以不断推行思想的解放。
而这样一个思维,落到实地,就是开办一批有实际效用的新学。
故而秦瑱针对教育的第一个改革举措,就是召集这些流民子弟,开办了一种新式学校,主要教导三个学科,语文、农业、算术。
这三个学科,自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方才决定。
因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之事,现在这个阶段,开办什么物理化学那都没啥用处。
说白了,物理化学是两门经验科学,在相应的产业和知识体系没有形成之前,这两个学科就是空中楼阁。
不是说学生今天学了物理化学,明天就能搞出化肥、火药来。
学术创造,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总结推进。
他能做的,只是开一个头。
总不能自己口口声声倡导实事求是,又去教授一些空泛无用的知识。
不过虽然只是三个基础教育,但要夹带私货自然也不是不行。
于是在学校开办之后,秦瑱便负责编制起了教材。
针对语文一科,除了基础识字篇章,他又选取了各种名家篇章,着重于选取思想对立的部分。
比如孟子和荀子的论战,人性到底本恶还是本善。
又比如法家和儒家对比,讨论制人用法,还是用情理。
他也不求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农家子能弄懂这些,但最起码得先有。
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他才能慢慢改变思想体系。
又如算术一科,他直接引用了阿拉伯数字。
因为这个时候的算术极为不方便,大写数字天生就没有数算的基础。
只有有了阿拉伯数字之后,才能引入符号数算,简化算术过程增加效率。
至于农业一科,则是包罗万象,上至时节气候变化,下至间作种植,制作土肥,嫁接杂交,培育良种,主打就是一个科学种植。
这种教育得到的人才,或许写文章不咋地。
可用来管理下基层,却远比现在世家子弟有用。
等到基层学校建后,后续他便能引入一些高级学科,用以培养一些创造性人才。
如此,在编制好教材之后,秦瑱又挑选了一些识字的小吏负责担任教习。
甚至有时候,他还会亲自进入学堂之中授课。
如此举止,自然引起了刘备的疑惑。
因为在老刘看来,秦瑱谋划庐江和兴建工坊,都算是有利于军之事。
可兴办学校,开展教化,确实有点不务正业了。
毕竟,刘馥本身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人,有刘馥主导,兴办教育压根不需要秦瑱出手。
更何况,秦瑱教育的对象不是士族子弟,而是农家子弟。
这样一则耗费精力,二则难有成效。
对此,秦瑱自然又和刘备扯了一些教育兴国之论,还搬出孔夫子的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别看老刘戎马半生,实际上也是个高材生,师从大儒卢植学过几年。
一听这话,心想自己当初学这句话的时候不是这么断句的,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么?
别看就是多两个逗号的问题,实则两者意思完全不同。
一个是要开启民智,一个却是愚民思想。
因而刘备便以老子《道德经》中一句“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为依据,询问秦瑱是不是记错了。
秦瑱见状,自是一番笑语道:
“圣贤之言,出于其口,记于弟子,难保失真。”
“须知孔子座下七十二贤,弟子三千,推崇有教无类,自欲化万民,岂有不愿与民智之理!”
“当今乱世,正应广求人才以为己用,吾只闻求才之君,未闻嫌才之君也!”
“今不启民智,又哪儿来诸多人才?”
若论打仗,刘备或许能和秦瑱辨上一辨,可论起这种耍嘴皮子,刘备是拍马及不上的。
听着秦瑱这话有道理,便笑语道:
“固知君才了得,吾言不过,但自行之便是!”
他心想人才确实越多越好,秦瑱愿意培养那就培养呗。
不过在看了一眼教材之后,他又觉得阿拉伯数字有些意思,索性又叫来刘馥准备推广开来。
之后,刘备便不再插手学校之事。
秦瑱自是得了全权委任,又开始夹带私货,传授这些农家子一些思想。
让其明白是谁给他们饭吃,又是什么造成了现在乱局。
顺势还组建了少年自治组织,唤曰少先队,就是专门负责互相监督,督促各自学习。
这也导致秦瑱在这些流民眼中变得越发亲切,任谁路上见了,都得称上一些秦先生,十分尊重。
而在这同时,受命去说服太史慈的蒋干,也来到了丹阳泾县南部。
https://fozhldaoxs.cc/book/18850860/575268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