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秦瑱刘备曹操 > 第二百九十八章 碧眼儿的想法,孙氏献降

第二百九十八章 碧眼儿的想法,孙氏献降


却说孙策先一步死在毗陵,吴县众人尚且不知,孙权便准备前往面见孙策。

得到孙静同意之后,他便带着孙翊回到府内,而后便入内拜见了吴夫人言说诸事。

这吴夫人,乃是孙坚的正妻,乃是吴国太之姐,其人颇有远见。

在孙策死后,就是吴夫人帮助孙权稳住的江东大势。

此时在听了孙权之意后,吴夫人便即点头同意,随之嘱咐道:

“汝兄不似汝等,此子刚烈,或不愿降,汝去之后,务必多劝,休要使他做些憨事!”

孙权听完母亲之言,连忙应诺,便令下人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然则他刚令下人收拾好行李,却又见一少女行入家中。

此女名为孙仁,乃是孙策和孙权的小妹,如今正是十二三岁。

她见孙权收拾行李,便大步上前抓住孙权道:

“二兄欲往何处,可是要前往毗陵去与大兄助战?”

“且带小妹前去,小妹亦要前往上阵杀敌。”

孙权见得小妹,自是会心一笑,摇了摇头道:

“切莫叨扰,为兄尚有大事,且去寻汝三兄玩笑!”

孙仁见之,自是不悦,一脸的不服气道:

“兄长莫以小妹年少,如今小妹已能开弓射箭!”

“上阵杀敌不在话下,莫不是只准你男儿家上阵,不准我等杀敌?”

孙权见她如此纠缠,自是眉头紧皱,不悦道:

“让汝自去便去,何以在此纠缠,若再多言,我便告诉娘亲,看她如何罚你!”

孙仁一听此言,顿时便是一怂,她也谁也不怕,就怕她娘。

见孙权用她娘要挟,她自是冷哼了一声,便自离去。

看着其离去的背影,孙权便即摇头一叹,带着行李与随从行出城来。

这一路上,他思虑及当前形势,只觉满心愁绪化解不开。

虽然在城内他劝说孙静之时底气十足,但心中还是有些没底。

因为刘备可是当世枭雄,而他见过的高官,至多也就是他兄长孙策。

要跟这种枭雄谈条件,让其赦免他兄长,此事当真可行么?

说实话,他并没有这个把握,甚至连说服孙策他都可能做不到。

可这是他现在能想到的唯一一个保全家族的办法。

至于什么王图霸业,他压根就没有想过,亦或者说,从他的角度来看,投降刘备对他更为有利!

毕竟在孙策手下,他虽然能得到重视,可终究当不得主。

但若是投降了刘备,那来日凭他的能力好好做事,日后成就未必会低于孙策。

这也是他这一次为什么会表态要来劝解孙策原因。

不过对于前路如何,他现在仍旧感觉十分迷茫。

迷茫之中,他便一路走,一路想,思考到底该怎么说服自己兄长和刘备。

不料才行出城不到一日,便见远处突兀行来十数骑,当先一人,就是周瑜!

周瑜的突然前来,让孙权一度觉得自己眼睛花了。

他细细擦了擦眼睛,定眼一看,却见周瑜正在策马朝他行来。

还没等他说话,周瑜便阴沉着脸先一步开口:

“仲谋不在城内,这又是要去何处?”

瞅着周瑜脸色不对,孙权心中便升起了一丝不祥的预感,忙道:

“我等听得刘备占了无锡,故欲前往毗陵观之兄长之意!”

劝降的目的,他说不出口来,只得先做掩饰。

可随之他又想到周瑜乃前线统帅,不该突然至此。

细细打量了众人一番之后,他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道:

“兄不在毗陵守城,为何又在此处?”

“不知吾兄何在?莫非毗陵城现在已然失守不成?”

而他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周瑜便红了眼眶,嘴唇蠕动了半天才道:

“伯符兄已经自尽于毗陵城内,临死之前,兄自叫我等降之!

“故我已领兵降了刘备,现在来此,乃欲劝尔等投降。”

“切莫在此顽抗,坏了兄长一番好意!”

孙权听闻此言,自然一时怔在了当场,虽然当他看到周瑜之时,他就知道前线多半已败。

可当周瑜亲口说出来,他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他那个骁勇无双,不可一世的大哥,竟然死在了毗陵。

且不是战死,是自尽,这样一个他完全不能理解方式!

他是应该哭,还是应该感慨?不,他直接反问道:

“公瑾兄言说吾兄自尽于毗陵城内?”

“吾兄即战不过,便降即可,为何要自尽?”

“吾兄自尽之时,难道亲卫不知?”

“亲卫若知,为何不加阻止,要任由吾兄行事?”

一连串的反问之中,满是质疑和不信任,甚至有些责怪。

周瑜本来正在伤感,一听这话,便愤怒的抬起头来:

“仲谋此言何意也?莫非以为是我害了伯符不成?”

孙权看他如此模样,心中当然不信,可随之他又醒悟了过来。

如果依照周瑜这个说法,周瑜现在已经投降了刘备。

也就是说,不管真相如何,周瑜现在都搭上了刘备这条大船。

即便他问清楚了孙策之死的真相,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相反,周瑜现在献降,来日必然得到刘备重用,得罪了周瑜反而没有好处!

如此权衡了一番利弊关系,他便急忙摇头叹道:

“是小弟无状,还望贤兄勿怪,实是听得吾兄噩耗,心中伤感,难以自己。”

“若是言语冒犯了公瑾兄,还望兄长勿怪!”

说着他便翻身下马,对着周瑜行了一礼,随之挤出了几滴眼泪。

周瑜见他如此,也不疑有他,又勾起了心中伤感,急忙翻身下马一阵抹泪道:

“仲谋无须如此,听得如此噩耗,任谁也难以接受。”

“实则吾见兄死之时,也觉五脏俱碎,痛不欲生。”

“若非兄长强令投降,吾说不得也就随他去了!”

孙权听着这话,心中不自暗想到底是什么情况,才把他兄长逼成这样。

凭周瑜的才智,不该说出这等低劣的假话的才是!

想了一会儿,他又问起毗陵城发生的具体细节。

周瑜也没有心思算计,便将毗陵城内发生的一切全部告知。

这其中自然包括他们屡战屡败,程普等人阵亡之后,他劝降而孙策求死之事。

其中自然隐去了他准备牺牲自己待孙策突袭的想法。

而就是这样一个隐瞒,听在孙权的耳中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

首要疑点在他兄长主动求死这里,这显然就不符合他对孙策印象。

在他眼中,他大哥是一个情愿战死,也不会自尽的人。

疑点之二,在于周瑜请降之后,他大哥主动求死。

周瑜知道此事,不仅不加安慰,反倒指示朱治前去调兵。

而等周瑜出去转一圈,那些士兵就这么恰好来到府内逼着他兄长自尽?

恰好周瑜刚一回来,他大哥就变成了一具尸体?

这其中,有太多的巧合而像是一场欲谋

疑点其三,他大哥虽有心求死,但实际上和那些士兵脱不了关系。

既然朱治都想要报仇了,你周瑜为什么要阻止?

即便那些士兵为了活命无罪,那带头的将校是不是当杀?

可周瑜最终的选择却是原谅,不仅自己原谅,还劝朱治原谅!

你周瑜不是自认大哥的挚友么?难道为挚友报仇都做不到?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孙权便推测出了一个很可怕的结论。

事实不是他大哥自尽,而是周瑜想要投降,被他大哥拒绝之后,特意逼死了他大哥!

这个想法一升起来,他便感觉背后一阵发凉!

如果事情真和他推断的一样,那假如他现在不降,周瑜又该如何处置他?

会不会也如杀他大哥一样,把他宰了丢到荒郊野岭之中?

诚然,周瑜在江东的名声很好,可终究人心隔肚皮,鬼知道周瑜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此思虑片刻,他便露出了一副更为伤感的模样道:

“不料世事这般无常,贤兄有所不知,实则小弟此番也是为了劝解兄长而来。”

“因是我等知晓无锡陷落,吴县定然难守。”

“故小弟劝叔父让我前来说服兄长献降,以此保住兄长性命。”

“岂料今还未至,兄长便死于毗陵城内。”

“属实让小弟痛彻心扉,难以自己!”

说着,他便掩着面开始流泪不止,活像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子弟。

周瑜看他这般,心中虽然难受,却还是言语安慰道:

“仲谋节哀顺变,此乃形势如此,非人力可及。”

“好在孙氏有汝这般俊才,今虽去了伯符,来日亦可兴也。”

“如今尔等既是欲降,吾亦无须忧心。”

“仲谋也无须去了,我等且一道入吴县。”

“待刘备前来受降之后,伯符之愿便了矣!”

孙权听着此言,不由松了口气,跟着周瑜上了马,又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办。

现在他有八层把握,多半是周瑜害死了他大哥。

从伦理上来说,他应该杀了周瑜为他大哥报仇。

可现在周瑜现在已经投降刘备,他如果动了周瑜,刘备一定会追究。

故从现实来论,他不仅不能杀周瑜,还得帮周瑜掩饰。

只有成功将此事掩盖过去,顺利投降了刘备,才能保住他孙氏。

但还是那句老话,人心隔肚皮,他不能保证周瑜会不会斩草除根!

如果周瑜真有心斩草除根,那等他们投降之后,就成了周瑜案板上的鱼肉。

他现在到底应该如何抉择,才能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

思虑之间,他看向了周瑜的背影,眼神变得颇为复杂。

可在犹豫片刻之后,眼见周瑜策马而进,他还是选择跟上周瑜。

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就不信他以后没有报仇的机会。

至少得先把吴县城内的事情先办完,保住自己小命再说。

抱着这等想法,他和周瑜回到了吴县城内。

众人见得二人同时前来,自然大惊,随后听得孙策死讯,皆是伤心不已。

随后论及投降之事,便再无一人不许。

本来孙静就有心投降,唯一的念想就是保住孙策。

现在孙策已死,他们也就没了念想,唯有投降一途。

是日,全城缟素,孙家子弟为孙策披上了麻衣。

在此过程中,孙静亲手写了一封降书,令人献给了刘备。

刘备那边看了孙静献上的降书自是大喜。

当即便令麾下加速前进,一路朝着吴县这边行来。


  https://fozhldaoxs.cc/book/18850860/494208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