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志公传奇 > 第七章 了尘师说十善业 傅大士讲达摩壁

第七章 了尘师说十善业 傅大士讲达摩壁


第二天开始,了尘方丈正式给志公授课。

        了尘说:“什么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学问、修养,改正了贪、瞋、痴、慢、疑、悔以及不正确的观念,这就是修行之路,并不是求佛菩萨、上天、鬼神来帮忙。那么如何改正呢?修行又要修个什么行呢?有个名称叫‘十善业道’,修一切善,这叫修行。

        当然打坐、念佛、做工夫,也是向这个路上走,不过不如修正自己平常的言行,从做人做事方面改正自己,这是走十善业道的路子。什么叫十善业道?身业有三:不杀、不盗、不淫;口业有四: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有三:不贪、不瞋、不痴。这就是修善道了。

        我们的生命活着有三个条件,身、口、意。这个身体爱做坏事,身体所造的罪过是杀、盗、淫。杀是杀生,侵害别人的生命,一听说乌龟好吃,不惜花大钱买一只杀来吃。什么好就吃什么,都是为自己,这个是杀。盗就很严重,侵占别人的东西,欺骗人家,用各种不正的手段使人家上当,把别人口袋里的钱骗到自己的口袋来,这都是盗的行为。狭义的淫是男女关系,广义的淫就是享受得过分,贪图享乐,刺激快感的,就叫做淫。

        为了慈悲尽量做到不杀生,所以我们佛教提倡吃素。但真的不杀生是个大问题,很难做到!佛说一滴水,八万四千虫,那么你能不能不喝水?其实呼吸也是杀生的,空气中也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虫,而你能不呼吸吗?

        佛教提倡吃素,就是培养人的慈悲心。比如孟子说,对动物‘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在厨房里看到鸡鸭被杀,听见那痛苦的叫声,就不忍心吃了,这是慈悲心,没有错,应该的。那么你吃素,蔬菜、草木,它们就没有痛苦吗?

        但‘生’与‘命’是两回事,活着的都有‘生’,而‘命’则是思想感情。那些青菜花木,它们也懂得音乐,不过只有‘生’,思想感情‘命’这方面就少一点,就是说‘有生无命’。虽说最好是不杀生,但除非打坐修行到了家,不吃东西可以活,乃至入定不要呼吸了,才可能不杀生。不然我们鼻子呼吸,一口气吸进来,空气里多少肉眼看不见的小虫黏到鼻腔死去了,也是杀生。

        一切都是比较而言的。所以学佛要先学慈悲喜舍,爱众生的生命,不但爱我的生命,也爱别人的生命,乐于帮助人。

        那么嘴巴呢?嘴巴造业最厉害,有四种业:‘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什么是‘妄语’?就是说假话欺骗人。尤其现在做生意或是做官的,喜欢说假话欺骗人,这是妄语,这个恶报很大的。‘恶口’就是骂人,比如‘他妈的’,各种各样的骂法,叫做恶口,对人没有慈悲、和善的口吻。‘两舌’,我们经常犯这个毛病,对某甲讲某乙坏,对某乙讲某甲不对,古人有两句话:‘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人讲,当面说人好话,转过身来,嘴巴一歪,就告诉别人这个家伙多坏多不对,人最容易犯这两舌的口过。

        ‘绮语’不单指下流话,无聊的话、过分的话说多了,也是犯了‘绮语’。我们检讨自己,一天说正经的话有几句?其他都是无聊的话,而且有些人不说无聊话还不能过日子呢!

        这四种是口的罪过,把这四种错误改正过来,就是口业的善德。这里随便举一个佛经故事,说明口造善业的果报。据说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与常人不同,其中有一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触到额头发际这里。为什么?因为他多生累世没有说过谎话,因而得这个好的果报。所以每个人相貌好坏、身体的健康状况、资财的多寡、寿命的长短,都是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报应。

        讲到意识思想,内在的起心动念,严重了!贪、瞋、痴这三种恶业随时会犯。贪,人有贪心,当母亲怀孕的时候,你这个灵魂一入胎,已经有贪心了,在娘胎里,吸收了母亲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要母亲提供一切东西让自己成长,这是基本的贪心。一个婴儿生来,你不给他吃,不给他奶喝,他会哭的,贪嘛,占有心,都要抓来给自己,因为天生有个‘我’。这个‘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贪、瞋、痴、慢、疑、恶见的成份在内。佛说了这个大原则,这就是人自己心里头坏的一面。

        瞋呢?我们心理上,凡是不喜欢的、讨厌的,就会想把它丢开;婴儿也一样,不喜欢看的人,看到就会哭。瞋恨、埋怨、讨厌,这都属于瞋的心理。

        痴,是没有智慧。譬如从小读书,老师教的功课看不懂,学也学不会,乃至听了课记不住,考试成绩差,没有记忆力,因为脑子不灵光、混乱又容易痴迷。中国这个‘痴’字繁体怎么写呢?癡,是‘病’字旁,是一种毛病,人脑筋不健全这个病,‘病’里头一个多疑的疑,这是繁体字古写。‘病’里头一个知道的知,叫痴,就是无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态,不知道,心不专一,不冷静,就是痴迷。贪、瞋、痴、慢、疑、恶见,都是意识思想配合情绪的。

        我适才简单介绍了这身口意十个恶业。我们研究自己,身体、嘴巴、思想情绪,这十种不好的行为,我们每天在犯,如果把这些错误改正过来,就叫十善业。

        佛学的道理,即使你不信佛,也不信任何宗教,如果身心行为合于十善业道,也等于在修行了,就会有好的果报。

        不过佛教与其他教不同,万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反对拜偶像。佛教真正的意义是一切唯心,‘自求多福’四个字,只要自己改正自己,就改变了命运。这是在行为上配合佛学方面的讲述。’”

        了尘方丈娓娓而谈,志公天性本就聪慧,又在同泰寺生活了十几年,一点就透,听得非常欢喜。

        了尘方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说法:“修行,就是把根性中善的种子擦亮,擦干净,使它开发出来。换句话说,修行就是为善去恶,自己把劣根性转过来。

        人人都有‘好喜乖离’的劣根性,喜欢在人与人之间闹事。只要几个人在一起,往往就有人故意糗你,逗得你左右为难,下不了台;或者故意讲反面的话,使大家一笑。甚至故意吓唬你一下,使你难受一下,逗得别人哈哈大笑,然后说是开玩笑。

        这些是属于身口意业中口业的一种,刚才讲过口业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往会因为一个微小而且不相干的动作,或一个很轻微的笑话而引起争斗、吵嘴,甚至打官司。这是人性的基本弱点,看到别人家好,喜欢把人家弄得不好。有时候好像是无意的,严格说起来,不能算是无意。从心理上来说,是出自于潜意识的劣根性,绝对不能说无意,说无意这句话不能原谅。真讲佛法修行的人,不能原谅自己的无意。原谅别人是你有宽容的德性,原谅自己就是罪过。

        所以,我们已经知道‘好喜乖离,更相斗讼’的劣根性是天生的,但是结果呢?‘恼乱自他’,不但使自己起烦恼,也使别人起烦恼。捣乱了别人,也捣乱了自己。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辗转常为不饶益事’。

        我们懂得佛法无论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视身、口、意的清净。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归纳起来,就有十样:身体造的恶业是杀、盗、淫;嘴巴造的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造的业是贪、嗔、痴。

        像我们的身体本身也会使人乖离,怎么说身体会挑拨人家呢?譬如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有时候用不着说话,一群人坐在一起蛮好的,对方故意跟你眨眼睛,示意某人对你不好,挑拨一下,就可使你们起仇恨。那个眨眼睛的动作就是身在造业。

        言语上造业更厉害,中国儒家也经常讲到言语的严重性。书经上说:‘惟口出好兴戎’,也就是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如果不深读历史,不会相信这句话;看历史就知道,往往因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灭亡。

        事实上,身、口两种业力的总指挥是意,也就是意识、意念、思想,意所造的业主要是由贪瞋痴而来。例如我们偶而有一点不高兴的心理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来讲,对人对事有一点不高兴,就已经犯了瞋戒。瞋的心理行为有很多,微细的较难察觉。

        譬如一个好人讨厌一个坏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嘛!然而这个起厌恶的心,就是瞋恨心。这在人道行为来看,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过错,因为不高兴的心理绝对是厌恶的、瞋恨的。但是在菩萨道看这个坏人,却是怜悯的、慈悲的,等于我们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女做坏事一样,虽然也愤怒,也打骂,然而当父母打孩子,往往一边打,一边流眼泪,那等于是菩萨的行为,内心没有真正的瞋恨。如果没有这种父母般的心肠则不然,是非太明,善恶太清,已经是瞋心的种性,容易堕入魔道”

        忽然方丈室的门被推开,傅大士笑呵呵地走了进来。

        志公连忙站起来,施礼拜见,口称师叔,赶紧泡茶。

        傅大士点点头,坐下说:“恭喜志公,正式剃度出家,修习佛法了。我刚才在门外听了一会,了尘方丈果然是得道高僧,不照本宣科,把枯燥的佛经讲得通俗易懂,在下佩服!”

        了尘方丈谦道:“小僧只是讲些基本的入门佛理,教志公修‘十善道’呢,大士的修为远在小僧之上,你来讲!”

        傅大士接过志公端来的茶杯,示意他坐,然后开口说道:“佛理其实不难懂,难在发心,最简单的就是最高明的。希望志公日后仍然秉持初心,慎始慎终,修行自然一日千里。

        我今天来,一是道喜,二是谈谈前几年皇帝见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的公案。”

        志公喜道:“这事早有耳闻,究竟两人谈了什么?菩提达摩为何不留在建康弘法,渡江而去?”

        傅大士沉吟道:“当时皇帝萧衍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摩答:‘并无功德。’萧衍大惊,忙问:‘为什么说没有功德?’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人天小果指的是行善死后升天,做天人,寿命极长,福报极大,但终有寿终命尽,堕入轮回的一天,故而并非究竟的解脱之道。

        萧衍又问达摩:‘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达摩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因为佛菩萨行善是应该的,不应有自己是圣贤,善有善报的念头,如有,就是着相了。所以《金刚经》上说,释迦如来说自己弘法几十年,并未度一人!”

        志公忍不住问:“师叔,佛不是普度众生吗?为何佛说并未度一人?”

        傅大士笑道:“其实,众生都是自度的!一个众生能够听进去佛法,并且依教奉行,是多生多世积累的善果,最终还是靠自己的修行成佛,释迦如来只不过点拨一下,真正度化的,还是修行人自度!譬如临川王,恶业种姓极重,就是释迦如来亲自来,能度化他么?”

        说着傅大士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讲述:“连连碰壁之下,萧衍未免烦躁,舌锋一转,盯着达摩蓦然厉声抛出一句妙问:‘在朕面前的到底是个什么人?’达摩答得更绝:‘不识。’就是说,我也不认识。这下梁武帝不悦了,拂袖而去,达摩知道时机未到,以一苇渡江,去了嵩山修行”

        志公不解地问:“师叔,达摩祖师为什么回答不认识呢?他真的不认识自己么?”

        傅大士微微一笑,说:“日后你学了《金刚经》就知道了!世上有谁能认识自己的?譬如说我坐在你面前,这个肉团身就是我么?我胖些了是不是我?我瘦些了是不是我?要是我生病了,还是不是我?你也一样,小时候的孩童是不是你?现在的少年是不是你?日后的成年人又是不是你?乃至你将来灭度了,哪个是你?

        达摩祖师对梁武帝说的是大乘佛法,是机锋,言下顿悟就悟道了!可惜皇帝悟性不够,听不进去听不懂,还发了皇帝的脾气,达摩祖师只好渡江而去,在少室山面壁修行呢”

        志公问:“听人说,达摩祖师在面壁?一堵石壁有什么好参的?”傅大士笑而不答。

        志公似懂非懂,只有牢牢记住傅大士的话,回去再慢慢参悟。

        了尘方丈见志公一脸茫然,笑道:“老衲也说几句,这事我很关注。达摩大师由南天竺航海东来,先到了广州。

        南朝的梁武帝也是笃信宗教的统治者,他以宗教家的资质,虔诚地相信佛教与道教。曾经亲自讲解佛经与《老子》,又持斋信佛,舍身在佛寺里做义工。以帝王之尊,舍身佛寺为奴,又充当传教师,讲解道书,而又没有完全悟道所以达摩大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六十年前远在天竺时,便预言他会失败。他告诉达摩说:‘你到中国传道,将来悟道之士,多不胜数。但在我去世后六十多年,那一个将有灾难,犹如‘水中文布’(指梁武帝),你须好自为之。最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为南方的帝王,只是喜欢世俗有所为而为的佛教功德,对于佛法的真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达摩大师又问他师父,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情形。他师父说:‘从此以后再过一百五十年,会有个小灾难。’同时告诉他另一预言:‘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这似乎是指中国佛教僧众中有些不自检点,因此招来后代皇帝的灭佛之举。(即后世皇帝灭佛的‘三武之难’)

        达摩远泛重洋,历尽艰苦,三年方到。广州刺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斋诏迎请

        语不投契,达摩大师渡江北去了。他去了嵩山少林寺后,便一天到晚默然不语,面对石壁跏趺而坐。我觉得达摩面壁,有两种可能,一是语言不通,此时佛教修行者,除了讲论佛学经典的义理以外,只有极少数的人学习小乘禅定的法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禅宗。二是达摩知道弘法的时机未到,面壁打坐,等待传人”

        这时傅大士说:“方丈,修行须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志公也不小了,我看应该让他一边修习佛法,一边积累外功。”

        了尘方丈笑道:“老衲也有此意,这事很好办。因为皇帝对同泰寺的尊崇,国都附近州郡的官员常有来拜佛的,其中就有人遇到诉讼难事,请益于我。老衲一介方外之人,也不懂断案,当然不便置喙。而公门之中好修行,志公住在同泰寺,再有人问我讼事,我就推荐他去历练、处理。”

        傅大士笑道:“如此极好!不过我有一点嘱咐你,志公。你慧根深厚,又得我和方丈指点,应该很快能悟道,修得神通。但禁用神通,是释迦如来住世时再三强调的,道理你懂。神通能够改变这个器世界,那就违背了因果,这是大戒!除非你为了救大众,或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了自保,才许偶尔用一次,不然你用了就必须涅槃(死去)。”

        志公毕恭毕敬地回答:“弟子知道,在释迦如来的弟子中,就有人用了神通,被罚永远留形住世(不死),这是极其痛苦的事!”

        傅大士严肃地说:“这事我必须给你讲清楚!佛有四大弟子留形住世,都是大阿罗汉,日后你可能遇上!

        第一个是释迦世尊的传法弟子迦叶尊者,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典故的主角,现在还活着,在云南鸡足山那个石门洞里入定。他为什么不死呢?因为释迦如来交给他一个任务,要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下一任佛--弥勒佛。”

        志公忍不住问:“师叔,释迦如来为何自己要入灭,而让弟子们活着?”

        傅大士说:“佛入灭,叫做‘示现’,表示生命无常,谁也逃不了这个规律。无常是不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永恒,佛表示无常给你看,也是在说法!

        第二个不死的,是释迦如来的儿子罗睺罗,他留下来是‘示现’佛的正统法门--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门),用以增强后世修佛者的信心的!

        第三个是犯戒的宾头卢尊者,他原本是天竺另外一国家的宰相,后来出家悟道了,佛知道他已经得了神通,但是佛的戒律不准玩神通的。有一天大家在一起打坐,有一个外道婆罗门造了一个钵,故意逗佛教徒,就玩了个花样把钵想办法摆在虚空很高的地方,然后说:‘谁有本事亲手拿到就送给他。’其实佛的弟子们有神通的蛮多的!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大家看看目连尊者,他打坐不动心,也懒得开这个玩笑。结果宾头卢尊者忽然动心了,伸手就把钵拿下来,这一下佛说:‘你犯了戒,赶出去!’

        佛把他赶到西天竺去了,可是宾头卢尊者有很多皈依弟子,也有很多师兄、道友,大家非常怀念他,觉得他非常好,就向佛恳求说:‘世尊啊!不要这样嘛!您把他赶出去,我们都想他,他人也好,弘法也好,请他回来吧!’佛很大度,看大家请求,就说:‘你们都这样讲,好吧!让他回来。’他回来到佛前一跪忏悔说:‘我错了!’佛说:‘好!你就留形住世吧。’就是说不准你死,因为你有神通,别人可以涅槃,你不准涅槃,这个刑罚蛮重的!不准你涅槃,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给出家罗汉做榜样,等到下一劫弥勒佛来了才准涅槃。

        第四个是君屠钵叹尊者,是释迦如来的‘四大声闻乘弟子’之一,君屠钵叹尊者不入涅槃,是为了护持佛法,直到佛法没尽”

        了尘方丈感兴趣地问:“傅大士,这些事我也在佛经上看到过,可这四大罗汉不死,靠的是什么呢?但凡肉身,总要坏灭的”

        傅大士说:“靠的是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不过与道教的长生有所不同。道教修成长生不老的神仙,大多是元神成就,肉身藏在洞府里,以元神出游,就是‘出阴神’。而佛教的四大罗汉不死,是肉体跟元神合一的,就是报身、化身、法身三身合一,又称‘出阳神’。”

        志公问道:“师叔,那就是说,道教神仙是有形无质,佛教罗汉是有形有质?”

        傅大士笑道:“孺子可教也,大致如此,但也有例外。佛道本是一家,各有修行重点不同,不要觉得佛教比道教高明,切记!学佛先学佛的度量,一切神仙乃至山川神、草木神、花神树神、城隍神、土地神等等等等,都是积累了大善功才能做得,所以学佛切忌傲慢,要尊重一切神祇!”

        说到这里,傅大士忽然面容一动,站起来说:“我要赶去度化一个有缘人,行再相见。”身影一闪,人已走了。

        志公心潮澎湃,今天听闻师父师叔说法,深有获益,法喜满满!

        了尘方丈说:“徒儿,等有大施主举办‘千僧斋’,我想法子让你见一见宾头卢尊者,证明佛法不虚!”

        志公喜问:“真的么师父?”

        了尘方丈说:“本寺常有大居士发心打‘千僧斋’,请一千个和尚吃斋饭,还有‘衬钱’供养。宾头卢尊者爱热闹,吃饭的时候常常他会来,也就是普通和尚的样子。吃完了就走了,走了之后才露一点行迹,让人知道他来过,你能不能认出他,要看缘分。

        今天说法就到这里,明日你还要早起,随僧众做早课,一切如常。万万不可把自己悟到的对人炫耀,切记!”


  https://fozhldaoxs.cc/book/17242951/620293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