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神机道士在大唐 > 第八十一章 徐州军

第八十一章 徐州军


杨发早就预计马植会被弹劾,两兄弟商量了很久,杨收只说见机行事,能保则保,不能保则弃,断不可反戈一击引起皇帝鄙视,留下后路以图再起。

        马植的问题,两兄弟都一一研究透彻,对方攻击无非从这些地方下手。

        董侔的事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最不紧要的,杨发本来都没注意,还是杨收提醒他,说很可能从这种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增加皇帝换相的想法,这叫积毁销骨!

        “陛下,臣以为即便董侔有求财的行为也无伤大雅,他并没有帮人谋取官职,算不上以权谋私,据臣所知,这些人有些是董氏亲族,是自愿给的钱,算是亲友之间礼尚往来,如今又后悔了,人品可想而知,御史不去查跟社稷相关之事,却盯着这种小事不放,实在是浪费公帑,毫不称职!”

        皇帝一听,眉头微微一皱,问孙景商道:“孙卿,送钱是这董侔的亲友?”

        孙景商低头道:“虽然有亲,但数额已经远远超过正常往来,这便是行贿,而且董侔也亲口答应帮他们运作官位。”

        杨发冷笑一声,说道:“那么什么样的数额是正常往来?大唐律法可有规定?还是你孙某人给定的规矩?孙御史如此小题大做,是何居心?”

        孙景商作为御史,干就是吵架的工作,这时自然寸步不让,说道:“规矩自然不是我孙某人说了算,但公道自在人心,数额是否巨大要陛下说了算!”

        这一招确实比较狠,杨发当时就不能再说什么了,不然就是跟皇帝对着干,绝没有好下场。

        明代士人崇尚风骨,为求出名不惜专门去当面骂皇帝,为了成名不惜一死。

        而唐代没有这回事,皇帝不怕杀士人,他们有鲜卑血统,崇尚武力,隋唐其实是将门集团联合统治天下,皇室就是最大的将门!

        所以后来藩镇割据也不伤筋骨,还能维持一百多年,士人的地位是宋太祖硬生生给捧上去的。

        大中皇帝确实唐朝所有皇帝中少有的异数,饱读诗书,像个老学究,他很注意自己在士人中的名声,还为此不断制造舆论。

        所以此时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于是开始依次询问在场的三位宰相,先点了魏扶,魏扶自然按照事前计议,回奏道:“御史弹劾,此事必然引起京中沸议,马侍郎理当请辞,至于留不留他,全在陛下。”

        皇帝又问崔铉道:“崔侍郎以为如何?”

        崔铉看了一眼对面的白敏中,暗暗吃惊对方的实力,他盘算马植如果外放会让谁接任宰相,发现自己这边完全没有准备,可能又要被白敏中一党占据主动,那时候四位宰相中他势单力孤,恐怕会边缘化,所以马植现在还不能走!

        “臣以为,此事扑风捉影,即便真有其事,也只是马侍郎手下所为,最多是御下不严,若是因此罢黜,恐怕难杜天下悠悠之口!”

        崔铉当然知道皇帝最注重什么,这话击中要害,白敏中在一旁听了眼角微微跳动了一下,很快恢复平静。

        他一直秉承谋定后动的行事原则,一点一点经营自己的势力,绝不允许叛徒出现,这次让魏扶说动裴氏兄弟,就是要搬倒马植杀鸡儆猴,看来时机尚不成熟。

        而裴氏让孙景商出头,自己却始终未发一言,又放着他提供的种种罪证不用,只是拿这董侔为突破口,瞻前顾后,是不是在待价而沽,不想他一家独大?

        本以为请到了布雨的龙神,想不到雷声大雨点小。

        皇帝最后才问白敏中:“仆射怎么看?”

        白敏中看明白了,皇帝无意换相!否则就不是这样平静的一个个询问意见。

        “老臣以为崔侍郎说得有理,还请陛下令御史台查明此事,还马侍郎一个清白。”

        下面御史中丞裴俅说道:“此为分内之事,责无旁贷!”

        皇帝点头,下旨道:“着御史台问询,不可用刑!”

        一场针对马植的弹劾告一段落。

        白敏中不知道裴氏三兄弟如此作为是打什么主意,只能静观其变。

        朝会总算回到正轨,开始商议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奏捷犒赏的事,此事比较容易,无非赏赐多寡,有武宗建立的备边延资库打底,钱粮是不缺的,很快就得出结果,众臣都没有异议。

        张仲武之子张直方继承卢龙节度使一事也是走个过场,很快让中书省拟旨予以准许。

        其实朝廷也是没办法,卢龙节度使是卢龙军公推,皇帝如果不同意,就要准备一场大战,现在正是攻打吐蕃收复失地的时候,怎么能起内乱?

        到了第三件事,才是今日真正的疑难。

        徐州军乱,现在到底派谁去,去了能否平息,选错人可是要担责任的!

        在此之前,皇帝先要赏赐一位有先见之明的朝臣,这就是右补阙郑鲁。

        郑鲁在年初就说:“臣恐新麦未登,徐师必乱。速命良帅,救此一方。”还具表上奏,详细述说徐州节度使李廓不善于治军的种种表现。

        此时皇帝当庭升他为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隶属中书省,从六品上,设有两人,负责记录朝廷发生的大事和制令,年终汇编成史料。

        右补阙也隶属中书省,是从七品上,和从六品上中间隔着正七品下、正七品上、从六品下,郑鲁等于连升四级,属于超擢!

        大明宫的门下省设在宣政殿外东部,中书省在西部,皇帝面南背北,东方为左,西方为右,所以门下省的官员都称为左,中书省称右。

        比如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官职,两省都设有,中书省就是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门下省就是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

        总之凡是带右的文官官职一般是中书省的,带左的一般是门下省的。

        与起居舍人对应的,是门下省设立的起居郎,负责记录帝王言行。

        徐州节度使李廓是敬宗朝宰相李程的儿子,唐高祖李渊之弟李神符的六世孙。

        这人可不是无名之辈,他和贾岛私交甚厚,有诗《落第》、《长安少年行》传世,元和十三年中进士,从秘术省正字一步步熬上来,做到节度使的高位,要说一点本事没有那也太过偏颇。

        只是徐州军太特殊了。

        这只军队正是的名称是武宁军,跟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四镇相邻,以往也出现过割据势力,朝廷屡次平叛,这一百多年就没消停过。

        王宰的父亲王智兴就是用武力夺取的徐州节度使,他离任后的三十年间徐州军三次驱逐节度使!

        虽然不是割据造反,但武宁军都是兵痞,桀骜不驯经常作乱。

        这一次,倒霉的是李廓。

        不过他并不会因此受到严厉的处罚,朝廷也知道徐州军事什么德行,如果重罚他以后还怎么派人?谁还敢去?

        “臣以为京兆尹卢弘止堪当此重任!”秘书监柳仲郢出班奏道。

        徐州节度使出缺,这次平乱也是个机遇,徐州也是大镇,卢弘止精明能干,平定叛乱并不难,这样就高升一步,再转任两次就可以入朝拜尚书了。

        这比杜牧那种刺史入朝做郎官要强上百倍。

        柳家和卢家是同盟,这时当然要争取利益。

        驸马郑颢一听,也出班附议,他虽然没做成卢氏的女婿,但两个家族互相联姻源远流长,早已是共同进退。

        裴休三兄弟和他们的人也连声赞同,他们都是牛党中的温和一派,既不属于白敏中、马植这些李党叛徒,也不是崔铉那种牛党强硬派。

        崔铉作为牛党的领袖自然也要表态:“陛下,京辅一代本有强盗横行,卢弘止上任不久就将这些人拿获,可谓是精明干练,是一位能臣。有他去徐州必定马到功成。”

        皇帝暗暗点头。

        白敏中一看,知道陛下心意已定,便也附和道:“如今正对吐蕃用兵,徐州不宜大动干戈,卢京兆老谋深算,必能镇之以静,化之于无形。”

        皇帝于是说道:“既然诸臣一同举贤,便传旨任命卢弘止为武宁军节度使,速去接替李廓。”

        当然李廓也不能不罚,又不能重罚,于是斟酌一番还是调回长安任郎官。

        郭弘一直站在朝廷一侧的立柱旁,一点不引人注意。

        他不断观察马元贽,马植被弹劾明显让这位左军中尉感到不悦。

        但皇帝登基已经四年,威势日重,经常敲打一下左右,最忌讳内外勾结,宦官和朝臣结交是犯忌会的事。

        马元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结交马植,只能暗地里认同宗。

        这事皇帝应该已经知道,但没有挑明出来,也就是还不准备因此和马元贽翻脸。

        马元贽认同宗也是刚好踩线的事,并没有进一步的举动,这也是皇帝容忍的原因。

        等到朝中议论卢弘止出任徐州军节度使,马元贽明显有所示意,一些朝臣都纷纷附和,最后形成举朝一致的奇特现象。

        郭弘微微一想,就明白这位左军中尉也希望卢弘止去徐州,原因估计是对方担任京兆尹一点没给神策军面子,让军中怨言颇多,所以请走卢弘止也正遂了马元贽的意。


  https://fozhldaoxs.cc/book/1721/49439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