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日月永在 > 第四百五十三章:欢迎你,蒸汽!(三)

第四百五十三章:欢迎你,蒸汽!(三)


入了深秋的南京稍稍有点凉,朱允炆在乾清宫里批了一天的本子也确实是乏了,站起身喊上双喜,就打算外出跑两圈活动活动,就看到一个纪纲这位锦衣卫指挥使神情匆匆的跑了进来。

        “出什么事了?”

        纪纲低着脑袋,拱手道:“回陛下,莫司丞在结束了广州的明博会后没有回来,直接随广州的几名匠户一道启程去了山西,那几名匠户的名字分别是”

        “停。”

        朱允炆一抬手,眉头就皱了起来:“他去哪了?山西?他去那做什么,朕不是多次强调过要确保其绝对的安全,去山西简直就是瞎胡闹,抓紧把人给朕带回来。”

        纪纲转身就走,没几步又听到身后响起朱允炆的声音:“慢着,他说去山西做什么了么?”

        皇帝发问,纪纲只好转回身,恭声回道:“听说莫司丞在广州突发灵感,打算去山西造一个蒸汽机出来。”

        突发灵感就要造一个蒸汽机?

        这话说的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是无脑做梦呢。

        “不对啊,走之前莫成不还说这事只停留在理论中无法实现吗?”

        朱允炆有点纳闷,莫成这家伙在广州看到什么了,能够一瞬间醍醐灌顶?

        “莫司丞说”

        这个时候朱允炆才看到纪纲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当即就走下去一把夺了过来自己看。

        “理论来说,当气缸内产生的气压推力(通马力)推动活塞并带动离心球和活塞杆的那一刻开始,蒸汽机已经问世,区别只在于如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又需要如何增强才能实现一些人力很难做到的事情,此番北上山西,是为煤井排水之事。

        山西煤井多深,工人置于煤井之下,常年受积水困扰,膝下双足多有溃烂,人力畜力极难处理,故臣自请北上,已手信蒸汽司同僚,即刻带相应模具北上。”

        朱允炆还没有等到工部蒸汽司的官员来请辞,说明锦衣卫效率还是快的。

        理论来说,当气缸内产生的气压推力(通马力)推动活塞并带动离心球和活塞杆的那一刻开始,蒸汽机已经问世。

        这句话,朱允炆看了好多遍。

        最后满腔的激动只转换成了一口长舒。

        “十四年了。”

        这句感慨,不说双喜,便是连站在朱允炆身后的纪纲都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距离当年在东陵莫成拿着一壶烧开的开水兴冲冲找到皇帝,开始做他的白日大梦,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

        没有理论,没有任何基础支持,更没有前人留下的引导。

        当年所有人都在笑话,没有理论,大明一辈子都不可能研究出蒸汽机。

        但今天莫成做到了。

        历史上的纽科门,跟他的朋友两个人只用了七年就造出了蒸汽机,因为欧洲留下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关于蒸汽研究的相关记录,他们也有一套逐渐完善的数理知识,有什么所谓的乱七八糟的各种代号。

        而大明虽然什么西方的体系知识都没有,就靠着老祖宗留下的不算太深奥的数学知识,整整几千人的技术队伍加上拥有整个大明一朝的支持,和整个明联的资源支配,干了十四年!

        鲁迅说过,去欧洲奶奶个腿吧。

        你要再跟朱允炆说这是什么天方夜谭,朱允炆保证只要这人出现在其面前,非掐死他不可。

        朱允炆相信,从零开始创造那么多奇迹的中国先民们是聪明的,其他的一概不认。

        “告诉内阁一声,朕半个月后圣驾山西。”

        朱允炆要亲眼看着第一台蒸汽机的问世!

        听到皇帝的话,双喜和纪纲都心跳一漏。

        好几年没见皇帝离京了,今朝竟然为了一个区区莫成,一台还未曾面世的蒸汽机,要不远千里跑到山西去。

        “是,奴婢这就去通知。”

        双喜点头应了一声,不远处就已经小宦官机灵的跑了出去。

        哪还能真的让双喜亲自跑一趟。

        而纪纲也很有眼色的抱拳告退:“臣这便下去安排拱卫圣驾之事。”

        没人劝皇帝,朱允炆前边那句话已经将态度表明了。

        告诉内阁一声,这压根就不是商量。

        而且皇帝的心情似乎很急迫,预留行程前的准备期只给了十五天。

        仪仗、护卫、路线和备选路线沿道的安全、补给都要筹备妥当。

        朱允炆一个人动,那就是数十万人一起动。

        这绝不是一个小工程。

        直到纪纲离开了许久,朱允炆还在拿着莫成这份奏本看的出神,不是还按压两下自己的太阳穴。

        “蒸汽机,这就问世了?”

        想想,咋老觉得不太现实呢。

        不管是这些年搞出的火绳枪、炮弹引信的延时引爆技术还是什么水泥、炼钢、手摇水泵,即使实现了两百年甚至更高的跃迁,那在朱允炆的眼里都不算什么。

        因为没有技术壁垒。

        攻克某一个技术,或者说思维想法和实践行为恰好到了那一点上,就可以实现。

        但蒸汽机不一样,不是去吹嘘这项技术有多么伟大,而是蒸汽机这项技术对于整个社会转型的重要性。

        从人力生产变成机械力生产。

        人力有时尽,怎么都不可能是机械的对手。

        但是仔细想想,朱允炆也不觉得有什么太多难以接受的。

        不管是纽科门还是瓦特,他们才多大的研发队伍,更别提支持力度了。

        就算有国家支持,殖民前十个约翰牛的体量能给到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此刻朱允炆给的大。

        宽松的研发环境。不愁吃不愁喝,不会有人指手画脚,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困难结点进行一次次冲击,然后将失败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将成功的数据也记录下来,跟失败相对比,总结成理论。

        舒适的生活环境。工部蒸汽研发司的工匠拿的都是顶薪,上到莫成这位四品官,下到普通技工,最差的一个也能有一年几十两的技术补贴,加上定薪,在物价平抑的南京城,活得不要太舒服。

        没有生存压力,生活质量上佳,脑子里不用想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家庭琐事,也不被世俗羁绊,每天开开心心上班,休闲娱乐看看书,稍微努力的,愿意的话就再分一半精力在攻坚技术问题上就成。

        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蒸汽的研发过程中,十四年,需要什么,大明提供什么。

        没有去南洋买、去阿拉伯买,再不行去抢!

        要多少给多少。

        要炼钢,全国各地取矿,你们挨个试,哪个有用用哪个。

        没用的也给你们备着。

        整个明联的资源是可怕的,人力也是可怕的。

        光大明加上印度就是上亿人。

        你就是要攀登珠峰看看有啥,都能拼一把试试。

        在这种条件下,还用了十四年,甚至朱允炆还觉得有些慢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最值钱的,不是蒸汽机,而是为了研发蒸汽机,突破技术壁垒,总结下来的无数经验。

        也就是那些笑话大明的人奉为圭臬的理论!

        这是最值钱的。

        大明没有物理体系、没有化学体系。

        现在几千号大明顶尖的工匠搞出了一套东方的物理、化学体系。

        不一定全对,但起码留下了种子,按图索骥加上大明的支持,总没道理还比西方慢了吧。

        资源的多寡决定科技的进步速度。

        神枪手都是子弹堆出来的。

        朱允炆下定了决心。

        一定要到山西,亲临现场的看一看!


  https://fozhldaoxs.cc/book/11382/66628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fozhldaoxs.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fozhldaoxs.cc